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与美国研究的普及与完善_美国铁路论文

网络时代与美国研究的普及与完善_美国铁路论文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09)02-0017-14

2008年4月15日初稿,5月5日修改稿,5月15日定稿于美国康州Danbury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快速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它不仅深刻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于学术研究的多方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2005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20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①,三年过去了,网络时代的美国研究普及与提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本文作为续论篇,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本文要着重说的是,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是传统纸媒所不可替代的。“学术网络化比之传统的纸媒出版物来说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尚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它方兴未艾,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它传播快速和便捷、资讯丰富和共享、贴近作者和读者、经济实惠、便于编辑、富于个性化。”②它的兴起是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突出体现。它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源快速综合与分化功能极大地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第二,快速传播和便捷功能,使传统纸媒望尘莫及。第三,资源集聚和拓展功能远非传统纸媒所及。第四,大众参与发布功能开始打破了传统纸媒、学术权威、出版权贵的垄断地位。第五,亿万网民参与极大地扩大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领域。第六,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先声夺人,使传统纸媒甘拜下风。第七,与时俱进的步伐深受年轻学子和开拓学者的欢迎。第八,学术领域比传统纸媒更加丰富多彩。

在讨论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时,我们首先要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美国问题研究,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美国问题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专利’,我们从事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对于美国问题的深度考察和研究任务,而且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各界和媒体大众普及美国问题知识、信息和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认识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美国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队伍,仅仅依靠传统纸质书刊文字的功能,仅仅依靠学校及研究所(中心)机构教学和研究的传播模式是很不够的。”③这里可以举出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笔者2007年3月7日,落户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那时的博主仅仅300人,到2008年5月14统计,博主已有1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仅我一人,但是在科学网博客上有许多博文和开放式评论是涉及美国问题的,虽然有些文章不能说是正规的学术论文,但是毕竟是美国问题研究大众化的学术成果组成部分,我们的美国问题专业研究者需要重视和吸收他们的观察研究心得、体验和成果。④像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单位、公共和个人网站、个人博客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只看传统纸媒的学术成果而忽视电子网络传媒中的学术性成果,显然陷入了学术成果界定上的误区。

其次,从美国问题研究的内容来看,无论是美国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地理环境等各个领域,还是美国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学各个支派、底层史学、大众史学、社区史学、经济和企业史学、文化史学等等,网络所反映的内容远比传统纸媒要丰满得多。别的不说,今天我们的学术性纸媒,充其量也只以万计,而网络媒体是以亿万计算的。我们研究人民大众的历史,需要即时追踪和研究人民大众的生活轨迹,我们的历史研究需要亿万民众来参与,在这些方面网络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大有可为的。“网络媒体更加凸现了群体参与的大众化色彩,凸显了来自民众底层学术的需求,凸显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这种大众化的参与是提高美国教学和研究质量的深厚基础,也是扩大美国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并且拓宽了美国问题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美国问题专家可以从网络媒体大众化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大众化为普及美国历史知识做出应有的奉献。”⑤

其三,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美国等各个网络大国正在加速传统纸媒内容的网络化。如果在新世纪前传统纸媒还拥有学术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那么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传统纸媒同时或者相继推出了网络版,另一方面电子网络媒体又不断加速将传统纸媒中的学术成果网络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和影印,而且增加了多种检索功能,极大地有利于学术研究。今天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在快速地增加电子网络版的学术内容。相信用不了一二十年时间,已有的传统纸媒学术成果可以基本实现网络化,这样一来有可能出现传统纸媒和网络传媒兼有,网络传媒有的、传统纸媒却没有或者不全的情况,这不仅由于网络传媒省却了纸张印刷的环节,它的容量是不断快速扩充的,而且网络的空间远比传统纸媒要大得多。在今天凡是有影响的传统纸媒,都在推出网络版,这种网络版由于它的快速便捷功能而深受读者欢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读者愈来愈多,并有超过通过传统纸媒读者数量之势。

这里举一个美国资讯网(www.usinfo.org/chinese.htm)的例子,如果对比2008年和2005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的栏目还是认识美国、美国外交事务、新闻媒体、留美资讯、美国研究、美国参考六大块,外加美国电子杂志,但是里面的内容和联结却丰富多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www.historians.org),其中权威的《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近年来明显增加了网络研究成果。美国国会图书馆(www.loc.gov/index.html)、美国外交事务网(/www.foreignaffairs.org)、美国对外关系网(www.state.gov/r/pa/ho/frus)等著名美国问题网站都有类似情况。例如,《美国对外关系文献第十八卷,中国,1973-1976》(Foreign Relations,Volume XVIII,China,1973-1976)2008年2月12日由美国国务院办公室公布,这是美方提供的1973-1976年间美中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原始资料。这一文献反映了美中关系正常化初期即尼克松、福特总统时期美中关系的情况。我们可以同时在网上免费查阅到这些重要历史文献。⑥

网络时代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视野,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质量,过去无法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方面的事实已经很多了,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CINFO-现代信息推出了新的网络资源:China:Trade,Politics and Culture,1793-1980(海外收藏的中国近代史珍史料文献库)以及Credo全球工具书大全数据库的资料,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⑦

其四,美国问题研究能不能通过网络传媒来进行?笔者在2006年10月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⑧回答了这个疑问。笔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本书从2005年12月初策划到编著出版,前后十个月左右,其间,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画册的编著经过8次修改,从中精选了200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须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编著过程中我们不仅就收集到的图片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甄别和精选,而且力所能及地考查了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联系图片的版权保护事宜。”“我是在2005年12月9日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的,要在短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画册,要使画册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雅俗共赏的效果,对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不仅是由于编著画册对我来说是头一回,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这也是头一回。尽管画册的图片属历史资料,但是整部画册的立意构思和文字表述,既立足于对于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方便,即力求做到尊重历史,又要富有新意。图片涉及的来源和收藏单位多达数十家,其工作量之大和困难之多,可想而知。在一般情况下,类似画册即以一个团队也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此,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下手头其他任务,放弃休闲时间,用倒计时安排编著进度,以期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⑨这本画册的特点之一是“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因而也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的新途径,获得了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严守学术规范方面的新经验。”⑩在编著过程中我体会到运用和甄别网络资源,尊重历史,学术创新是对自我的挑战。“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研究往往局限于通过传统纸媒的印刷图文研究,即使运用电脑收集资料也是作为印刷文字研究的补充而很少成为主要途径。最先在学术研究领域开劈网络新途径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美国未来学家在美国的穷乡僻壤完全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国取得联系取得最新数据的权威性资料,能够专家不出门,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前瞻性论著。”(11)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研究一些电子书籍和电子杂志,也许对于网络媒体的学术性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们将不会怀疑网络媒体所发挥的学术家园、精神家园作用。

其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检索和联结功能,给学术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改变了图书、情报和信息研究领域。我们现在查阅资料往往先通过谷歌Google(www.google.com)或百度(www.baidu.com),里面会向我们提供大量检索和联结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了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回想1989年笔者编辑《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时是完全靠手抄图书卡片来完成的,当时没有运用电脑来编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检索书目比起当时确实要快速便捷得多。笔者在《后记》中写道:“这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分上、中、下三册,共1150多页,78万字,开始奔走抄录,到整理编辑,校录付印,不避风霜雨雪,终日埋头于北图等地,可谓案首辛劳逾载,只求省却读者的检阅之劳和求索之苦,便也心安理得了。”《后记》还写道:“美国史研究前辈杨生茂先生在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美国美国史(英文)目录》所写的前言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因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案首劳瘁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12)1988年,我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同样是一张一张手抄图书目录的成果,该书目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收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4200多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中美关系缩微胶卷、期刊等15类。其中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写的《序言》说:“大凡要研究一门学问,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一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实际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谁,学科的现状如何,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这是纵向的了解。另一是横向的,即要涉猎本学科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近期的文献,以便了解每个领域的基本文章,每篇文章中有什么新结果、新观点和新方法,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从中吸取经验,以最新成就为基点,开始新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美国问题的英文书相当多,校内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也造诣很深。为了方便读者,黄安年等同志编印了这本书目。它分门别类,锐意穷搜,举凡图书、档案、胶卷、杂志,无不具备极易检索,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13)这里所说的“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一点没错,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国会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查阅到这些文献资料。

其六,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最近在阅读申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共约400万字的29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中国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选题的拓宽和资料的充实,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中国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加快缩短和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差距,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还没有或者很少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网络文献、论著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纸媒就将大大落后于学术发展的需求。从笔者看到的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体验中,我们清楚地得出这个结论来。王金虎博士在他的《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的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南开大学)《导言》中写道:“本文所用的史料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国内获取的文本资料,包括图书和杂志;二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网络史料资源。本文使用的部分原始史料,如关于内战时期奴隶制崩溃的文献集《终于自由了:奴隶制,解放和美国内战文献史》和几部奴隶主的日记,以及本文引用的绝大多数英文著作和期刊文章,主要来自国内的图书馆。不过,本文使用的更多原始史料,包括奴隶主的个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南部邦联政府的文件和南部邦联政治精英的演讲、书信和报告等,则是来自美国的网络在线数据库。在前网络时代,身处国内的外国史学者受制于原始资料匮乏之瓶颈,研究成果的质量很难与研究对象国学者的成果比肩。网络时代的到来,则在一定程度上,或至少在某些领域,使国内学人突破了原始材料搜求不易的制约,得以利用与日俱增的网络资源,来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网络资源。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网络上发布的《美国南部史文献》,是这项研究使用的重点文献之一。这部文献内容包括奴隶和奴隶主的个人回忆录、日记,以及南部邦联政府和州政府的法令和文件,是研究内战时期南部邦联政府和民众思想行为的珍贵材料。此外,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的《南部邦联国会日志》,则完整记录了南部邦联国会的立法活动。其他一些关于内战史的专业学术网站也发布了很多关于奴隶主的原始材料。这些网络资源的出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充分的材料。”(14)

其七,在所有媒体中网络监管的难度最大,它的突发性往往造成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因而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注视。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大家看到今年美国大选中的网络作用比以往历次总统大选的影响都要大。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网民关注的问题,往往成为热点新闻和评论内容,而网络媒体所特有的即时互动功能使得这种网络评论(学术评论、新闻评论、政治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体育评论、生活评论等)远比传统纸媒生动活泼而丰富多彩。其实,今天的传统纸媒上的不少评论或信息往往来自网络媒体,从网络媒体中吸取营养,得到启示,尤其是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纸媒的运营得益于网络媒体并以网络媒体为依托。

我们越来越看到了网络传播全球性影响,看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看到了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史无前例的冲击,看到了大众“草根”对于精英专家的挑战,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适应还是不适应,他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

二、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

笔者三年前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谈到:“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无论是科学院、各部委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无论是各类美国问题研究会或美国问题杂志,我们在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切地说,我们和美国在美国问题网络媒体方面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美国的网络化已经迅速普及于美国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迅速普及;华文网络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已经拓宽;学术界已经认可网络光盘和数据库;各类中文美国问题网站多达千百家;网络资源大多属于共享型。但是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除英语专业外,我国很少见有美国问题的专业英文网站;大陆的美国问题中文学术网站屈指可数,远不能适应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需要;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盘很少;在教学和研究中网络化的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学术含量低;网络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管理和评介机制;学者个人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

三年过去了,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网络在学术上的运用,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前面提到的美国国务院信息局的美国资讯网、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美国外交事务网、美国对外关系网等,其内容之丰富,更新之及时,查询的便捷,资源之共享,联结的广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借鉴的。

2006年11月,我在《通过网络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途径》一文中写道:“笔者以为我们在学术网络资源上和美国的差距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像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这样的专业性历史图片博物馆和历史图片网络。要建设这样的网络没有必要的基金投入或国家社科立项的成果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中国的一些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历史图片网站内容也相当单薄,而且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性图片极少,往往是从美国相关博物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的,在使用时要十分小心涉及的知识版权问题。第三,中国的一些网站历史图片在版权问题上语焉不详,没有清楚说明图片的资料来源,也没有说明使用该图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版权和使用转让权问题。第四,中国的一些网站历史图片实际上是批量进口转内销,而图片使用费比在图片来源地的美国还高,至于图片查询在美国是免费的,而在中国国内一些单位则是收费的,违背了运用公共资源建设的图片应该资源共享的精神,从管理上说等于垄断公共资源,公共社会资源单位化。”笔者分析了影响我国学术着重分析网络发展滞后几个方面因素。“首先,网络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重要的技术原因。第二,我们的管理部门没有把学术网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没有在科研立项规划课题中,而且没有确认学术网络应有的学术地位,学术网络技术和学术网络文章没有被视为各种“量化”指标体系中的学术成果。一些已经发布的网络文章及其观点,不被“学术”认可,而那些从网络文章下载有改头换面变成新作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却被视为“首创”,即使学者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往往需要在报刊上重新发表一遍,才被认可为“首发”,这些说明网络学术没有应有的学术地位。迄今为止,我们从事网上检索的机构还没有网络学术文章的检索,Baidu网、Google网虽然集中了大量的专题学术信息,但是在分类查询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满足既快速又准确的需求。如果学术网络检索功能发挥作用,相信对于发现学术抄袭等弊端也有帮助。第三,我们的高等院校校园网、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科学研究部门的网站没有有效发挥网络学术的功能,而是走向行政化,成了政务公开的网站,甚至名为公开实际上成了包装单位和单位负责人的工具,有的甚至成了维护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这些学术教育机构的网站,本应以教育和学术为主,现在这些网站的学术含量却很低。迄今我国许多有影响的学术网站并没有挂在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网络技术平台上,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这些阵地又缺少有影响的个人学术网站,这种奇特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学术网络的迅速发展。第四,网络资源垄断化、商品化严重妨碍资源共享。第五,网络资源建设的基金投入不足。”(15)

通过2006年的网络编著《沉默的道钉》工作,我对这种差距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网站www.cprr.org/Museum,在美国众多涉及中央太平洋铁路资料的网站中,以资讯最丰富,资料最齐全,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图文并茂等特色而著称。“登陆这家网站,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的感觉。大体说来,这个网上博物馆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十分丰富的历史图片。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很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收集整理和甄别说明当年的历史老照片、图片和图画,在这方面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而且对于每幅图片的来源和价值均有相当学术含量的说明。笔者注意到这些历史图片的拍摄或绘制绝大多数来自美国,目前尚未发现博物馆中有来自中国拍摄的历史图片。第二,内容翔实的历史文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不仅有着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历史图片,而且集中了涉及于太平洋铁路建设相关的国会档案、太平洋铁路公司档案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档案资料。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来龙去脉是个重要而简便的研究渠道。第三,资料齐全的论著资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还有着大量的不断更新和充实的论著,在历史专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著的摘要和全文。第四,涉猎广泛的网络专题。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有着许多相关的网络专题,读者可以在一个页面上点击登陆不同需求的网络专题,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第五,系统联结的专业网站。通过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的连接(Links),我们可以直接登陆数以百计的相关网站。再举例来说,连接立体照片目录,我们可以查到许多收藏单位的图片目录。第六,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专门开辟了华工问题的专题栏目,冠以美国华人对大陆铁路的贡献(CHINESE-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通栏大标题,在各类涉及太平洋铁路的网站中,这里的内容最为集中,也最丰富,它为研究华工与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关系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不过这些资料几乎全部来自美国,来自中国的原始资料很少,如果充实中国国内的资料,对于研究课题更有帮助,或者说,中国学者掌握了这里的资料,又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档案、文献和论著资料,提升研究水平不是一句空话。第七,提供地图和展览需求。第八,重知识产权方面使用和保护。”(16)

在美国不仅网络运用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成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运载工具。我1991-1992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大学生活一年,1999年以来又先后到美国四次,每次一年半载,生活在社区里,虽然没有立项研究项目却从底层和“草根”的视角目睹了网络运用在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2008年4月3日,我参观了康州Danbury地区2006年新建的一所公立小学美国康州Western Connecticut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lementary Magnet School Danbury Public School,就其硬件设备来说是21世纪现代化一流的,就师资条件来说,全部老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学历,就其办学宗旨和思路来说,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有着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我的大外孙2008年8月底将成为这所小学的新同学,校长告诉我们,学校为每名小学生配备了电脑。这一个例子也可见美国对小学阶段网络运用的重视,从小就进行扫除“网盲”的教育。(17)

今天在美国Work at home的情况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电话会议的形式来定期和不定期交流和讨论学术问题的情况相当普遍,随着石油价格不断飙升,网络会议和Work at home将越来越受欢迎。我们这次举办的奖学金申报工作,不仅可以全部在网上进行,如果具备,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来解决评审和投票问题的。今天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要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要取得出色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三、发挥网络功能的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2005年10月24日,笔者发表了《学术网络“四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亟待克服》短文,学术网络“四化”现象说的是:学术网络政治化、学术网络商业化、学术网络行政化、学术网络本位化。文章说“学术网络‘四化’的弊端已经凸显,没有建立有效的学术网络机制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笔者呼吁我们的各类规划,千万不要忘记对学术网络建设进行有效规划,否则我们何以应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18)然而这一现象迄今基本没有改变。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功能除了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外,还需要解决好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纠正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对待网络学术成果是认同还是歧视?对待网络学术资源是共享还是垄断?对待网络知识产权是保护还是侵犯?对待学术网络的管理是重学术还是重行政?

1.对待网络学术成果是认同还是歧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笔者在2005年的年会论文中提出了改进学术管理机制的建议:“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重要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19)

2005年10月25日笔者在《尽快将学术网络成果纳入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短文中写道:“在所谓‘科学’的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极力推行并和各种奖惩制度相联系的‘量化’指标体系中,缺少学术网络成果是一大错误,也是对‘科学’的莫大讽刺。第二,它对于学术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它对于在职教学和研究人员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请问:在学术网络不被认可‘量化’科研成果的情况下,第一,规划和开发学术网络数据库、学术光盘的成果怎么算?第二,创造性地组织、管理和运行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络的成果怎么算?第三,个人学术网站的成果怎么算?第四,建设教学光盘和多媒体的成果怎么算?第五,缩短在学术网络领域和美国的差距的成果怎么算?第六,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等院校的网络技术保障成果怎么算?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还不切实改变目前的不当的科研‘量化’指标体系,那么它的负面影响将出现加速发展趋势,而和美国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20)

网络学术成果已经不是一个承认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如何对待新生的科学事物的重要政策性问题,奇怪的是那些从事“科学”制定量化机制的人自己却陷入了违背科学的悖论中,一些高唱“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人员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我国网络学术的落伍实在与学术成果量化机制的错误导向密切相关的。

2.对待网络学术资源是共享还是垄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网络学术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21)网络学术资源多元化是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创造多元文化的人民大众祈望享受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学术研究需要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的资源渠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那么很难产生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成果,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学术资源的政策导向。

我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提出建议: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建议说:“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成为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己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22)

2008年1月,笔者在一篇短评中谈到“遗憾的是迄今学术网络资源共享依然障碍重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设在校园网上的许多名牌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性网站的学术性文章难以访问,所谓学术性网站成了摆设,而这些网站绝大多数是上级专门拨款建设的。此外,一些学术性网站的收费制度也令人望而却步。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自我封杀,如果学术成果和信息不能通过网络无障碍交流,不能做到资源共享,如何繁荣学术。再说有人以为这种人为设防可以学术“保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这类学术“保密”只是自欺欺人,挡住了学术研究者而防不住那些解密高手。某些网站兼有学术和非学术内容,我们不能由于其中个别内容有违“规定”而因噎废食,全部封杀,这种不加分析区别对待的做法也是对于学术研究十分不利的,其实如果人们在新华网、凤凰网中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少相当黄色的新闻图片,为何不采取封杀行动呢?”“推进学术民主,扫除学术网络资源共享的障碍,实乃当务之急!”(23)

2001年4月14日,我在《国内研究资料和资源共享——从〈从对峙走向缓和〉谈起》的评论中曾提到:“在美国,人们可以很容易通过富兰克林·罗斯福图书馆、杜鲁门图书馆、艾森豪威尔图书馆、肯尼迪图书馆、约翰逊图书馆、尼克松图书馆、福特图书馆、卡特图书馆等文献和研究机构获得从对峙走向缓和时期中美关系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是向所有研究学者包括外国学者开放的,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精神。如果在我国能够明确规定档案开放的时限为50年前,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没有困难地看到了1951年前的档案了;如果是30年前,岂不是1971年前的档案老百姓也能看到了。我觉得怎样使我们的档案材料真正不成为少数人手里的“王牌”,做到资源共享,恐怕也是关系学术平等和学术繁荣的大事,当然这要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如果做到了这一条,像上面这类研究成果会更多、更快、更好地涌现的,不知何时将这方面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呢?”(24)

在目前情况下,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和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主要来自纳税人的提供,那些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及高等学校校园网理应在提供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上起带头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却是本应共享的学术资源受到垄断性、政策性歧视。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学术资源被单位和少数研究团队所垄断,“局外人”进不了这些学术性网站查阅相关学术信息,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本来学术网络资源就相当薄弱,还对外封锁,进不了校园网和单位网,看不到学术信息,这种封闭性管理和垄断不仅妨害了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学术资源商业化是妨害学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问题。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数字信息中心几乎无偿地从学者那里获得了所谓“授权”将学术论著扫描或录入网络中,而学者本人却需要交费才能享用这些学术资源,那些未经本人授权而将学术资源用于赢利目的更是大有人在。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些文化商人或者学术单位将美国的可供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历史文献或图片资源转为在国内用于赢利的学术资源,其价格比美国要高出不少,显然学术资源商品化并不利于资源共享。

国内研究资料的资源共享始终是一个问题,许多本该向纳税人开放的公共资源却成了某些研究机构的单位垄断资源,甚至成了“摇钱树”。研究机构间的公共资源相互封锁和保密,严重妨碍了国内学术研究的拓展。

3.对待网络知识产权是保护还是侵犯,是又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网络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关系网络学术的发展和繁荣,是网络学术发展和资源共享的保护器和安全阀。现在的问题是网络知识产权极易受侵犯,保护力度太小,立法保障滞后。

相比传统纸媒,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更差。网络媒体的文字和图片便于检索、下载、编辑、转载和剪辑,网络文章缺乏严格的编审程序,一些网民学术规范和尊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更有些人缺乏自律,甚至不遵守学术道德,网络学术原创性文章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笔者注意到一些学术文章涉嫌网上抄袭的不道德行为,从网上下载引用的学术文章没有注明原文出处或者未经作者同意随意转载和摘编,转发他人原创图片不注明出处。像这样的侵权和不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遵守学术规范不仅要求学者和学术研究机构严于自律,而且要求新闻媒体和网站信守规范,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网站和新闻媒体对此很不重视,他们刊登的一些文章其实并非原创,而是转载,然而不加说明,略去原创的来源,造成在该网站上首发的印象,这种做法不仅有违学术规范,而且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里举出新华网2003年9月3日刊登作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潘家园的“名人手迹”说起》,据说来源于某刊,问题在于第一,笔者并未向某刊投稿这篇文章;第二,某刊迄今未给我寄发表这篇文章的刊物,也未支付稿酬,第三,新华网刊登我的文章没有和我联系并征得我的同意,而且没有说明这篇的原创来自2003年2月4日我的学术交流网。(25)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经济周刊》上。(26)

我们既要营造宽松的资源共享的学术环境,又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现在制订的“规范”多了,“量化”多了,“成果”多了,官司多了,举报多了,丑闻也多了,距离学术真正繁荣究竟还有多远,恐怕谁也说不清,也很难量化。文明环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形象工程能够奏效的。(27)维护网络学术形象靠什么?靠自律,也要他律。自律要求自重、自尊、自爱、自立、自检,他律要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保护网络知识产权。(28)

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亟待制订和完善。

4.对待学术网络的管理重在学术还是行政,是另一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学术网络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一般说来,学术使用的网络工具总和学术有着密切联系,而那些并非专业人士的网络也多少和学术问题相关。高等院校等教育系统、从事自然科技人文社会和艺术研究部门等科研系统的网络管理和学术联系更为密切。然而这些单位网络管理行政化色彩十分突出,有的高等院校还专门成立了网络管理处这样的行政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以为学术网络的“重”在于政策引导,让学术回顾学术,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学术因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术内涵,切忌学术管理行政官僚化。有的全国重点学科研究中心的网站只对内部开放,外单位无法登陆,发挥不了对于全国的指导和辐射作用,所谓网络形同虚设。

学术网络政策导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既要保障学术自由的最大空间,又要维护学术礼仪和道德,尊重学术原创的知识产权,遵守网络学术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和学术网络实名制,监管匿名网文以防触犯学术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

四、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

在学术性网站中,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起着核心、引导、龙头作用,然而迄今真正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学术性网站却是凤毛麟角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华美国学会在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美国问题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像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经费来源极其有限,来自主管部门世界史研究所的调拨,极难组织重大研究项目和重大学术活动,但是如果通过网络将美国史研究会会员所在学术单位的美国问题网站联成一个网络家园共同体是大有可为的,也是其他单位难以取代的,而所需的经费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这样的美国问题网络家园犹如一个松散的利益共同体,各个教学和研究单位可以立足本单位,奉献研究会,协同努力集思广益,发挥作用。加上美国问题会员的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连接,可以想象,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全国美国问题的网络研究和咨询中心,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参与,不仅国内而且海外,有志者均可海纳,她不限于在职人员,退休会员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此外还不限于专业研究者,业余爱好者也能够为此做出贡献的。

笔者在2005年曾撰文提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协调优势功能是迄今任何学校和研究机构所无法取代的,如果研究会能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种有增无减的协调优势功能,无论对于研究会还是各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单位将是双赢的。让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真正成为关注中国美国问题和美国史的学术家园和资源库,在这个家园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繁荣学术,促进友谊。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里快速便捷、求真务实地获得有关美国历史、美国问题、美国经济、美国外交、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现状、美中关系、美国研究、美国文选、美国论著索引、美国问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学术动态、美国学者信息等等的权威性资源信息,并且和众多的美国问题网站连接等等,这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美国史研究将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而做好这件工作不能仅仅靠秘书处几个人的努力,需要各个研究单位的协作分工,逐步积累,从而缩短和美国在网络资源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做好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下需要的是主动的为资源共享的献身精神。发挥研究会的协调功能,组织力量为建立资料库或编撰专门论著作规划和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学会经费短缺,没有美国专职专业人员,也没有科研项目经费,但是只要有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研究会协调功能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笔者还建议:“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29)

办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美国问题网站,使得这些网站真正发挥研究基地的核心和龙头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的建议如下:第一,建议将本单位的研究论著等学术成果系统地在网络上滚动发布;第二,建议将本单位主办的杂志电子版化资源共享,凡有条件的可创办美国问题电子杂志。第三,建议连接本单位学术工作者的个人网站和博客,拓宽学术领域。第四,建议随时发布最新学术信息,并且开辟学术论坛交流平台,推动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讨论。第五,组织美国问题论著和资料的编纂和索引工作,资源共享,推动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30)第六,陆续公布本单位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博士生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第七,有专任编辑负责网站的及时更新。

五、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

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美国问题研究学者的学术家园和学术自由交流空间,她的富有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传统纸媒报刊所无法取代的。在这个网站里,个人兼信息采集、文字撰写与修饰、学术资源编辑与加工,审定与发布于一身,他是撰稿人又是编审者,还是出版人,这种情况是纸媒报刊所罕见的。她的发布周期和板块模式比起纸媒报刊要灵活得多。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办好个人网站和博客需要时间、资金和精力,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以促进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31)

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没有在职还是退休、专业还是“草根”的区别,这就扩大了美国研究的队伍,拓宽了美国研究的视野尤其是社会文化史学、社会史学、大众史学、“草根”史学的领域。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没有发表时间和学术论文规范的限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间发表规范的论文稿,也可以发表未定稿、征询意见稿、摘要稿、修改稿、加按重发稿、图文并茂稿等等,从学术档案的角度看,比起传统纸媒要丰富多彩。

一些个人网站或博客虽非美国问题专门研究者,但是他们的博文和评论很有新的见解、思路、方法,这在我们所见的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科学网的网评和博客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好文章。

笔者主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领导和美国问题研究中心要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切忌采取漠视、限制甚至打压的政策,那种将个人网站和博客本土化、校园化的政策将阻碍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应有大量个人网站和博客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很少见到这些网站,这些个人网站和博客很少开在本单位,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需要检讨自己的工作,找找毛病出在哪里?

建一个网站,开一个博客并不很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网站,写好博文。在这方面笔者的网站才有6年历史和博客开办才14个月,不过亲身的体验还是深刻的。

2005年笔者在向美国史年会提交的论文中最后部分,详细说明了创办学术交流网的感受(32)介绍了学术交流网中涉及美国问题的丰富资源,阐述了学术交流网一直坚持的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宗旨。2007年11月22日起,学术交流网开始全新改版,与过去相比,除了保留原来学术交流网的优点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变化,力求扬长避短,逐步完善,开始的变化包括增加了检索功能、增加了栏目和分类,便于查询,页面简洁,各个栏目滚动变化;增加了网上公开评论;增加相关内容的联结功能;全部栏目的分类篇目的数量全部列出,便于查询等。(33)

2008年初,我在一篇博文中写道,“我感到无论开博客还是办学术交流网,都要全身心地认真地做好,坚持每天来做,坚持写好和转好每一篇文章和报道。工夫不负有心人,当初办学术交流网时没有想到访问量会突破百万,更没有想到突破五百万。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坚持实事求是,资源共享,学术为公,与时俱进的方针,承诺天天提供新资源。我感到开博客、办网站,搞门面工程易,真正下工夫坚持天天奉献是很不容易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只要有可能,我希望能够坚持做下去,虽然我的学术研究计划可能推迟,但是还是要将博客写好,将学术交流网办好,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兼顾专业的学术研究。好在现在对我没有“量化”和“评估”,我属于学术自由阶段,对读者对自己负责、对学术负责”“在北师大办个人网站之早、坚持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恐怕我是名列前茅的,这对北师大有何不好?记得1961年我在北师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即市劳模),今天就办网站、开博客而言,也够得上先进了。有人说真正潜心学问的人是不会办网站开博客的,这种说法难以说服人,只要看看笔者在博客和网站上的学术文章就不妨和那些“量化”“评估”先进比一比,我要说的是,所有这些,我没有一元的项目经费,没有花公家一分钱,你能做到吗?节约型学术成果不是更好吗?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还属于起步阶段,她的内容将说明经得起时间的检验。”(34)

迄今在学术交流网38个栏目中,美国问题内容的栏目有22个:美国论著研究、美国问题观察、美国社会保障、美国著作提要、纪念沉默道钉、美国历史知识、美国图影说明、专题问题索引、美国史研究会、美中关系评论、美国历史评论、美国教育交流、美国经济评论、美国问题评论、美国社会生活、美国文化教育、美加华人华侨、美国图书评介、美国统计索引、美国历史文献、美国论著索引、美国总统大选。截止2008年5月14日,学术交流网累计访问登陆人次超过了547万。(35)发表的文章和信息已经超过22900多份(篇),其中属于美国问题的全部内容约占2/3。

个人的学术性、非盈利性、公益性资源共享的学术交流网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我的主要感悟是:第一,坚持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宗旨。第二,坚持学术信息天天发布,持之以恒年复一年认真做好。第三,坚持网站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赢利性、规范性原则。第四,坚持适时调整网站版面、栏目和内容,富有时代气息。第五,坚持突出美国研究、世界历史、学术评论、教育专题。第六,坚持撰写个人文章、随感、纪实、评论以及资料汇集。

我落户科学网开个人博客是2007年3月的事。在《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一文中,我写道:“和学术交流网一样,我的个人博客遵循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我的博客内容将集中涉及教育和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的学术批评和评论,以及涉及美国历史和社会的见闻与纪要方面。”(36)我的博客迄今已经发文1860多篇,图片超过一万幅,所有文字和图片绝大部分出于个人之手,其中不少是原创。博客的内容涉及美国问题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美国纪行见闻、纪念沉默道钉、美国图书提要、世界历史研究、学术问题研究、教育改革思考、书目提要评论、民生问题小议、个人所思所想、三言两语集锦、摄影图片集锦等13个栏目,其中美国问题占有重要比重。我落户科学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的明显不同在于:博客不仅可以发表学术见解,而且内容和形式更个性化和富有生活气息,充实了笔者的随想和心得体会短文;博客内容实行博主和网友互动,推动学术交流,迄今在我的博客上已有近千篇评论帖子;图文并茂,在我的博客中发布的照片,绝大部分是笔者即时拍摄的叙述性图片,这是学术交流网和一般商业网站做不到的。(37)

2007年10月下旬,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科学网是凝集科学界的精神家园,这里有自然科学界、工程学界、社科人文学界、文化艺术学界的同仁汇聚一堂畅谈学事、国事、全球事、大家事,形成一个各抒己见、和谐多元的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我要强调的是科学网博客的内容没有局限在自然和工程科学领域,正是科学网博客的大科学概念才使得科学网有可能成为整个自然科学界、工程学界、社科人文学界、文化艺术学界即大科学界的精神家园。”(38)我在《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一周年感言》中还写道:“一年来写的博文有的是即时所写的,有的是追记以前的,有的则是重温已经在报刊和学术交流网上发表过的,或者是教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总之是有感而发,有需而写,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过由于博客的开放性功能,使得个人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所评资源共享,也有人评头论足,给自己新的思考和完善。一年下来,费力多多、收获多多、思索多多。所写东西对别人不见得有用,对自己倒是健脑、健身、促学的好办法。”(39)

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我的博客是抒发学事、国事、球事、家事、社会事的个性化精神家园,就我而言,她主要不是咖啡馆、俱乐部、休息港,而是集历史、学术、教育和社会于一体的学术性、个性化网络日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的学术生活、思想情操、生活感悟的档案室,对于美国问题研究的普及与提高来说,我的博客是个人的美国问题资料库。

2006年10月28日我在《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中写了如下一段话:“我生在抗战时期,学在动荡年代,大学毕业后任教正处运动高潮,三十而立又值文革浩劫开始,四十而后重新开始了美国史现代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总算步入潜心教学和研究好年头,谁知五十开外遇上八九风波痛失为期两年的美国斯丹福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机遇,六十一岁时步入未富先退自谋学路新阶段。笔者自知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只能靠勤奋治学来弥补所缺,如不及早退休,确有挡路之嫌。只是退休之时正是自己学术相对成熟期,弃置可惜,故而退休后依然日以继夜埋头学术,自寻其乐。同时也由于退休才有充分的时间来陪伴老母,和老伴朝夕相处,和女儿外孙有更多的共同生活机会,这种天伦之乐兴许是某些尚未退休的学者教师所难享受的。”“对于一个忠诚于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存在退出教育和学术事业的问题,只是更换了一个角色,从被管理教学、量化研究所左右,转向独立自主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由必然转向自由,可以说由被边缘化的学术转向了边缘化后的学术。这些年来,笔者对于这种边缘化后学术有着自己的欢乐,回顾退休这几年才是自己真正学术独立而自由的几年,做自己喜爱的事,写自己喜爱的书和文章,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课题,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交往自己喜爱结交的朋友,评论自己关注的话题。虽则退休工资不多,生活清贫,却也衣食无忧。没有某些在职人员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40)

2007年8月30日,我接受超星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的“名师讲座”的学术采访时谈到:“现在远不是谈论总结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的时候,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能像刘绪贻老先生那样到95岁时还笔耕不辍,那么我还可能有25年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我归纳了1998年退休以来自主的学术年代,“这个时代不是自己选择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并非自主的,因为尽管学术和教育的需要,但是还有更多年青人等着接班,需要主动为年轻人让路,退休后原有的待遇和在职优势不复存在,没有资金、没有项目,成了十足的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自主。”退休后十年来,我不仅退而不休,而且没有多花国家一块钱,拿一项项目经费,继续奉献学术和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工作,概括起来是:1,继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2,潜心美国研究第三个十年;3,追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4,承继沉默的道钉精神;5,做自己喜爱的学术工作;6,关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7,创办学术交流网已六年;8,落户科学网博客一年多。在谈到学术交流网和博客时,我说到:“客观地说,维护个人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占用了我的大量时间,延误了我的既定学术专著的写作安排,然而比较起来,每日每刻书写鲜活的历史的激情驱使我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时间表,我终于更加明白自由的学术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在未来的1/4世纪,自己能为教育和学术事业多做些自己喜爱的、也为朋友们喜爱的研究。”(41)

可以这样说,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是我的学术生命延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奉献美国问题研究普及和提高的继续。

附记:本文为提交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8年武汉)论文。

注释:

①②③⑤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268-273页。并载《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6年第4期,第85-89页。

④笔者4月13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558篇论及美国的博文,笔者的400多篇涉及美国博文均全部列出,其他博文涉及美国的并非专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他们的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如《酷爱气温测度的美国总统》,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发表于《新华书目报,科普走廊》2008年1月5日);《美国的科学家与政治》,武夷山,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9年11期);《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回顾》,武夷山,发表于2007-11-23博客;《西点军校:浓浓缩的美国历史》,学者苏青,发表于2007-9-18博客;《美国宇航局(NASA)的弥天大错》系列文章,学者吴裕详,发表于2007-8-13博客;《感受美国的大学、学位、信誉》,学者王鹰,发表于2008-3-19博客;《试析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动机及影响》,学者姜振飞,发表于2008-3-6博客等。5月14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614篇论及美国的博文。

⑥推荐新发布的重要文献:《1973-1976年美中关系文献》,黄安年文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2008年2月15日发布。

⑦《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8日发布。

⑧该书以中文版、英文版同时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中文版,ISBN7-5085-0987-0,定价150元,责任编辑覃田甜,开本889X1194毫米1/16,图片210幅,字数5万;英文版ISBN7-5085-0988-9/D.246,定价220元,译者张聚国,开本889X1194毫米1/16,图片210幅,字数5万,英文名,The Silent Spikes,Chinese labor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 American Railroads。

⑨黄安年编著《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⑩见《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学术交流网2006年10月26日,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4月4日。

(11)见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1月14日。同见学术交流网/2007年11月14日。有关评论请见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6期上卷,第110-111页。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第23-76页,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杨玉圣:《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学术批评网,2008年5月4日。

(12)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出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大历史系,1990年3月,1104页(上册(1-375)、中册(376-713)、下册(714-1104)。

(13)《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责任编辑:黄安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88年12月。

(14)见《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2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08年5月3日。关于这次评审笔者还发表了以下随感: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一——这么多论文怎么看得完?》,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5日发布;《美国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全球性学术动态——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二》,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7日发布;《中青年美国史专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三》,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8日发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四》,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1日发布。《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2日发布;《也谈学位论文的独创性、版权声明——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六》,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5日发布;《也谈美国史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七》,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11日发布。

(15)《通过网络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途径》,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4月19日;学术交流网2006年11月2日首发。

(16)《我国学术性网站建设任重道远——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说开去》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2006年5月12日首发,2007年4月7日发布在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上。《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1月14日。

(17)《参观Danbury Public School印象记》(2008年4月3日)(一)(二),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3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493

(18)《学术网络“四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亟待克服》,2005年10月24日学术交流网首发;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4月19日。

(19)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2006年第1期。

(20)《尽快将学术网络成果纳入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黄安年文,学术交流网,2005年10月25日首发;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4月9日。有关成果“量化”的评论,请参见笔者文章《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载《大学之道》,第76-80页,杨东平主编,文汇报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评目前的学术量化管理体制及其流弊》,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2004年第一辑,第148-164页,中国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违背学术规律,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第10-11页;《学术量化背离学术评价宗旨》《科学时报》2007年3月2日第4版;《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及其非学术化取向》,黄安年文,学术批评网2001年12月26日首发。

(21)《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8月31日。

(22)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3)《学术网络资源共享的障碍亟待扫除》,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16日发布。

(24)《国内研究资料和资源共享——从“从对峙走向缓和”谈起》,黄安年文,《学术批评网》2001年4月14日;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15日。

(25)《新华网刊文不提原创来源有违学术规范——〈从潘家园的“名人手迹”说起〉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发表2007年8月21日。

(26)《刊发文章既未征得笔者同意也未注明原创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做法欠妥》,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8月21日。《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上),《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26期第56页;《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下),《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27期第54页。

(27)《精心培育学术繁荣的文明环境》,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25日发布;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2003年3月5日首发。

(28)在2005年的《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笔者提出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29)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0)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笔者建议:“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

(31)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笔者提出:“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

(32)《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写道: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术交流网从最初总共8个栏目发展到现在的32个栏目,日均发布文章和信息11份(篇),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学术交流网一年365天不停歇,每天提供新信息,既要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又要克服技术维护的障碍,还要付出平均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辛劳及每年数千元费用的支出(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未计在内),此外还中断了原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尽管没有获得一分“皇粮”的赞助、各种规划“项目”的审批、“量化”成果的确认,不过,持续增长的“点击率”说明,网站的一定学术含量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同,学术交流网既没有图像、也没有聊天室、既没有庸俗的社会信息,也没有快速的检索手段,网友如果不是看重网站的学术含量,难以保持不断登陆和增长的“点击率”。

(33)《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2007年11月22日)》,黄安年文,学术交流网2007年11月22日。

(34)《访问量50万和530万有感》,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5日;学术交流网2008年1月5日。

(35)在访问量的计算方法上,2008年1月1日起采取一人一次访问时多次点击登陆只以一次计算。2007年底为531万的访问量。

(36)发表在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200年3月7日(http://www.sciencenet.cn/blog)。文中还说:“我向总编坦诚对开博客有点担忧:“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赵总编的回复说:“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

科学网博客的《博客感言》栏目有42篇短文可查阅。http://www.sciencenet.cn/blog/blogsubject.aspx?id=25

有博文称科学网博客“无商业气息,一个令人羡慕的平静海港”“在这里博主们可以真情地泄漏感情,文明地发表看法,适可地谈论时政,忠实地记录历史。在这里人们可以撩开科学家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庐山真面目”,而这一切都得以‘真’为基础。”(学者青水洋博客《第三只眼看科学网博客》,2008年4月9日)

(37)《黄安年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内容的区别在哪里?》,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10日发布。

(38)《祝贺和祈望——落户科学网的所思、所想》,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0月27日发布。

(39)《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一周年感言》,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3月6日发布。

(40)《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学术交流网/2006年10月28日;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7日发布。文章说:学术交流网“是边缘化后学术研究的新探索,这样的网站及其文章虽尚未被主流评估部门视为学术成果,但是网站的内容和观点却被学界和新闻媒体引用,笔者不图功利,资源共享,只要不违反学术规范,学人引用何乐不为,至于个人学术观点公之于众,任人评说,学术相长,岂不快哉。由于近年来精力集中于学术交流网,不得不推迟了原定的学术研究进程,这也是这几年出书少的原因之一。想来也有意思,如果我没有退休,要坚持全身心地办好学术网站是十分不易的事,写书不在数量,网站办好了,会有更多人受益。退休后在讲坛上很少和本科生研究生面对面交流,是件颇为遗憾的事,但是学术交流网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起到了虚拟讲坛的作用,因为笔者陆续发布自己的各门课程的讲稿,有心的学生可以随意下载,更可以从网友大量的文章中吸取营养。还有不少同学写信来讨论学术问题,这样的大平台是退休前没有想到的。”

(41)《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五十年》,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9月4日发布。

标签:;  ;  ;  ;  

网络时代与美国研究的普及与完善_美国铁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