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准确性。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62位肥厚性心肌病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主体,在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本次的临床研究。对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心脏超声以及MRI诊断,然后对两者诊断结果中的心肌肥厚以及赘生物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观察对比前后两次患者临床诊断的各项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心前、后壁以及室间隔的心肌肥厚的厚度检查而言,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后尖部心肌肥厚厚度以及心侧壁的心肌肥厚厚度检测过程中,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对于赘生物的检查而言,MRI的检出率为74.19%,共46例,心脏超声的检出率为93.55%,共58人;对于赘生物的大小检测,MRI的检测结果为(6.11±1.09)mm,心脏超声的检测结果为(7.29±1.05)mm,超声在检查直径较小,特别是d<5mm的赘生物时更具优势,在检查主动和肺动脉瓣的赘生物中更具优势,但在进行二尖瓣赘生物和三尖瓣赘生物时二者之间差异不大。结论:在检查心肌肥厚厚度以及患者的病变位置时,MRI的检查结果更加精确,但是在检查赘生物的位置和大小时,心脏超声更具优势,所以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过程中应当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心脏超声;MRI;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遗传特征,患病后会出现左右心室不对称性的肥厚,且调查研究表明,患者的左心室较右心室而言更易出现心肌肥厚,肥厚型心肌病发病后会导致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心室的顺应性减低,与此同时,患者会伴随出现心室血充盈功能减弱、射血功能减弱的现象,严重影响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因此而导致患者伴随产生心内膜欧炎,进而导致患者的心内壁、室间隔、心脏瓣膜位置产生赘生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为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心脏超声和MRI,本文主要对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探讨,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该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62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案例。我院在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允许下进行本次临床研究,所有纳入研究样本均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并自愿进行配合,符合诊断标准且经过证实患有心内膜炎。若是患者的MRI影像不清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进行MRI检查,则不予以纳入研究样本。62名患者中性别为男的有38人,性别为女的24人;年龄最大为71岁,年龄最小为36岁。
1.2方法
我院主要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心脏超声和MRI检查,使用的心脏超声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荷兰Philips IE33),使用的MRI仪器为Siemens公司的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以下是具体的诊断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诊断,使用仪器的探头频率要控制在2.0到3.5MHz,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要将体位调整至左侧卧位或平卧,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尽量保持呼吸平稳,从而更好的检查心肌厚度、位置和赘生物的位置大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进行MRI检查,使用心电门控,在R波后的0-15ms,检查人员将自旋回波序列的TR/TE值调整至500ms/15ms,将层厚调整至7-10mm,将FOV值调整为350mm,将矩阵调整为158*256;将梯度回波序列的TR/TE值调整为40ms/7ms,将FOV的值调整至350mm,将矩阵调整至128*256,将激发角度调整至30?。在进行检查之前,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训练屏气以及将体位调整至仰卧位,在检查时的顺序为全胸部、心脏长轴、心脏短轴、四腔位、与室间隔相垂直的心脏短轴、心游离壁与室间隔之间的厚度,以及心尖部的室壁厚度值。
1.3统计学分析
在诊断检查结束之后,对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以χ2检验验证组间差异,以t检验验证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心肌肥厚和赘生物两项。心肌肥厚的观察指标主要有心室前、后、侧壁的厚度,室间隔厚度以及后尖部的厚度;赘生物的观察指标主要为两种方法检查时对赘生物的大小直径和位置(主动、肺动脉瓣,二、三尖瓣、人工瓣)。
2.结果
通过观察对比前后两次患者临床诊断的各项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心前、后壁以及室间隔的心肌肥厚的厚度检查而言,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后尖部心肌肥厚厚度以及心侧壁的心肌肥厚厚度检测过程中,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对于赘生物的检查而言,MRI的检出率为74.19%,共46例,心脏超声的检出率为93.55%,共58人;对于赘生物的大小检测,MRI的检测结果为(6.11±1.09)mm,心脏超声的检测结果为(7.29±1.05)mm,超声在检查直径较小,特别是d<5mm的赘生物时更具优势,在检查主动和肺动脉瓣的赘生物中更具优势,但在进行二尖瓣赘生物和三尖瓣赘生物时二者之间差异不大。
3.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特点的疾病,会引发心内膜炎,最终形成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晕厥以及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时准确的治疗可以为医生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心脏超声和MRI,两者在检查中各有利弊,因此,为了提高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在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心脏超声和MRI两种方法,从而使诊断更加准确,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治疗和预后方案。
根据上述的数据以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检查心肌肥厚厚度以及患者的病变位置时,MRI的检查结果更加精确,但是在检查赘生物的位置和大小时,心脏超声更具优势,所以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过程中应当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杰,王琼.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890-1893.
[2] 胡海涛.超声联合MRI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探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9):1425-1427.
[3] 姜艳秋.心脏超声与MRI检查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8,v.30(10):101-103.
论文作者:焦飞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肥厚论文; 超声论文; 感染性论文; 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心内论文; 心肌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