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中的矛盾记录与思考_工作选择论文

编辑工作中的矛盾记录与思考_工作选择论文

编辑工作的矛盾反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编辑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报编辑工作从始至终都在与矛盾打交道。反思编辑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从中找出本质、规律性的联系,对于编辑工作摆脱必然,获得自由十分必要。本文不揣浅薄,试对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矛盾,进行尝试性反思,以期就教于同行。

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是学报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之一。在学报的编辑工作过程中,编辑是当然的积极能动的主体,而稿件、作者与社会则是被编辑主体所选择、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客体。然而认真分析,又会发现编辑本人实质上是集多层次的主体于一身的。

首先,他是学报编辑过程中的实践主体。他承担着组稿、编辑、发稿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他一方面要具备慧眼,去选择、认定和组发那些颇具价值的稿件,另方面又要通过这一工作成果去影响和改造社会。所以相对于被选择的稿件、作者及被影响、改造的社会,他是当之无愧的实践主体。

其次,他又是价值的主体。他要以社会需要的身份对稿件的属性、功能和结构进行价值分析、评价、选择,使价值客体在最大限度内,容纳最多的信息,从而使其产生最优化的社会效果,满足社会的学术、审美等价值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理应成为价值的主体。

最后,他又是道德的主体。编辑工作从社会学角度看,实质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做为主体,从选择、评价、组织稿件,到发稿后产生的社会效应、价值回报等等,所有工作,无一不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而在处理这些关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编辑,总要选择、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从道德形象、道德价值等方面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或进步积极、或落后消极的作用和影响。从这一方面看,他无时不刻不在扮演着道德主体的角色。

总之,编辑在执行其职能工作过程中是集实践、价值与道德主体于一身。在扮演这一诸多社会重要角色的过程中,他必然对他人,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编辑,是整个编辑工作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实践、价值、道德的主体。然而,他跟客观对象即客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在编辑工作的客观进程的展开和完成中,只要具备条件,主体和客体就无时不在相互转化:(1)做为实践主体的编辑,当不断地选择、作用于对象客体──稿件及作者,并最终使自己的这一劳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结果即刊物问世时,就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客体对象的作者群和社会广大读者同样要反过来,对这一社会成果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和选择。面对这些反馈的信息,编辑本人则要通过梳理、认定和反思,来不断地纠正、更新和发展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社会反映,才决定着编辑本人的荣辱和刊物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作为实践主体的编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被客观世界所改造。当编辑本人通过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时,实际上就已经转化成为被社会改造的客体了。(2)作为价值主体的编辑,通过价值判断、评价、选择,即自己的编辑劳动,创造出积极的价值成果。但是任何编辑成果的问世,实际上都是主观与客观价值的统一,它不仅体现论文与作者的价值,同时还体现着编辑本人的价值。所以,当社会对编辑本人的劳动成果作出反馈及价值回报时,此刻编辑的价值主体地位自然转化成为被社会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选择的价值客体。(3)作为道德主体的编辑,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都对社会发生着道德影响及作用。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片面、单向的。事实上从编辑工作一开始,即与人进行接触之时起,作为客体对象的作者及社会就同时也开始了对编辑本人的一系列言论、行为进行的道德评价、判断与选择。所以,作为道德主体的编辑在对他人、社会施加道德影响和作用的同时,也同样在接受他人、社会的道德反作用。所以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多面、立体的。而在这种交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作为道德主体的编辑,无时不刻不在向道德客体转化。

总之,作为编辑,他并非是永远、绝对、不变的主体,在其全部编辑的工作过程中,只要具备条件,他随时都会转化成客体。这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辩证法。正是这种辩证法的作用,我们才会获得一种奇伟的力量,去促使编辑工作和编辑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地提高、升华和发展。

二、普及与提高的矛盾

和主客体的矛盾一样,普及与提高同样是贯穿于学报编辑工作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之一。

然而,编辑工作中的普及与提高和其它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不同,有其特殊性。在这里,所谓提高,是指编辑本人要善于着眼某学科的世界或国内的理论前沿,及时地发现和反映这一阵地上的优秀研究成果;所谓普及,则是指编辑本人还要立足于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水平,善于总结和提炼出那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及时反映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成果。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方面是难见的“阳春白雪”即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常见的“下里巴人”即普及,二者形成鲜明的差别对照。虽然矛盾着,但却是任何编辑工作所不能回避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然学校的层次越高,二者的矛盾、反差则越小,反之象我们这样的二类学校,不仅二者的反差鲜明、矛盾尖锐,而且解决起来也较为困难和棘手。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到,编辑在处理普及与提高的矛盾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孤立、片面地强调提高办刊质量,而忽视了本校、本地区的特征和实际水平。其结果,编辑本人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对外的约、组稿上,而对内稿则大多采取了拒斥的态度。这样一来,虽然车头跑得快,但却抛弃了列车。这种提高,实质上是一种虚无。而另一种则是片面强调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只着眼于普及,其结果造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和环境,甚或把那些与自己院校科研和教学联系密切并又具有很高水平的外稿,也一概拒之门外。实质上,这是一种盲目、低俗的普及。这两种形而上学的态度,殊途同归,最终都导致了刊物本身质量的滑坡、下降。

那么,克服这些偏颇、错误做法的出路在哪里呢?

没有抽象的矛盾。矛盾总是具体的,是基于一定的具体基础条件下的统一体。所以,要想科学、正确地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矛盾,就必须首先找到将二者联系、统一起来的基础和条件。我认为这一基础和条件,理应是创办刊物的某一学校某一地区的具体实践,这是因为:(1)只有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实践,才能提供具体、现实的条件,从而决定该刊物普及与提高的具体任务与特点。每个学报都应有自己的特色,都应有自己的提高与普及的特殊内容,而这些特殊性的根据,只能在该校该地区的具体实践及这一实践所提供的具体条件中去寻找。(2)任何矛盾双方的关联总要通过“中介”。离开把矛盾双方联结起来的“中齐”,矛盾就会失去具体现实性。但将普及与提高这一矛盾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只能是该校该地区的具体实践。因为只有作为依据、根基的这一实践,才能给学报的普及和提高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也只有它才能给提高和普及规定具体尺度和标准。(3)因为实践不仅是具体的,还是历史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随着实践的进步、发展,总会不断地给学报提出新的普及与提高的任务、要求及标准、尺度,从而不断地推动学报的发展。这一实践又是推动普及与提高这对矛盾不断转化、更新、跃进、发展的真实动力。

总之,普及与提高同样是贯穿编辑工作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之一,只有从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实践出发,才能将普及与提高具体、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刊物的编辑工作,在不断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充满朝气和富有成效。

三、权利和义务的矛盾

权利和义务,也是贯穿于编辑工作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之一。

权利是指某种统治和支配人及物的力量编辑的权利就在于手中掌握着处理、支配和决定文稿命运的力量。然而任何权利本身都身负着义务。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及对其认识。编辑在执行自己权利时,同时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为他人无条件地做出奉献和牺牲。所谓“编辑历辛苦,甘为别人做嫁衣”就是这种高尚的责任、义务感的真实写照。所以,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二者不仅相互矛盾,而且互为前提、相互渗透。

作为权利和义务这一矛盾的载体,能否解决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和卓有成效的关建。为此作为载体的编辑应从三方面加强修养,藉以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权利和义务矛盾的能力、水平。这三方面是:(1)思想修养。编辑要努力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获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2)职业道德修养。作为编辑不仅应尽快地熟悉、掌握和恪守本职工作的一系列道德规范,而且应尽快地把这些外在的规范、约束变成自己内在的自觉信念,即尽快完成和实现在自己的编辑实践过程中的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3)业务技能的修养。只有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当不了一个好的编辑,还不能高水平地处理和解决权利和义务的矛盾。因为刊物本身是编辑多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而其中业务技能的修养同样极为重要。一个编辑的职业心理素质、知识广博专一的程度、文字写作及处理的能力、社会交际的能力、技巧等等,这些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同样决定着刊物的质量与生命。

总之,作为编辑既要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只有做到了又红又专、红专结合,才能使编辑审慎地行使权利,尽心尽力地恪守和履行职责,才能使我们这块阵地始终成为一块精神道德的乐园与净土,从而为普及和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标签:;  ;  ;  

编辑工作中的矛盾记录与思考_工作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