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反义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义词论文,甲骨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笔者曾在一篇论文里(《古汉语研究》1989年1 期),以商代甲骨文为主要依据论述了先秦反义复合词产生的有关问题。本文则力图揭示产生这些反义复合词的基础,列举大量例子论证同见一辞或对举是甲骨文反义词的一种分布规律,而连用对举则是甲骨文反义词走向复合的直接过渡形式。同时,本文还论述了甲骨文反义词的形体标志问题,指出甲骨文的形象性较强,象形字、指事字 和会意字对某些单音节反义词的相同义素和对立义素能起图解作用。后来汉字形象化特点减弱,反义词形体标志式微。
〔关键词〕 甲骨文 反义词 对举 连用对举 反义复合 形体标志
同义词、反义词都是语言中具有类聚关系的一组组词。商代甲骨文的同义词,已有专家作了系统的研究〔1〕, 而于商代反义词则鲜见论述〔2〕,本文拟集中探讨两个有关的问题。
一、反义词对举与反义复合
反义词是指两个词各含有一个语义(义位),它们的构造成分(义素)有同有异,有的一般义素相同,有的相近,而它们的区别性义素却是相反或对立的。一对反义词能够表述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这种表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
殷墟甲骨文的重要内容是卜辞,在有关行事吉凶臧否的占卜记录中,反义词就相当丰富,而且往往两个反义词同见一辞,甚至以对贞形式出现。这就是本文的所谓反义词对举。据笔者初步调查,殷墟甲骨刻辞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反义词共有二十余对,试条陈如次。
东:西 贞:……于东?……于西?(《合》8723)
壬申卜, 贞:ㄓ于东母西母,若?(《合》14335)
旦:昏 ……旦至于昏不雨?大吉。(《合》29272)《合》29781片辞例与29272片同,实系不察而重录。
牝、牡指专为祭祀用牲而饲养的母牛和公牛。
司母其……文武帝乎……司母于癸宗,若,王弗每?(《合》36176)《尔雅·释诂》:“若,善也。”即顺善之意。“每”,同悔,悔咎,祸害。传世文献用例如《公羊传·襄公廿九年》:“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也有同义复合作“悔祸”、“悔吝”、“悔尤”的。卜辞中“每(悔)”用为动词,指加祸,“弗每(悔)”为“若”的同义复述,是占验术文的惯用句式。
鬼神予人以灾祸称为“祟”,与予人以嘉善称为“若”相反。
出复……出复ㄓ行。十月。(《合》4037)
东西 贞:方告于东西?(《合》8724)
反义词对举是反义复合的坚实基础,连用对举的反义词更是反义复合词的直接过渡形式。甲骨文以“上下”(或“下上”)指天地神祗,以“旦湄(昧)”指天将明之时(与“昏”对举),以“往来”指行动、行事,以“文武”指文丁,都充分证明商代就产生了反义复合词,而这些反义复合词所由产生的并列式构词法,则标志着复合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新方向。笔者曾经作过专门论述〔6〕,此不复赘。
二、反义词的形体标志
文字对于语言来说是外在的,只有语音才是语言的内在形式。不过,文字一经创造出来,就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加速或延缓语言的发展。甲骨文之类的上古汉字使上古汉语得以流传于世,而“汉字本身的结构也就反映着上古时代汉语的情况”〔7〕。与后代汉字相比而言, 甲骨文的形象性较强,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对某些单音节反义词起到图解的作用,把反义词的相同义素和对立义素具体地展示出来,让我们今天能够窥知初民对反义词的体验和认知。
多有动义)。二止方向相反,表示的意义也相反,这与出、各的反义会意方式相同。卜辞有云:“辛未贞:今日告其步于父丁,一牛?在祭卜。”(《合》32677)“庚辰步于母庚?”(《合》10918)这两个步字意义用法都与陟同。
甲骨文从与北,分别会二人相从、二人相背之意,也体现了反义构形的特点,惜未见相应文例,故难以论列。前引诸例证明,上古时代人们对反义词意义上的联系和区别已有了足够的认识,因此能自觉地利用文字的形象化特点加以表现。上下、左右、出各、陟降以及从北等都是运用了异位表义的造字法,每对反义字(词)的构形线条或部件都一样,只是线条部件的位置和方向有区别,位置不同、方向相反都起到表达对立意义的作用。
郭沫若先生认为此谓殷之邻国派学生游学于殷,接受教戒〔10〕。与“受”字仍处于反义同词相别,“学”字因增益区别性符号“攴”旁而分化为教、学反义异词。许多在先秦反义同词的例子在汉代以后才变为反义异词,如受与授、买与卖、籴与粜等等。连同后来分化的实例进行考察,可知反义同词分化时,总是用后起字和变化了的语音表示施动方面的意义,而受动方面的意义则由原来的词形承担。如学、受、买等表受动,教、授、卖等表施动。从语音上讲,表受动的字保留入声或上声的读法,表施动的字多读为去声。
两止的方向已变易难认。其他反义字隶化之后也多难看出其间的形体联系。实际上甲骨文中有形体标志的反义词并不多,只是我们可藉以了解上古反义词的意义联系,同时通过对有形体对立的词与当时实际语言的比较,进而掌握反义词语义关系的演变。
附记:此文草成于1985年2月,蒙韦戈先生批示,多所匡正。 一瞬十年如梦,少作似有可珍,于是重加董理,复请韦戈先生审阅,谨兹申谢。1995年6月1日。
A Study of the Antonyms in the 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 or Bones
Chen Weiwu Abstract In a previously published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mpound antonyms with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 or bones of the Shang Dynasty.(Ancient Chinese Studies,No.1,1989)The present article tries to reveal the basis of these compound antonyms.It cites a lot of examples to prove that,as a rule, the antonyms in the 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 or bones appear together or in antithesis,and that the successive use of antonyms in the 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 or bones is the direct way of transition to compound antonyms.
注释:
〔1〕陈炜湛:《甲骨文同义词研究》,《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2 〕王绍新:《甲骨刻辞时代的词汇》论述反义词的一段话是这样的:“词义互相对立的词在甲骨词汇中有‘大、小’,‘长、幼’,‘新、旧’,‘多、少’,‘上、下’,‘内、外’,‘左、右’,‘出、入’,‘陵、降’,‘喜、忧’等。”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441页。
〔4〕《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第54~56页。
〔5〕《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61~63页。
〔6〕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 《古汉语研究》1989年1期。
〔7〕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第20页。
〔8〕《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页。
〔9〕《甲骨文字辨析之一——卜辞ナ又说》, 《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1期。
〔10〕《殷契粹编》,文求堂书店1937年,第149页。
〔11〕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1927年,第6页。
标签:甲骨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