张延元的绘画价格理论_张彦远论文

张延元的绘画价格理论_张彦远论文

张彦远之绘画价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价格论文,张彦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晚唐绘画史论家张彦远的著述《历代名画记》(以下简称《历》)的成就,近代史学家余绍宋曾站在传统史学的高度,评价道,“余恒谓画史之有是书,犹之正史之有《史记》。”①《余绍宋书画录解题·历代名画记》,画史丛书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余绍宋的理由缘出《历》开画史体例之先河的地位。之后,宗白华更是站在世界艺术史的高度,在40年代末的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对《历》的卓而不群评价道,“在结构上之史与体并存,在理论上之对于艺术有形而上的思考,从中国绘画艺术看重用笔而提出了书画同源,并阐明了其音乐性、舞蹈性、壮美性,以及在方法上之专门意味的‘笔迹’的考察,与艺术史上之美学的评价的划期,后以美妙的文字达之等等诸点而论,谓之不朽,谁能说有点过份呢?说他可以比肩于Pater②,WalterPater,1934-1894,沃尔特·佩特,英国散文作家、文艺批评家。唯美主义代表之一。Ruskin③,John Ruskin,1819-1900,罗斯金,英国政论家、艺术批评家。Winckelmann④Johann Winckelmann,1717-1768,温克尔曼,德国艺术史学、美学家。谁能说有半点夸张呢?”⑤宗白华,《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人大复印资料,J7,1994-2。

的确,余先生言其体例之“独具卓裁”,宗先生言其结构之恢宏、理论之精详、方法之独特,无不不说明《历》的不朽和伟大。然而,余、宗两位先生基于艺术和美学史对张彦远之伟大的发现,某种程度上,为《历》的研究设立了一个思维范式,论者虽繁若星辰,却大同小异,无出左右。实际上,构成张彦远杰出的史论成就的,绝不仅限于艺术史和美学史,在其他领域张彦远也同样卓有贡献。譬如,在价值学说史上,张彦远就提出了长期被忽略和误读的绘画价格理论。

张彦远的绘画价格理论是在《历》卷二《论名价品第》一文中提出的,虽然主要观点并非是张彦远的首创,盛唐时书论家张怀瓘早在开元十三年(725年)的著述《书估》中,就提出了一系列尚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的书法价格理论,但张彦远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价格理论,却首次从理论价格的形成到市场价格的形成两个层面,逻辑地探讨了绘画的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的问题。这在中国甚至世界价值学说史上也是独具创见且别无前例的。本文即从张彦远对绘画理论价格的建构和市场价格的分析这两个层面对其完整的绘画价格观作初步探讨。

一 绘画理论价格的建构

价格形成,是指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价格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价格的形成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价格的形成,一是市场价格的形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是前者进入市场后受各种因素作用的现实结果。所以,研究价格形成首先应当研究理论价格的形成。张彦远对绘画价格的探讨正是以理论价格的建构作为逻辑起点开始的。

《论名价品第》的开篇,张彦远就提出,“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⑥《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名价品第》。以下引文,若无另注,同此。据张怀瓘的观点,书法作品的价格可作技术上的化简,“约字以言价”,如以王羲之真书为标准,“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其它书帖,估价相类。⑦张怀瑾《书估》,转引自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这大约是当时简便易行的书法价格的估算方法。但该方法,张彦远认为并不适用于绘画的价格估计,因为绘画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将若干图象局部或不同的造型语言进行价值的累加统计,也不能进行整体图象的技术化简,绘画的价值实体具有的多重意义是书法较单一的线条的形式美意义所不及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画则无涯以定名”,绘画的价格测算需要另一理论支撑方可无碍地进行。

当然,书法与绘画价格表现的差异,还不仅于此,他认为,“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对于这一结论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因为就艺术价值而言,“逡巡可成”与“岁月可就”这一个别劳动时间的差异,无法成为比较绘画和书法价值差异的依据,表面上看,张彦远似乎在简单地以劳动量的差异比较书、画的价值,从而得出了一个逻辑上错误的结论。但受张彦远述谓目的规定,“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仅说明“书多于画,自古而然”的客观的因果现象,因此,这一发现是极富真知灼见的,他已认识到了在艺术品需求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绘画相较于书法所处的更加稀缺的状态,必然会在各自的价格表现上,显现出差异。

基于以上认识,张彦远对张怀瓘历代书法的分期进行了改造。张怀瓘在《书估》一文中将历代书法分为三估,篆、籀为上估,钟、张为中估,羲、南为下估。张彦远在继承张怀瓘断代方法的基础上,,由“估”变“古”,明确将秦汉以降至盛唐“俗之所知”的画家(或作品),按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时间上分为“上古”、“中古”、“下古”及“近代”四个阶段,“以定贵贱”,具体分期如下,汉、魏、三国为上古,晋、宋为中古,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

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这一分期的看法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种“艺术史上之美学的评价的划期”⑧宗白华,《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人大复印资料,J7,1994-2。实际上,这是剥离四期划分的特定语境而产生的一种抽象的误读。因为由“论名价品第”这一主题所界定的论述目的,四期划分不是为研究绘画发展史提供方法论上的依据,而是将历史(或时间)计入艺术作品的成本要素,使历史(或时间)成为建构绘画价格理论的基石之一。

我们知道,一般产品的成本要素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前者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成本,后者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绘画作为满足精神之需的非生产性精神产品,构成成本的要素却有极大的区别,除仍然存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外,我认为更重要的决定绘画价格的成本包括,①素养成本,指天质、秉赋和基此对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的培养,②修养成本,指提高道德、文化、思想修养的投入,③人生成本,指体力、脑力、时间的投入,④功利成本,指社会认知度的树立和培养,⑤历史成本。其中,①、②是横向决定绘画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最主要的成本要素,⑤是纵向确立绘画价格的最主要的成本要素。

历史为什么能够成为绘画成本的要素之一?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一文中没有明确回答,但其它各节尤其是《叙画之兴废》实际已回答了这一问题,即每一件历代画迹的存世都是以无数同代名画的烟扬耗散为代价的。他曾喟叹道,“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年代浸远,失坠弥多。倘君之不尚,则缺其搜访,非至人之赏玩,则未辨妍蚩。所以骏骨不来,死鼠为璞,嗟乎!”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这种代价,意味着历史成本的高昂!

由于“成本”本身就意味着物质、时间、劳务消耗的计算结果。因此,一件幸存艺术品所映含的无数亡佚的历代真迹,同样也是一种消耗的累计结果,而这种结果,就是历史成本。以顾恺之画为例,公元847年成书的《历》载其传世之作近40件,但至1120年成书的《宣和画谱》,仅载9件⑩!《宣和画谱》载顾恺之9件藏画,其真伪令人怀疑,因为9件之中仅《三天女图》在《历代名画记》和《贞观公私画史》中有载。也就是说,数百年间,顾恺之画已遭多数亡佚。晋时,顾恺之画即被当时人视若珍宝,倾力护存,其命运尚且至此,同时代其他画家的作品的耗散程度就足以想象了。可见,北宋末期宣和年间的这9件作品,其价值已不再局限于艺术品自身,相反负载和积淀着顾恺之所有画甚至同时代所有画的价值。这种价值,因历史成本的累计而凸现。

张彦远显然没有忽视这种成本的存在意义,在他看来,这种耗散的累计意味着艺术作品随历史延伸,其价值也逐渐递增。划分“上古”、“中古”、“下古”及“近代”,就意在体现这种递增性,即,绘画的价值,上古高于中古,中古高于下古,下古高于近代。这样,历史随时间延续递增,就为列出一个虽不可计量但却可比较的价值序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是一种站在民族乃至人类的高度上的价值认识观。张彦远已认识到了历史价值超越个体而存在,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能够满足民族以至人类从一个或多个向度对认识自身发展历程的需要。他说,“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又说,“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其全部理由,即在于此。不少研究者认为张彦远有“贵古贱今”的思想,事实上,这是不了解张彦远对历代真迹的价值内核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缺少辨证分析的错误批评。

当然,绘画价值的最终实现,并非仅依赖于时间延展度这个单一层面上的参照系。实际上,该系在张彦远的价格理论中只是建构价格理论的在时间上展开的一个纵向系,从“论名价品第”这一论题的设定,可知张彦远没有忽略审美价值在绘画价格形成中的核心意义。相反,为了使审美价值能够比较,他将自谢赫始至晚唐已经成熟的,较稳定的绘画品评体系,作为审美价值的认识尺度,来确定不同层次的审美价值,从而设立了另一个横向建构价格理论的参照系。

由于绘画品评体系作为了有待实现的绘画价格的另一参照系,这样,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绘画的价格表现就既不是纯粹反映历史价值的,也不是纯粹反映审美价值的,而是两者兼具。对此,张彦远举例并作了完整的说明,他写道,“上古质略,徒有其名,画之踪迹,不可具见,中古妍质相参,世之所重,如顾、陆之迹,人间切要,下古评量科简,稍易辨解,迹涉今时之人所悦,其间有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僧繇、子华是也,近代之价,可齐下古,董、展、杨、郑是也,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也就是说,因审美价值对绘画价格的决定,原随时间递增的艺术品的价值已不再是一个严格的递差序列。

不过,分品论第所提供的审美价值的参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一系统,在历史展开尚不足以使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显现出来时,考察同期或同一画家的不同艺术作品的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依照这一价值认识尺度,不仅同一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作品可以进行价值的比较量化,——“若诠量次第,有数百等”,而且同一画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进行比较量化,如“董伯仁、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屏风一片,(优者)值金二万,次者值金一万五千”。

综上所述,张彦远建构绘画理论价格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为,①审美价值以分品体系为参照在客观的断代分期中得以量化,②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在价值表现中不是累加关系而是综合关系,③历史价值随时间延展而递增,审美价值则不具有这种特征,在没有新的价值评价标准出现之前,审美价值不变。这些基本思想的形成,为张彦远进一步探讨绘画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绘画市场价格形成的分析

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所决定的绘画价格,仍属理论层面的价格。它依然需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各因素的现实作用,方可得到确认和实现。所以,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对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

第一,市场导向与价格。唐时,“凡人间藏蓄,必当有顾、陆、张、吴著名卷轴,方可言有图画。若言有书籍,岂可无九经三史!顾、陆、张、吴为正经,杨、郑、董、展为三史,其诸杂迹为百家(吴虽近,可为正经)。”这种具有攀比性质的市场导向,使当时收藏家“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货,要藏箧笥”,从而影响绘画市场价格的形成与走向。

第二,市场需求力的变化与价格。虽然市场在有“通博之人,临时鉴其妍丑”的情况下,“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但绘画价格仍然要受市场需求的强弱变化的影响,“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之日,(将)偶落中品。”(11)“合作”与“遒”,通常被理解为画家之间的合作和笔力遒劲。其实,因语素的真实语义来自具体语境的规定,“合作”与“遒”的应指需求旺盛之义。

第三,社会认知度与价格。画家得以成名的画科、书体的不同,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如“张颠以善草得名,楷隶未必为人所宝”,“韦鶠以画马得名,人物未必为人所贵。”尽管韦鶠画人物,“顾、陆可俦”,但社会认知程度的不同,影响了画家具体作品的价格走向。

第四,消费者个体的偏好取向与价格。由于绘画作为一种非必需的精神性消费品,其价值实现依赖于人的主体观念,——“要之在人,岂可言价”。所以,消费者偏好将影响绘画价格的形成。

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是很多的,尽管张彦远的分析尚不及对绘画理论价格的阐释那么全面、深透,但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已足见他对绘画市场价格形成的深刻认识。

三 意义

张彦远的绘画价格理论是其有超越时代的非凡意义的。在中国的价值学说史上,没有人提出过一般产品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西方的价值学说史上,也没有人提出过关于享受性精神产品的价值理论。可是,早在一千一百余年前的中国唐代,张彦远却明确地提出了绘画的价值理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将历史(或时间)作为构建绘画价格理论的核心依据,从而大大扩展了历代绘画艺术品的价值内涵。可以说,这是《历》最光辉的理论成就之一,在我国甚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无可抹杀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不能解释绘画的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问题的,因为,劳动价值论是以社会化大生产或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性商品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失去这一前提,该论便不具有理论上的可兼容的诠释性。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学说的所指对象,并非可涵盖一切商品。同理可知,为说明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怎样决定以及怎样相互比较的马克思的劳动化简原理,也不能用于抽象分析绘画这一创造性活动的价值量。也就是说,绘画不存在可计算的劳动化简倍数问题。

怎样分析绘画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张彦远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已经看到了绘画“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满足精神需求的特征,看到了绘画的体现价值的形式并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其本身的价值。他从艺术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角度,通过比较而不是数学化的分析,利用时间的延伸度和分品论第分析绘画的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问题,从而建立了价格理论。从这一角度看,张彦远的价格理论是丝毫无逊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不过,张彦远的绘画价格理论是一个尴尬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由于研究者仅关注历代思想家的有关物质产品的价格观,对相对无关国计民生的绘画价格理论视而不见,在绘画史上,则由于历来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局限,对无关绘画发展的价格理论同样不置一辞,余绍宋在其《历》的题解中,对其他诸节皆有短评,唯《论名价品第》只列题目,不予评述,即使现代诸多史论著作,如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以及李浴著《中国美术史纲》等,也无一例外地对《论名价品第》略而不论。事实上,这一似已封尘的价格理论,不仅对考察当今艺术市场绘画价格的形成和走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绘画消费者和收藏者购求绘画艺术品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宗白华曾说,张彦远可比肩于Pater、Ruskin和Winckelmann。就张彦远早在公元9世纪便探讨了绘画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规律,并完整地提出了价格理论而言,说他可比肩于Karl Marx,也不为过。

标签:;  ;  ;  ;  ;  

张延元的绘画价格理论_张彦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