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白慧莹

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白慧莹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70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62例门诊及社区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服用阿司匹林1年患者血脂、粥样板块、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两组均出现2例失访患者,研究组用药3月TC、TG、LDL-C,6个月HDL-C,12个月平均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司匹林合理规律应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缩小粥样板块等,但应定期检测血小板、促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二磷腺昔酸诱导试验及胃镜。

关键词:阿司匹林;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生活水平、油脂摄入量的不断增高,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发病率逐渐增高,以50岁以上人群为高发人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防治心脑血管病药物,是多个国家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二级预防用药,以抑制换氧化酶(COX)活性、血色素A2(TXA2)和前列环素I2(PGI2)产生,发挥抗血栓作用[1]。然对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为规范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探讨其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特对该院门诊和社区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362例,均为该院门诊收治及社区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均符合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男203例,女159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7岁,平均(66.37±9.63)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4年,平均(5.78±0.71)年。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188例、冠心病174例。随服用阿司匹林是否规范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4例,对照组128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纳入对象均符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诊断标准[2];愿意配合此次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定期不定期随访。排除标准:排除急性心脑血管病变;血液病,出血倾向患者;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或溃疡,不能耐受长期用药者;1年内有手术史患者;2周内服用其它抗凝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严重肝肾病变及阿司匹林过敏。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饮食指导,戒烟、戒酒、控制油脂摄入量等,同时给予相同运动量。有合并症患者积极控制,如高血压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合并糖尿病者,合理应用降糖药物,使血糖维持于正常水平。研究组给予阿司匹林(商品名:益欣雪;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345;规格:75 mg/片)75 mg/次,1次/d,连续不间断用药;对照组为用量不定及连续服用不超过1周者。

1.4 随访及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定期及不定期随访,分别于3、6、12月进行颈动脉彩超、血脂四项,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专人不定期上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详细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评定标准

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确定,局部IMT>1.1可确定为粥样斑块;斑块积分据Crouse法,以彩超检查同侧颈动脉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斑块最大厚度相加即为单侧斑块积分,两侧相加为斑块积分或斑块总积分[3]。均由该院超声科严格培训的2名医师检查、分析,意见统一后出据诊断报告。

1.6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以SPSS18.6统计学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均出现2例失访患者,治疗前两组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28,3.73,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8.26,5.56,7.01,P<0.05);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13.21,8.40,12.91,7.04,7.56,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月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期间均有一定不良反应发生,其中研究组发生9例,发生率3.88%,对照组发生4例,发生率3.17%,两组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情况

两组观察期间具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其中研究组发生14例,对照组发生30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血管病变中最常见一种,以中老年发病为主,但随着生活水平及油脂摄入量不断增多,有向年轻化发展趋向,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动脉弹性及管腔狭窄。临床诊断主要以彩超确诊,以颈动脉IMT预测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风险及阻塞程度,同时也反应全身动脉硬化情况。

阿司匹林为常用抗血栓、预防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作用机理为乙酰化脂肪酸环氧化酶-1(COX-1)上丝氨酸,以阻断花生四烯酸生产前列素H,抑制血栓素A2(TXA2)生成、活化作用降低,避免血小板聚集,避免血管痉挛,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目的[4]。该组通过对合理及不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现,合理应用阿司匹林3个月TC、TG、LDL-C均有所降低,与服药前对比(P<0.05);用药12个月后平均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均有所减小,与规律服药前对比(P<0.05);而不规律服用组用药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及观察期间,总不良反应及总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缩小动脉粥样板块。虽也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但发生率明显偏低。对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应积极给予处理,过敏患者给予抗组胺对症治疗,禁用此类药物;出血患者止血后复查促凝血时间,如延长,应停用阿司匹林或间断性服用;胃肠反应患者,可予饭后0.5 h后服用。

相关报道显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有肝肾损害及抵抗产生报道不断增多[5]。故该院认为,阿司匹林应以小剂量长期连续应用,但应严密检测促凝血时间、血小板、肝肾功能、二磷腺昔酸诱导试验及胃镜,以6月检查1次为宜;发生出血倾向、检查异常者,积极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用药方法;二磷腺昔算诱导阳性患者,应积极更换其它抗凝药物,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应提示,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患者禁用,必须服用时需要合用质子泵抑制剂,缩短复查胃镜时间,发生大便暗红或柏油样改变,应积极复查;有血液系统病变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择期手术患者或急诊手术前,因详细询问服药史,以降低手术风险。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合理规律应用,可有效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缩小粥样板块等,但应定期检测血小板、促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二磷腺昔酸诱导试验及胃镜。

参考文献:

[1]康继玲.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73-7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4]刘俊辉,刘文娴,陈立颖,等.不规范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546-548.

[5]马敬习,谷宁飞,肖承昊,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13,22(3):45-46.

论文作者:白慧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白慧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