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入滇河道整治设计方案论文_曾宇

昆明市入滇河道整治设计方案论文_曾宇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11

摘要:滇池是昆明市沿湖区域唯一的受纳水体,也是昆明市生态环境重要体现。滇池水环境的好坏与昆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各条入滇河道是滇池的各条动脉血管,对滇池的水环境有最直接影响。河道整治已成为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滇池治理的主要有效手段。结合对多条入滇河道水系的设计及施工过程,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昆明市入滇河道的整治设计方案,通过河道截污、河堤断面整治、清淤及生态治理,改善水质,结合片区开发打造良好的水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关键词:河道;整治;设计方案

一、昆明市入滇河道治理必要性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由于滇池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可避免地成为昆明市沿湖地区唯一的纳污水体。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滇池的污染治理,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滇池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其主要原因是入湖污染负荷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主城区点源(城市污水)比重大,面源(城区径流、农田排水)比重小。但无论是点源还是面源,从污染物入湖途径分析,都是通过主要入湖河道最终排入滇池的。一方面污染了河道,造成河水发黑发臭,城区水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增加了进入滇池污染负荷,使滇池不堪重负。滇池北岸地区进入滇池的22条河流中,对14条纳入监测的入湖河流,采用主要污染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劣于V类水标准的有10条,约占72%;达到Ⅳ类水标准的有2条,约占14%;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有1条,约占7%,达到Ⅱ类水标准的只有1条,约占7%。因此,对昆明城区入滇池主要河道进行整治是整个滇池治理的重中之重,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昆明市入滇河道现状问题

近年来随着昆明城市发展,现状河道已经严重制约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城市发展,现状36条入滇河道极其支流岔河均为各流域片区主要的受纳水体及排水通道,已有多年历史积淀,河道走向并不符合城市规划也不满足片区防洪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河道走向与地块规划、路网规划及排水规划不符,需要重新对平面走向进行梳理置换。2、防洪能力有限,多处排洪瓶颈点需要改造。3、经久失修,损坏严重,河道断面宽窄不一,出现锐角不利水流节点需要重修。4、多为“三面光”断面,河道内无绿化,河堤污绿化、无防洪通道,两侧绿线失控,为城市景观瑕疵。5、水质差,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淤积严重。6、主河道及支流岔河无再生水回补,旱季枯水少水情况严重,导致河道水环境生态系统无法建立。

三、河道治理可行性分析

多年来,经过几代市政、水利工作者不断完善昆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不断优化、完善对城市路网及管网系统,近几年年来结合滇池治理与城市改造,各项条件趋于成熟,河道治理最佳时期已经到来。

1)城中村地块开发,为河道治理拆迁工程清除最大障碍。城市路网逐步完善,2)为河道治理提供施工通道及路由通道。3)雨污分流系统与河道水系改造相结合,为河道截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与载体。4)各大污水处理厂及城区雨水调蓄池的相继完工,为河道再生水回补提供了充足回补水源。

四、河道整治设计方案—截污工程

河道截污就是截留排向河道污水,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逐步改善并恢复河道生态平衡。截污口的分类及处理方法如下:

Ⅰ排放口,特大型合流污水渠道、河道排水口,类排污口拟在河道或沟渠内设置低坝堰,在堰的上游约1m处设置截污管,将其旱季污水和雨季初期混合污水引入截污干管中;雨季超量混合污水溢流河道至草海。为了不影响河道或沟渠雨季泄洪,在设置低坝堰和截污管区间河道或沟渠段的底部适当挖深,使堰顶高既能在旱季截住污水,保证截流前后的过水断面面积基本不变,雨季也不影响泄洪。远期分流制完全实施后,拆除低坝,停止截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Ⅱ排放口,大型合流制排放管渠,类排污口为合流制,排水渠宽度≤1.50m,设计拟在排水渠出口前设置截流式溢流井,将旱季污水及雨季混合污水截流至本工程的截污干管中;雨季超量混合污水溢流至河道。截留倍数按3.0设计,远期改为分流制后,新建污水管渠,接入污水干管。如按分流制设计考虑加大管径全部截留。

Ⅲ排放口,一般排放口,排污口断面尺寸为d300~d600,主要为单位或居住小区以排污水为主此类为中小型排污口,对于部分合流制排污口,则直接在排污口前设置截流式溢流井,将旱季污水及雨季混合污水截流至本工程的截污干管中。部分污水排污口,则直接在排污口前设置污水检查井,将污水引入规划污水干管中。

Ⅳ排放口,断面较小的污水排放口此类中小型排污口,则直接在排污口前设置污水检查井,将污水引入本工程设置的污水干管中。

五、河道整治设计方案—河堤断面工程

河道驳岸形式可分为生态型、半自然半人工型及人工型驳岸;河底不宜采用衬砌材料,宜使用压实粘土层进行河底的铺设。

(1)生态型:态型驳岸以自然植物与滩涂,碎石等结合,较为自然生态化的河道驳岸,其优点是为水体净化,生态平衡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并使得河流水体与自然环境能够较好的融合,根据该规划区具体河流形态特点,可将主要河道的郊区段设置为生态型驳岸,并结合具体地形地貌进行不同坡度驳岸形式的设计。

(2)半自然半人工型:以自然化及人工的硬质护岸相结合,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工设施的配合布置,形成具有一定休闲游憩功能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优点是设置的部分人工设施能够为人提供环境良好的,具有城市化特点的滨水休闲场所,并能与自然较好的融合。

(3)人工型:工型驳岸的河床及护岸均为人工化修建,并配合以建筑材料的运用,通过滨水平台、滨水步道、石材堆砌的垂直护岸为主要特点,结合植物种植及景观小品的配置,其优点是较能体现城市化,商业化的氛围,驳岸形式多样化,能使人更好的亲近水体。

六、河道整治设计方案—景观生态工程

在修建河道该区建设滨河自然生态体系,对于改善昆明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景综上所述,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选择合适的植被将对河道的水环境改善产生明显的效果。

七、河道整治设计方案—再生水回补工程

再生水回补工程是指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再生水标准的出水引入河道内,将河道内的污染物通过稀释、扩散、混合、沉淀和挥发等作用,使浓度降低,使河水从感官上和嗅觉上有所转变,成为一条景观河。再生水进入被污染浓度较高的河道后,在水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将河水稀释。

八、河道整治设计方案—河道清淤工程

清淤设计采用污泥潜水泵抽吸淤泥,经过多个接力泵中继站转输,最后输送至选定的污泥底泥堆场,干化处理。该方式可有效降低施工场地要求,防止污泥泄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河道形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九﹑小结

通过以上手段,布设河道截污系统从根源截留污水,疏浚淤泥,对河堤断面进行改造,消除水力瓶颈节点,用再生水来回补河道,用绿化植物来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昆明市各条入滇河道水质情况、生态状况将会有较大改观,令人眼前一亮。当然,滇池治理,入滇河道改造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依旧很多,生物技术、膜技术、曝气技术的使用仍然不够成熟,水生植物成活率依旧不高,河堤新材料使用还不够成熟;昆明连续干旱,如何利用好有限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相信在不久之后,一定会有一套更加成熟完善的河道治理方案,为我们的城市造福。

参考文献:

[1]黄明雨,施兴建.某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的分析[J].科技资讯,2017,(11):145+147.

[2]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惠帅先,王培寿.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01).

[3]浅谈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J].刘凯贤,陈卫,吴倩良.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08).

论文作者:曾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昆明市入滇河道整治设计方案论文_曾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