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航路开辟”原因说起——浅议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航路论文,开辟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63-03
新航路开辟,是15~16世纪之交欧洲人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的活动。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历史要求,在西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学界向来就有很多说法。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美国《The Essential World History》(《必修世界史》)[1]教材中,是这样讲述的:
The Motives
An economic motive thus looms large in Renaissance European expansion.The rise of capitalism in Europe was undoubtedly a powerful spur to the process.Merchants,adventurers,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had high hopes of finding precious metals and expanding the areas of trade,especially for the spices of the east.Spices continued to be transported to Europe via Arab intermediaries but were outrageously expensive.Adventurous Europeans did not hesitate to express their desire to share in the wealth.
除此之外,还有:
Another major reason for the overseas voyages——religious zeal.A crusading mentality was particularly strong in Portugal and Spain,where the Muslims had largely been driven out in the Middle Ages……Although 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religious motive was secondary to economic considerations,it would be foolish to overlook the genuine desire on the part of both explorers and conquistadors,let alone missionaries,to convert the heathen to Christianity.
上述内容,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说得很清楚:“经济的驱动力”是新航路开辟的最主要因素。毫无疑问,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商人、冒险家和政府官员们,都渴望能发现贵金属、开拓贸易区域,特别是东方的香料,强烈吸引着他们。
新航路的开辟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对宗教的热忱”。相对于经济因素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宗教的原因是次要的,但这一原因是不能被忽视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西的新航路开辟得以顺利进行,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开辟新航路的条件。《The Essential World History》是这样讲述的:
The Means
If "God,glory,and gold" were the primary motives,what made the voyages possible? First of all,the expansion of Europe was a state enterprise,tied to the growth of centralized monarchies during the Renaissance.B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European monarchies had increased both their authority and their resources and were in a position to turn their energies beyond their borders.That meant the invasion of Italy for France,but for Portugal,a state not strong enough to pursue power in Europe,it meant going abroad.The Spanish scene was more complex,since the Spanish monarchy was strong enough by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pursue power both on the Continent and beyond.
At the same time,by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European states had a level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at enabled them to achieve a regular series of voyages beyond Europe.……
In addition,Europeans had developed remarkably seaworthy ships as well as new navigational techniques.European shipbuilders had mastered the use of the sternpost rudder (an import from China) and had learned how to combine the use of lateen sails with a square rig.
在美国历史教科书《The Essential World History》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编写的非常清晰简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从中提取最主要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内容。
针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国内的教科书出现了不同说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叙述的: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叙述,还是采用以往较为传统的、也多为学界所认可的观点。原因说的较为简单,从其文字叙述中,学习者可得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还有西欧人“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这一诱因。此观点类似于美国教材所叙述的原因,不同之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教科书,采用的是叙事体的编写方式,没有在任何事件前显著标明什么原因、影响之类的字眼。
不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岳麓出版社,抑或是其他的出版社,对没有形成统一结论的历史事件,国内教科书编写时通常在注意语言表达严谨的同时,却使信息传达变得较为模糊。这种处理方式,使师生在面对最直接的信息传达载体——历史教科书时,不知所措,从而使学生不容易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本文在此,并不是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或者讨论哪一种说法更严谨、更具说服力,而是由此所进行的思考:面对目前一纲多本、各执一见的教科书,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到底该如何处理,如何进行历史教学?
首先,要用正确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教学活动。叶小兵教授说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教师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思考的不是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而是借助对教科书的分析,进而探讨历史演变的结构以及对这方面进行历史认识的结构,并将具体的知识点(或曰史实、事例)纳入这种历史认识的结构中”[2]。既然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不如美国教科书编写的直接清晰,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借助教科书这个载体,用正确的学科思维方式,将具体知识点讲述出来。也就是说,像美国教科书一样,按照“原因(或前提)、过程、结果(或影响)”等这样的结构来讲述历史事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结构,把一个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如今的历史课程改革没有鲜明的性格。纠知识之偏,但无故地让历史知识没有了体系,甚至在一些环节没有了主干知识;正学科之难,但无故地让历史教学没有了专业性。探究也好,研究也罢,热热闹闹的教学形式,凡遇到专业性的知识解释,教师们就放过去了”[3]。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们往往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在追求所谓多样化教学的同时,却让学生往往抓不住历史这门人文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还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分析能力。在历史学科中,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历史分析能力又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4](p.482)面对一堆史料,或者面对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教师如何教给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分析,学会历史的分析。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科的思维方式不能形成,再怎么拓宽学习内容也是枉然。史学家们常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5](p.93)。历史的解释通常是“因果解释”[6](p.30)。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让其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这一切的基础实际上都要建立在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客观分析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7]。
最后,培养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目前课程改革中,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的学习,大多是围绕着对历史知识点的吸收、辨析和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现在的历史课,大多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却忽视了历史学习的实质。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最终能让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学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最终能够思考,思考知识点、思考历史、思考人生。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很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是一幅图片,也要在旁边提出问题,如在"European Voyages and Possessions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一图旁边,提问到:"This map indicates the most important voyages launched by Europeans during their momentous Age of Exploration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Why did Vasco da Gama sail so far into the South Atlantic on his voyage to Asia?" View an animated version of this map or related maps at http://worldrc.wadsworth.com/问题与图表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又被注明在某某网页上,提示学生可自主查询。我国的历史学科,问题意识还远远不够。学生往往只会看色彩缤纷的课本,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却不会提问题,更不会思考问题。
和其他教科书一样,历史教科书会在发展中不断改变着。面对不断变化的教科书,教师要把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教给学生,要把最基本的学科能力给予学生。不管教科书怎么变化,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是不会改变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对历史教科书重新思考,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们的编纂体例新颖,视野宽阔,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学界对一些问题还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致使历史教科书在阐释历史事件时,出现“百花齐放”“各执己见”的局面。历史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科书的编写主要应考虑教和学的对象。编写内容应突出重点,标题应具体醒目,教科书中所选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叙述应清晰简洁。
教科书内容的丰富性和简洁性并不矛盾,这是各版本历史教科书都应认识到的。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资料都很丰富,而且每讲之后,都列有很多参考书目,对有兴趣学习的同学帮助很大。然而,它并没有因为内容的“多”而影响它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相反,更容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些都是我们的教科书应该学习的。
标签:历史教科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