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足迹:以罗斯福新政为例_罗斯福新政论文

青年教师成长足迹:以罗斯福新政为例_罗斯福新政论文

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足迹——以公开课《罗斯福新政》和组内评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为例论文,新政论文,青年教师论文,足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罗斯福新政》是我准备的一堂公开课,也是我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月活动所选上的一节课——根据我们组长也是我的师傅魏老师给我定的上课时间和学习进度而选定的。

在整个课堂设计过程中,我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课堂效率”“课堂互动”这两个概念。根据我以前上课的经验和听同学科公开课的感受,我对这次公开课的打算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上一节自己的课。让师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实现思想的交融,让积极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来代替频繁的学生活动造成的虚假的“课堂互动”,让真切的体验与深入的理解代替眼花缭乱的PPT造成的无效的“课堂效率”。这是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追求的目标。我想,在公开课《罗斯福新政》中,不但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理解融进课堂,而且能得到各位师长更多的指导,使自己的课堂不断充实和成熟。

一、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课堂设计是从学生对历史的一般理解过程展开的,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受历史”“领悟历史”“我思我悟”“读史悟今”。

我认为,要带着学生达成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就必须创设最有效最真实的历史情境,如此,才能带着学生走进历史,也才能在深切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感受历史人物的魅力和历史事件的真实,从而达到学生对历史的真正、深入理解。为此,我以“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背景内容选择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视频材料,以视频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并在引导学生观看历史视频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美国当时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形势?其具体表现如何?

学生根据视频材料和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出当时经济危机的背景和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剧增、社会危机严重等现象。

接下来,我们进入“体验历史”阶段。我用一个设问带着学生亲身去体验了一下当时美国的历史场景: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请问,面对那么严峻的社会形势,你会怎么做?理由是什么?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解决方案”。我则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评、引导、纠正。这次讨论和回答,学生基本上进入了角色,有些担当美国总统角色的同学,非常兴奋,侃侃而谈。讨论和回答点评结束,时间已过去了16分钟。

接下来,学生们都带着兴奋的余味“感受历史”,很好奇地来学习罗斯福新政了。教学还是在设问中进行: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罗斯福政府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经济危机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阅读教材和几则史料,学生很快掌握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时也感受了罗斯福政府的魄力、胆识、智慧与坚定。

课堂进入“领悟历史”阶段。在学完罗斯福新政后,我展示了当时发表在美国时评上的一则攻击罗斯福的材料,材料认为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他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并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罗斯福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吗?你是怎么看待的?为什么?

学生很容易的做出了回答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我对材料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接下来的“我思我悟”是对课堂教学的升华和总结。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的?

在我的引导下,也在全面深入的理解新政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此问题也作出了准确的回答。课堂教学内容到此结束了。

最后是“读史悟今”,我展示了一段奥巴马上台时的竞选宣言,帮助学生联想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所面临金融危机的政治背景,引出我们课后要探究的问题并结束本课:请问奥巴马能够成为美国的第二位罗斯福吗?面对目前的金融危机,他又将如何迎接挑战呢?请同学们为他献上一计。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仍在思考,一个个跃跃欲试,却没有机会来表达他们的计策和意见了。

二、组内评课

课上完后,根据惯例,学科组包括我在内的五位历史教师一起进行评课和交流。我上了一节课,课后我们却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评课、讨论。

“视频材料太长了,五分钟时间,造成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严老师具体分析道:“视频导入是好的,但是,要控制在两分钟之内,不宜太长;另外,声音没有调好,音量太轻了,后面听起来很吃力。既然是视频导入,应该在声音一出来就能立即揪住学生的视觉、听觉,立即抓住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起到视频的震撼效果才是,但你选的材料,时间太长,音量又太小,没有突出视频材料应有的效果。”

“而且,我经常跟你强调的一点细节问题:你的提问应该在视频资料开始播放之前就事先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看视频,而不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再来强调你的问题。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把握好课堂的节奏,这是其一。”魏老师继续说,“其二,上课的预备铃响起之前,听课的老师和领导都已经坐好了,学生却还在下课的吵闹中,你这时候就应该组织学生开始安静地看书准备上课,而不是一直等到铃声敲响之后才进行课堂的组织活动,这是其二。其三,作为历史教师,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述能力,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业术语的表述培养,而不能太随意。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竟然几次提到‘美国政府有无钱来支撑该政策’的字眼,你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第一次说出这样的字眼就帮他们及时的纠正过来,是‘有无经济实力’,而不能是‘有无钱’的表述方式。学生这样的表述太随意、太口语化,你却没有及时给学生纠正,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才对……”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细节上的,就是课件的背景颜色和字体颜色属于同色系的,这种设计在视觉上是很忌讳的,在后面的学生看起来很吃力。”蒋老师补充道。

“方霞呀,你是教历史的人,历史能够这么随意的假设吗?你的第一个学生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面对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你该怎么做呢?’你觉得这样的假设能成立吗?不仅如此,在不能成立的历史性假设中,你还进行了重要的学生活动,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使整个课堂前松后紧,前半部分显得拖沓累赘,后面又太紧张,高潮的内容却没有出来,这就是你安排的这堂课的节奏上的失败,而这个失败又源于这个不能成立的假设。你学历史的人,怎么就忘了呢?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呀!”在大家的意见基本提出来之后,黄老师也终于开口了。“其次,对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分析,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你给出了几则很好的历史材料,既然材料已经展示出来了,为什么没有相关的设问呢?如果能够一段材料一个设问,一个设问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环环相扣,设置在课堂的开始阶段,那么,这堂课不是就很紧凑了吗?我听过你好几次课了,几乎每一次课你都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前松后紧,让人听着着急,而不是轻松畅快。方霞呀,你应该让你的课堂体现你的个性,让别人听了你一节课后就能知道你的性格。作为年轻教师,激情、干练是不可缺少的课堂表现,这一点,应该是你在设计课堂的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另外,你的课堂还应该能够充分体现你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比如,在分析新政的背景时,你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讲得很透,也分析得很多,但是,对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你却没有去分析;还如,对新政内容的分析,你介绍得很多也很广,补充了很多的内容,但是,却没有把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如何在这些政策中具体体现的这一最核心的内容纳入分析的范围,这样,就让听课的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欠了一点什么、还缺了一点什么,不够畅快。而这里正是体现你的知识深度的地方啊。这几个点不能上去,就体现不出你知识的深度。此外,历史应该是同现实相联系的。历史只有跟现实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历史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你在课堂最后设计的‘读史悟今’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如果能把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活动放在这里,课堂将会热烈得多,也将会精彩得多。学生的活动也才真正的有了现实意义,历史也才真正有了历史的本色,但你却只能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思考探究了……”

三、教学反思

组内教师的评课,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师长的关怀,体会到了作为同仁的真诚与深度,同时,也让我面红耳赤。

整个课堂设计中,我的脑子里回荡的都是“课堂效率”和“课堂互动”两个词。为了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我在设计中最充分地考虑到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最真实地将学生领进历史情境,却没想到过于强调情境的引入反而将作为情境设置的视频材料变得拖沓冗长,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失去本来的激情。也因过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将学生活动放在了不能存在的无意义的历史假设中,我所凸现的内容,却正是历史学者的忌讳之笔。

无效的表象的“课堂互动”,是我在整个设计中都在尽力避免的。于是我一改以往公开课中比较常见的各种花哨的学生活动形式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堆砌的PPT,而是以几个简单的设问来贯穿全课,并试图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用思维来链接课堂的互动,用真正的思维的互动来代替形式上的“虚假互动”,这样来凸现我对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的理解。但却没想到,由于我的过分关注和强调学生的思维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却忽视了历史的现实意义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思维变成了纯历史的思维而失去了其现实价值。

组内教师的评课一针见血,点到了我的真正痛处。也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真正有效的“课堂互动”和真正高效的课堂设计,实在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在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地摸索、慢慢地领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成长中的磕碰和跌跤不可避免,但走过,就一定会留下印迹。本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课堂艺术的全力追求,我相信,在我的如此热忱如此直率如此广博的同仁师长的帮助下,我一定能成功地将自己对课堂的理解真正地融到我的课堂中去,体会真正高效的课堂互动艺术的无穷魅力。

标签:;  ;  

青年教师成长足迹:以罗斯福新政为例_罗斯福新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