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反思恐怖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魔鬼论文,恐怖论文,天使论文,文化论文,一半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人知道一个带着魅惑笑容的女鬼何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浑身发软继而惊 声尖叫!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所以都知道,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女鬼出现在这个星球 之上,但我们仍然会被恐怖所惊吓,被恐怖所吸引,甚至于,为恐怖所痴迷!
我们被大规模入侵的恐怖电影、小说、游戏、广告、玩具、行为艺术、绘画等弄得头 皮发麻、心脏狂跳、浑身上下颤抖不止。我们惊声尖叫、心胆俱裂……然而在恐怖的暴 风骤雨之后,我们仍然趋之若鹜!那些带给我们感官刺激的影像,构成神秘的吸引力。 这就是恐怖文化的魅力所在!
恐怖影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恐怖形式
电影发明不久恐怖片就应运而生。观众对恐怖片的胃口一旦吊了起来就想得到更为强 烈的刺激。英美文学里的一些经典之作改编成电影后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恐怖筵席。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爱伦·坡的一系列故事和斯蒂文森的《化身博 士》(1886年)早在1908年至1914年间就被搬上银幕,后来又不断被重拍,《巨猿》、《 狼人》、《猫人》这些片名揭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片的特色,五六十年代后,恐 怖片中又增添了科幻、犯罪、灾难、恐怖袭击等内容,希区柯克和库伯里克等最优秀的 导演都曾在这一领域一显身手。
近几十年来,好莱坞天才导演们为制造恐怖效果而挖空心思。如果说早期恐怖片中更 多的是对人性中潜在的恶的探索,到了20世纪末,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感官上的冲击力。 有的恐怖片刻意再现破坏性的场景,如《独立日》里外星人的飞碟用激光柱将纽约的摩 天大楼从上至下击毁,《剑鱼行动》中有大公共汽车撞击高楼的镜头。目睹一件完美的 事物瞬间毁灭似乎成了某些人的快感之源。劫机更是带来票房价值的题材,《劫机惊魂 》、《插翅难飞》、《空中监狱》、《空军一号》都是这一题材的电影,影片均以恐怖 分子的失败告终。它们让观众过足了恐怖的瘾。即便是谴责恐怖主义的电影,也通常会 大肆渲染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最终反而会使观众对这些恐怖行为的残酷性变得 麻木不仁。
恐怖文学,另类或者猎奇
虽然目前恐怖文学仍被一些人批评为“没有社会意义,因而不能算是一种文学样式” ,但是其日益受欢迎的发展趋势却不能被忽视。
《一只绣花鞋》靠“文革”中的政治恐怖故事而在书界一炮打响之后,恐怖小说在国 内作家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小浪潮,比如北京作家丁天的《脸》,四川作家余以键的《死 者的眼睛》,周德东的恐怖故事集“773恐怖系列丛书”等,而网络上的恐怖段子更是 比比皆是。
在国外,恐怖文学更是由来已久。美国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被称做当今的恐怖 小说之王。看到垃圾堆的旧冰箱里有只死鸟,他会想象人们发现冰箱里冻死一个孩子时 的惊人效果;看到超级市场里一位顾客舔自己的手指,他便设想一个人若是切割自己的 肢体可以忍耐到什么程度,从而写出一个现代鲁滨逊在荒岛上靠吃自己的肢体充饥的恐 怖故事……他的小说的魅力不在于描写恐怖,而是用暗示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以至于 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他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读他 的小说时,你会感到恐怖从字里行间渗出来,你抬起头,它会从窗外“望”进来……
网上恐怖愈演愈烈
一个网友收到一个动态图片,打开时画面上是一个礼品盒,周围有彩带、气球等在飘 动,还有动人的音乐伴奏,画面十分轻松、欢快,过了不久,画面上的彩带、气球都不 见了,礼品盒中飘起一个气球,在画面上左右跳动,而音乐照旧。该网友好奇之下用鼠 标点击,气球立即爆开,整个电脑屏幕顿时一片黑暗,接着,赫然跳出电影《午夜凶铃 》中贞子的恐怖头像,死鱼一样的眼睛盯着他,音乐也刹时变成她的狞笑,夜晚看到这 样的影像,那份恐惧当真是无法形容。
据了解,近年来,类似的图片、影像片段等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不仅成为一种恐怖 吓人的病毒,还成为互联网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笔者通过一些大型门户网站输入“ 恐怖图片、肢解”等关键字进行搜索,竟发现了数十个专门贴放恐怖、血腥图片的恐怖 网站。什么肢解、车祸惨死、变形腐尸、暴力谋杀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图片。
此外,“恐怖病毒”也应运而生:今年5月,国内专业反病毒厂商金山公司在截获处理 了一例让人吓破胆的“女鬼”病毒,该女鬼病毒在感染用户系统后,会不定时在电脑上 出现恐怖女鬼,并伴有阴森恐怖的鬼哭狼嚎的声音;女鬼每次出现约停留30秒钟,低垂 着脑袋,披头散发,两眼还射出红光,加上阴森的恐怖之声,使人在夜间开电脑时,不 禁毛骨悚然,吓到腿软……
恐怖客串T型台
我们印象中的时尚,是与统一的猫步、精致的华衣以及求新变异、打造另类的舞台相 联系的。但是,时下的T型台已经越来越离经叛道。不仅是黑色幽默、嬉皮作风,“恐 怖”也经常来客串,“鬼影幢幢”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们惊愕又陶醉的目光。Vict or & Rolf品牌的一场时装发布会,着实令观众发出了惊声尖叫:模特们全都一身黑衣 ,并将面、颈、手等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涂成黑色,只剩下雪白的牙齿,淡绿的眼珠, 犹如觅食的狼狐的眼睛于黑夜中熠熠生辉。
其实,服装本身并无太多恐怖因子,只是注入了一些极富恐怖元素的化妆和舞台背景 ,从而渲染出了令人恐怖的氛围。其实,早在1996年亚历山大·麦克奎恩就有过类似的 另类作品展示:诡异的妆容与套在头部类似灌木树丛的头饰相掩映;滴血的美丽狰狞与 僵尸的华丽服饰相融合,霓虹灯下的人影如鬼魅,隐约有种沦落的美。
恐怖文化彰显“城市心理病”
在走火入魔的恐怖文化流行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劳 作使人们的生活富裕稳定了,也加剧了人类精神的需求。而恐怖文化,它对于神秘主义 的探索和对死亡体验的描绘,无一不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与鬼共舞的对话过程中,人 们表达了自己渴望变化、追求刺激的情绪。
对于消费者而言,为什么人们明知会受到惊吓,却仍然愿意花钱“买罪受”呢?北京精 神卫生研究所某专家说,恐惧的心理其实很微妙。人们看恐怖作品,在紧张之后,会有 一种放松的感觉,它能对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使人们紧绷着的神经起到一个调节的作 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如锦般的繁华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即使是最富足的那些人,他 们内心深处的压抑以及这种压抑牵涉到的秘密又有谁能破译?时代的列车正在迅猛向前 ,但它究竟驶向何处?人们不得而知,人们的内心深处由此而充满不安、惊恐和疑惑… …“恐怖文化”可能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在它默不作声的空间里,我们似乎嗅到 了某种现代城市病的气息。
“由于出身低微,由于阻力重重,由于生存不易,由于前途渺茫……我的人生里充满 了惶恐与不安。这也许是我走上恐怖小说创作的潜在因素。我会把我的恐怖故事一直写 下去,而且要写到顶端……”恐怖小说家周德东的从散文写作走上恐怖小说的创作原因 ,或许能为我们解读当今恐怖文化大行其道有所启示。人类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恐怖文化令今天的人们如此着迷,正应了那部著名的电影片名:人鬼情未了。
对恐怖文化的反思
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为什么炙手可热?这些封面可怖的畅销书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 在美国的超市和车站,充满暴力的出版物仍在“争奇斗艳”。以悬念和刺激而闻名的表 演性摔跤,也是以炫耀冷酷和残暴为能事。为什么人们对这类恐怖演出趋之若鹜?斯蒂 芬·金现象至今方兴未艾,甚至已经“由虚构变成了现实”。波士顿的一个女孩子,模 仿《嘉丽》中的情节,在厨房里用刀叉杀死了她的母亲;在巴尔的摩,一位妇女边等车 边读金的小说,忽被一流氓调戏,她立即按小说里的描写如法炮制,从兜里掏出水果刀 向他猛扑过去,使他一命呜呼;在佛罗里达州,一个有同性恋癖好的医生死在家中,血 肉模糊,墙上有用血写成的“谋杀”二字。金得知后大为光火,认为对凶手应该审判两 次:一次判他谋杀罪,一次判他剽窃罪,因为凶手杀人留字的方式是从金的小说《照耀 》里学来的。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恐怖文艺作品是由正规的公司和工厂出品的,自然是合法的 。可根据什么区别成年读者和未成年读者?幸好没标上‘未成年人禁止阅读’,要不和 那些黄色网站的‘18岁以下禁入’成了一回事了。中小学生的心理还在发育,看完晚上 不做恶梦?”没有人会否认这些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制造感官刺激,是为成年人量身定 造的。一个新问题摆在管理部门的面前:如何在恐怖文化产品合法面世情况下保护未成 年人的心理健康。电影院能保证不让中学生进场吗?卖夜故事的书商会不收小学生钱吗?
人的潜能无比丰富,对某些潜能加以抑制也许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某些残酷的本能 一旦煽扬起来最终可能危及社会。反思恐怖文化还需反思人性自身,还需反思大众文化 极端商业化的趋势。其实大众文化(包括影视业)的经营者有一支由心理学家、行为学家 和大众消费模式研究者组成的专家队伍作为后援,人身上潜在的弱点恰恰就是他们的无 限商机,于是开发利用这些弱点(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间)成了他们的商业目标。有人呼吁 ,少数人的商业利润并不等于公众的福分,文化产品并不完全是商品,它们一旦进入公 共领域,就必须负担起社会责任,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它们的流通不闻不问。
他们眼中的“恐怖”
刘哲思(北京心理研究所主任医师):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恐怖文化被接受的原因,大 致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恐怖在人心理上源自于自我暗示和联想,每个人的感觉都是 从自身的经历而来的。第二,人们可以根据作品塑造一个恐怖环境,幻想出另一种生活 。第三,涉险——危险意识,即人们希望在涉险时本身并没有危险性。第四则是人们对 于未知领域的好奇。
李军康(某大学大三学生):既然恐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存在就是合理的。 尽管不同的恐怖方式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刺激,但有一样是相同的:你会感到肌肉 紧张、心跳加快、出冷汗、恶心想呕吐……之后竟是难以言传的轻松之感:“我很安全 ,还活着,真好。”
周德东(恐怖小说作家):真正的恐怖不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那类东西,那类东西会吓 人一跳,但那是惊怵,不是恐怖。真正的恐怖是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浮力。所谓压 力,就是像黑夜一样渗透你的内心,最后铺天盖地,撕不破,挣不脱,逃不开,推不翻 ;所谓浮力,就是生命那种无根无据,找不到终极归宿的飘忽感。每个人都怀揣恐怖。 也许,这种感觉被白昼的嘈杂、疲于奔命的忙乱所遮蔽,但是,孤独的你在漆黑的午夜 里突然醒来,常常会触摸到它的存在。
彭接瑞(某中学教师,家长):有一次我发现儿子在看一些血腥及神怪的图片,于是我 立即制止。儿子告诉我,看这些图片主要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令我不解的是,这些图 片都出现在知名网站上的某些栏目上,这些血腥图片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 有可能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恐怖图片对人的精神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青少年 ,他们缺乏抵抗力,如果经常观看血腥图片,易产生变态心理,甚至坠入犯罪深渊。恐 怖文化的泛滥,受害最深的还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