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会与风险的关系_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论机遇与风险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遇论文,风险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4)06-0019-05

一、机遇和风险的关系常被误解

机遇和风险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因为它们常常相伴出现,又同属对组织和个人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带有一定偶然性的客观因素,按理应该引起学术界同样的研究兴趣,但国际上关于风险研究的科学文献浩如烟海,而有关机遇研究的科学文献则凤毛麟角,究其原委,可能与理论上未能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关。

机遇和风险不是一类概念,但是许多人把他搅在一起。例如,一本书中写道:“想创造机会,却不想冒风险,那是不可能的”(注:任伯良:《怎样抓住机遇》,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6月,第118页。)。另一本书引用一些名家的话语说明两者的关系:“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韩国,金宇中)”;“风险和机会是紧连在一起的。冒险是机遇的代价,如果你只求安定,不愿承担风险,那你同时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美国,罗伯特·艾伦)”。作者发挥说:“企业家们为了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盈利,往往将自己的企业孤注一掷,一次又一次,他们的公司也变得更强大”;“风险和利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风险小,许多人都去追求这种机会,因此利益也不会大;如果风险大,许多人就会望而生畏,所得到的利益也就会大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风险才有利益。可以说,利益就是对人们所承担的风险的相对补偿。……,真正的机会、机运、机遇,隐蔽在风险之中,利用机遇必定伴随着风险”。

这样的关系分析,正好为那些鲁莽决策导致失败的人制造了借口。实际上,创造机会或机遇,正是为了减少风险。(注:王水成等:《商机创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290页,第296页。)

爱德华·波诺说得好:“没有人会因为冒了不必要的风险而得到勋章。一个高效率的发明家会善用自己的优势。他会试着尽可能的减少风险。风险愈大并不代表酬赏愈多。……,鲁莽地横越马路的人,他的下场不会比伺机前进的人还好。”(注:(英)爱德华·波诺著,李宏伟译:《与机会有缘》,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8月,第328页。)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德认为:“企业家式的领导,与其他各种经济上的领导(如同在原始部落里或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期望可能看到的)不同,自然要带上它所特有的条件的色彩。它丝毫没有作为其他各种领导特色的那种魅力。它在于完成一种非常特殊的任务,这种任务只在稀少的场合才会引起公众的想象力。为了它的成功,更主要的与其说是敏锐和精力充沛,不如说是某种精细,它能抓住眼前的机会,再没有别的。”

二、机遇、风险与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所谓机遇,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体实现某个(些)目标的不稳定形势,是对于某(些)社会主体实现目标有显著意义而易于消失的“事件”。

机遇是某种形势,是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某种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形势。所谓形势就是对社会主体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主客观条件的组合。例如影响企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包括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因素,包括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的状况;主观条件包括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客户关系、信息、人才等资源状况,以及研究开发、融资采购、生产销售、决策管理等经营能力,对某个目标而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对发展房地产的有利条件未必对发展远洋运输有利。机遇就是上述主客观因素出现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组合(参见图-1,虚线框构成形势,目标与能力为主观因素,资源与环境为客观因素)。

图-1 机遇的理论模型

机遇常常表现为某个或某些事件。例如汉城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等都曾经给韩国、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发展契机,而奥运会不过是一个事件: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毛泽东主席逝世,党中央解决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为首的反党集团问题,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中国政治路线的改变,为以后中国的经济起飞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机遇是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出现的,当形势变得有利于目标实现时,机遇就出现了。例如一家生产保暖服装的企业开发出一种符合时尚的新产品,或原材料突然大幅度降价,或气候骤然变冷等等,结果该企业盈利目标提前实现;2001年上半年国际煤价上涨23%,国内上涨8%,结果兖州煤业当年一季度国内煤价涨幅8%,与日本签订的出口煤炭合同价每吨较上年上涨5.52美元,涨幅达19.4%(注:参见《北京晚报》2001-6-16报道。)。但是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对于北京来说,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人均收入提高较快,对住房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2008年即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而言,这都是生存发展的有利形势,但这种有利形势究竟能维持多久,不好确定,因此这些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

机遇是一种对实现目标有利然而是不稳定的有利形势。例如1997年夏我国许多地区出现酷暑,市场对空调器的需求突然攀升,给生产和销售空调器的厂商提供了增加收入的好机遇,至于1998年以后市场对空调器的需求则未必那样增长;1998年我国政府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及1000亿元配套信贷,对于许多急需资金的农业、水利、交通、建筑企业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但不能期望政府年年如此。

最早对风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威雷特博士(Allan H·Willett),他在1901年向哥伦比亚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风险及保险经济理论》中对风险作了如下定义:“所谓风险就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随着损失的概率从0增加到100%,风险的程度也呈正比地增加,因此参与失败概率高达90%的风险事业的企业家要冒很大风险,但是与此相对应的风险报酬并不随着风险程度的增大而增加,因为风险报酬并不是随着确定性含义上的风险而是随着不确定性含义上的风险程度增加而增加。相反,随着损失发生的概率增加,风险报酬相应减少,当损失发生是确定的时候,风险报酬为零”(注:苏慧文博士论文:《技术交易风险管理研究》,199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第22-27页。)。在这里,威雷特实际上已经意识到风险报酬与风险程度的非对称性。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lank Heyneman Knight)在其1921年出版的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中,非常重视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素,提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真正利润的源泉的风险学说。奈特把可能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成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把不能用大数原则进行分析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成真正的不确定性,而只有“真正的不确定性才是利润源泉”。

美国保险学家欧文·颇费尔(lrving Pfeffer)1956年在其所著的《保险与经济理论》一书中进一步指出:“风险是危险状态的结合,由概率加以测定,与此相对应,不确定性通过信念程度来测定。”换言之,风险是客观状态,不确定性是心理状态。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著名的风险管理学家小阿瑟·威廉姆斯(C.A.Williams,Jr)定义风险为:“风险是关于在某种给定的状态下发生的结果的客观疑问”(1964),“风险是在给定的情况下特定的期间内可能发生的损失间的变动”(第5版,1985:P4)。在这里,威廉姆斯明确指出了风险的负面性质——损失。

综上所述,风险可以理解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某项决策而言,有风险就是存在招致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大就意味着可能招致较大损失;风险小就意味着可能招致的损失不大,没有风险就是除了已知损益,不会发生额外的损失。风险收益可以理解为不确定性决策带来的收益。

三、机遇和风险的共存性

机遇和风险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它们都与社会主体的损益有关,在存在非均衡性、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决策,人们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采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

机遇和风险的共存性可以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发展历程加以注释。1922年2月,松下电器生产销售自行车用的电池车灯。当时自行车车灯有的使用蜡烛,有的使用乙炔,也有使用电池的。蜡烛车灯容易被风吹灭,骑车人不得不常停下车来,擦火柴重新点燃;乙炔车灯用起来很麻烦,而且价钱昂贵;电池车灯,不到两三个钟头,电池就消耗光了。于是松下着手试制新的车灯,前后经过六个月,通过反复试制,大约试制了一百种,终于造出一种炮弹型电池车灯。这种炮弹型车灯可以连续点亮三十以至五十个小时,而且价钱比蜡烛车灯还要便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品。松下认为这么优秀的车灯肯定可以卖出去,因此应该大规模地生产推销。

然而,新产品一开始推销不料就碰壁。人们对以前的电池车灯已经很失望,认为寿命太短不经用。尽管松下电器把这种炮弹型电池车灯送到批发商那里去,耐心说明它不同于以往的电池车灯的优越性,但批发商仍然拒绝进货,这令松下大伤脑筋。

经过思索,松下还是坚信这种电池电灯的优越性,于是他雇用几个人把这种新的电池车灯分发到各地的自行车行去。不仅分发,而且要点亮车灯寄放在自行车行里,让人们看看究竟能亮多久。

显然这对当时紧缺资金的松下电器来说确实是风险。问题在于免费大量送货上门,仅仅是寄放,而不是推销,不知能否收回货款。倘若失败,就不只是新产品的失败,而且收不回货款,就无法继续工作,松下电器就只好停止营业了。

结果此举获得巨大成功。销售商店明白了这种新的电池车灯真的能点亮几十个小时之后,就大力向顾客推荐和销售,松下电器的订货也日益增加,该产品终于备受全国各地顾客的喜爱,广泛被使用了。

松下幸之助深有感触地说,做生意总要冒一点风险。有时它变成致命伤,让企业陷入僵局,甚至倒闭,所以一般来说,必须避免风险。可是,为了企业生存发展有时却不得不冒点风险(注:松下幸之助著,周启明等译:《我的经营理念》,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1992年4月,第103-106页。)。

四、机遇和风险的区别

机遇和风险确属不同范畴,存在诸多重大差别。

1、机遇和风险的形成机制不同,机遇与风险不一定同在。机遇存在的基础是非均衡性、不稳定性,在均衡稳定的环境中不存在机遇。风险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已经确定的损失就不是风险了。从发展角度看,机遇既可能伴随某种不确定性,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是完全确定的。

伴随不确定性的机遇可以下例说明。兖州煤业(上市公司)2000年预测国内外煤炭将供不应求,价格将上涨,兖州煤矿生产条件比较优越,从比较角度看这显然是企业增产增收的机遇,这时如决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由于未来国内外煤炭供求形势还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价格是否一定上涨没有十分把握,因此决策面临风险。实际情况是2001年上半年国际煤价上涨23%,国内上涨8%,对于兖州煤业,此时风险已经不存在,存在的问题只是机遇收益的大小了,如果前期增产较多,机遇收益就较大;如果增产不多,机遇收益就较小。但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煤炭供不应求的形势是不稳定的,迟早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煤炭企业这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完全确定的机遇可以用下例说明。我国政府为扶植高科技产业发展,决定给予相关企业财政、信贷、税收的优惠,这件事对于真正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完全是一种机遇,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获得了比较有利的发展条件,从享受政策优惠角度也不存在什么风险。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机遇,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不是永远不变的,同时只有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才能享受政策优惠,因此是非均衡的政策格局。当然,单纯为了享受政策机遇的企业贸然进入高科技领域,将冒很大的风险,因为能否成功经营高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机遇与风险损益不一定对称。“风险多大收益就多大”曾经是相当流行的说法,其实并非如此。在环境存在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是净损失概率与净收益概率分布具有非对称性。为讨论方便,笔者在这里把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收益叫机遇收益,把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损失叫风险损失,实际事件或项目可能存在以下四种情况(参见图-2)。

图-2:机遇和风险分布具有非对称性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既存在机遇收益与风险损失概率相等的零和博弈,也存在可能出现双赢格局,或者两败俱伤的结局。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就曾注意到不同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存在区别,有些机会多些,有些风险大些。

3、人们的预期和偏好不同。机遇是与收益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形势,反映人们对未来乐观的预期;风险是与损失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人们希望回避,但是有时是不得不面对的形势,反映人们对未来损益难以把握的预期。对待机遇和风险,管理者有不同偏好或倾向,有的比较乐观积极,比较注意利用机遇,不太在意冒风险;有的比较消极,特别关注风险,有时为了规避风险宁可放弃机遇。当然也有既重视利用机遇又重视风险防范的。

4、彼此作用强度不同。机遇收益和风险损失通常具有峰谷时差。在市场推出一种新产品,有时一开始就被消费者接受,收益机会多而风险小,以后随着进入者增加,收益下降而风险增大;有些则相反,一开始技术和市场风险很大,以后随着信息增加技术成熟,收益率提高而风险减小,但是到一定时期,产品成热,其收益又会下降,风险重新上升(参见图3)。

图-3 机遇收益和风险损失的峰谷时差

5、机遇管理和风险管理与标志性事件的时差不同。机遇和风险常常与标志性事件相联系,例如中国加入WTO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上市公司公布分配方案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机遇管理期从形势预测开始,一旦感知到机遇即将出现,就进入了机遇管理期。例如预计加入WTO以后,欧美将取消对我国的纺织品进口配额,纺织企业认为是一个发展机遇,于是开始加大适销对路的纺织品的研究开发,扩大产能,捕捉利用机遇的行动就开始了。标志性事件实际发生以后,机遇管理并没有停止,直到机遇收益期结束。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企业还将继续利用有利形势,占领国际市场,直到市场竞争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风险管理从形势预测开始,一旦感知到有风险存在,就进入风险决策和防范阶段,标志性事件一旦实际发生,损益既定,风险或者变成危机,或者风险释放,风险管理就结束了(图-4)。例如对加入WTO以后,欧美国家何时全部取消对我国的纺织品配额,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前期投资具有一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应对策略,但是经过多边谈判WTO有关条款一旦签字,标志性事件发生了,先期投资的损益大体确定,该项目的风险管理任务就完成了。

五、如何降低利用机遇中的风险

在伴随某种不确定性条件下,机遇收益或净收益概率与风险损失或净损失概率的数值主要取决于两个参数:信息占有率和应对能力(参见图-5)。

设净收益概率为P(r),信息占有率为I,应对能力和实力为C,则有P(r)=φ(I,C)

(1)信息占有率。行动主体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掌握有关信息,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行动主体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笔者把行动主体实际掌握的信息与所需要的信息之比称为信息占有率。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信息即负熵。熵值是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或混乱度。不确定性的消除就意味着熵值的减少即负熵(注:邬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新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47页。)。社会主体决策和行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不确定性以及抵抗未料事件的能力,如果不确定性减少了,遭受相应的风险损失的概率也必然减少。

在图-5中,横坐标为信息占有率,数值区间为(0%,100%);纵坐标为净收益概率,数值区间为(0,1.0)。我们假如以直线B表示竞争者平均实力,行动主体信息占有率越高,净收益概率越高,挣损失概率越低。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行动(例如行动时机线lx),净收益概率将减小到0.25;如果掌握了较多信息再行动,净收益概率就可以提高。

(2)行动主体的实力或应对能力。在同样的信息占有率条件下,行动主体的应对能力越强,净收益概率越高。如果行动主体应对能力很弱,即使信息占有量比较高,行动的净损失概率仍然会比较高。图-5中竞争者实力假定以直线A表示,由于行动主体应对能力占有优势,在信息占有率达到lx时,其净收益概率就达到0.55,比实力为B时净收益概率高出0.30,也就是说实力优势增益为30%。

现在以古老的博弈论例子来加以说明。有一天,齐王要其大臣田忌和他赛马,规定各人从自己的上马(即头等好马)、中马、下马中各选一匹马来比赛,并且说好每输一匹马就得付出千金,每胜一匹马就可获得千金。

应该说,田忌此时面临发财的机会和财产损失的可能。可以想象,当时同等级的马,齐王的马会比田忌的马都要强,假如我们用H1、H2、H3、表示田忌的上、中、下马,用Ha、Hb、Hc表示齐王的上、中、下马,此时的形势为Ha>H1、Hb>H2、Hc>H3。因此,不能说田忌已经获得了发财的机遇,因为形势对他并不利。不过幸好田忌的上马强于齐王的中马,田忌的中马强于齐王的下马,因此田忌仍然有获取机遇收益的可能。实际上,就赛马这件事而言,田忌的机遇收益概率与风险损失概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田忌的信息占有率。如果齐王的赛马策略被田忌完全掌握,那么不论齐王如何安排自己的马的参赛次序,田忌获取机遇收益的概率为1,风险损失的概率为0;如果田忌对齐王的赛马策略一无所知,由于其竞争实力比齐王弱,那么他获取机遇收益的概率要低于风险损失的概率。

第二,田忌的应变能力。如果田忌缺乏对策论知识,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则其风险损失的概率为1,机遇收益的概率为0。

第三,田忌的竞争实力。假如由于田忌平时特别喜欢马而且善于识别好马,齐王并没有要求大臣要将最好的马献给他,结果有H1>H2>H3>Ha>Hb>He,显然田忌赛马的机遇收益概率为1,风险损失的概率为0,因为策略的不确定性不会给田忌带来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在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为了提高企业机遇收益,减少风险损失,一方面,企业应尽可能收集必要的信息,提高决策所需信息占有率;另一方面,企业应增强自身实力,以弥补信息之不足。

标签:;  

论机会与风险的关系_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