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教育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事物前进性的变化和运动;发展,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事物在对立统一中得以发展的哲学思想。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里涉水两次。”当你第二次过河时,河水已不是原来的河水,河流已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就是发展,这就是变化。我国古代的“新新不停,生生相续”的思想,就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辩证思想。
发展在扬弃旧质时,同时也在吸纳、产生新质,发展过程就是旧质被逐渐扬弃、新质逐渐产生的过程。我国的现代远距离教育的产生就是在传统教育的母体里,现代教育要素逐步积累和孕育的结果。
远距离教育发展观是一个远距离教育哲学命题。我国的远距离教育哲学学科尚未建立起来,但人们已做了不少可贵的探索性工作。现在,我们要对远距离教育发展观进行宏观与微观研究,首先就要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阻抗机制以及发展的战略做深入地探索。
一、发展的内涵
人们对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的观察和理解,往往偏重于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一些硬件建设。这是对的,但却是狭义的。我国远距离教育的发展,无论在形态或内容上,都有丰富的内涵,远不是一个数量概念所能涵括的。我们认为,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内涵,应包括教育思想与观念、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规格与形式、硬件与软件、政策与环境、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等。
1.教育思想与观念
教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于教育实践,但它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定位、牵引和指导作用。当然,教育思想要真正的发挥指导作用,还有一个转化和物化过程,即教育思想、观念一定要转化为教育理论、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制度和方法以及政府的自觉办学行为等,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远距离教育是利用新技术手段扩大教育空间,实行师生分离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体系。远距离教育思想是一种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教育大众化、教育民主化的思想,是教育的终身化和素质化教育的思想。我国现代远距离教育思想来源于毛泽东的“还教育于民众”的大众教育观,来源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他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要面向未来,和“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教育思想。当然,我们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思想。1978年2月6日,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就是在邓小平的现代远距离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办的。此后,各种不同的远距离教育形式陆续建立起来,如1980年成立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1985年建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86年成立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1990年成立了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等。
我国传统的远距离教育即函授教育的产生,虽然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但都未形成制度,有计划、能连续开展的是50年代开始的高等函授教育(1952年2月,政府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同时在北京、天津和太原三市招收高等教育函授学生)。80年代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思想是明晰的。但是,远距离教育的理论却是落后的,缺乏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远距离教育的立法是滞后的,事业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政策、策略是多变的,缺乏连续性;管理方法是混杂的,既有远距离教育管理方法,又有传统教育的管理方法,运作难度很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理论的落后和立法的滞后,在大的教育环境中,没有形成对于传统教育观具有较大冲击的现代远距离教育观念和应有的远距离教育的社会氛围,致使我们的远距离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抗阻,而且还不自觉地生成了一种两头热(中央和基层态度积极)、中间冷(中间环节冷漠)的病态机制。我国远距离教育,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起伏、涨落幅度很大,除了经验不足的原因之外,上述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这就是现代远距离教育观念逐步物化的结果。
2.数量与质量
发展的直观形式就是规模和数量,这是人们都愿意看到的东西,至于管理和质量如何则往往被忽略。应该强调的是,质量是发展的核心内容。但没有一定的数量或一种产品数量达不到临界值,就没有规模效益。如一家电视机厂,若年产量达不到几十万台以上,恐怕就收不到规模效益,产量少,成本高,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就要被淘汰。一个县、一个地市、一个省区、以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数量的临界值是多少,现在还没有科学的结论。不过从16年的办学实践看,全国电大大专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量的临界值达到90万左右,大概是适宜的。
招收学生的数量少了不好,但过于多了也不好。招收学生数量的多少要遵循两条准则,一是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二是办学能力的可能性尺度。第一条是说,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有内在的比例关系;第二条是说,办学一定要保证质量。在远距离教育的发展中,我们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
质量是远距离教育的生命,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冲击下,在不平等竞争的教育环境中,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是有很大难度的。目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的质量有不少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的电大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教育质量的考验,若不强化质量意识,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的远距离教育将会出现令人不安的质量问题。
3.硬件和软件
硬件是指校舍、物资、设备等人、财、物等;软件是指教材、规章制度、办学与教学管理等。
我国远距离教育发展初期,都有一个硬件建设跟不上的问题,所谓“先上马,后备鞍”,主要是指硬件建设滞后,跟不上远距离教育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有立法滞后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远距离教育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据1994年统计,仅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固定资产就达25.95亿元,校舍面积665.67万平米。远距离教育传递手段的发展也很可观,到1995年,我国远距离教育有三个卫星频道,70%的县市建立了教育电视台,总数达到1600多座,另外还有7600多个卫星地面接受站和数万个放像点。在建立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网络的同时,也同步地建立了全国教育电视节目传输收视网络。我国远距离教育硬件建设的成绩是很大的,它发挥的教育功能也是巨大的。据统计,全国已有120万未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远距离教育传输收视网络就近学习了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有200多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收看了各类继续教育课程和校长培训讲座;有近200万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就近学习大专学历教育课程;有2000多万人接受了电大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有190多万学生收看了电视中专课程和农广校课程;还有2000多万农民收看了农村实用技术电视节目;再加上收视综合电视教育节目的受众,总人数可达6000多万,教育效益是极为可观的。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远距离教育的硬件建设又出现了新的一轮发展态势,如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就出现了新一轮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下,不少县级电大(如广东的顺德、开平、恩平。浙江的绍兴、义乌、萧山等),出现了投资一、两千万建造新的教学基地的可喜景象。此外,国家已决定,在“九五”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再增加两个卫星转发器,共开通五个卫星频道,每天的教育节目播出可达到70多个小时。到那时,我国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将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远距离教育的软件,是远距离教育发展的神经和血液,它对于远距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对于硬件来说,我国远距离教育的软件建设是落后的,特别是教材建设、法规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远不能适应远距离教育发展的需要。
就教材建设来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理想的缺憾。说数量不足,主要是指燎原教育、继续教育的教材、教育电视和节目的品种和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说质量不理想,主要是指不同形式的远距离教育之间的教材(如函授、自考和电大等)不能沟通,同一种形式的远距离教材缺乏总体设计,致使纵向未能真正形成互相衔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系列,横向未能真正形成互相依存、功能互补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及主教材与辅导教材的多媒体系列。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之本,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基本保证。远距离教育的教材建设要改革编制体制,建立新的编制机制,采用包括投标承做在内的各种方法进行教材建设,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否则,到一定的时期,影响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恐怕不是什么政策问题,而是教材建设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问题了。
目前,制约远距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管理落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管理已成为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所谓“三分生产,七分管理”。“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等,都是说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管理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传统教育的管理方法管理现代远距离教育,如计划经济的一些管理思想和方法,不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些管理观念与措施等;二是用手工式的方法管理现代远距离教育,如学籍管理、考试管理、课程管理的手工化管理,统计信息和反馈信息收集、筛选的手工化作业等。
现代和现代化,意味着开放、便捷、迅速和效率,这是现代经济的品格,也是现代教育的品种,作为现代远距离的开放教育就更应具备这种品格,可惜,这些现代化的先进特性和品格还没有较多的渗透到我们的现代远距离教育管理之中,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4.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
在对现代远距离教育“发展”范畴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远距离教育的无形要素。所谓无形要素就是远距离教育的声誉、信誉、知名度、权威性和社会形象等。无形要素是无形的,但它的实质内容却是有形的。譬如,一提到“奔驰”、“波音”、“索尼”、“皮尔卡丹”等名牌产品和企业,就立即联想到德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形象;一提起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就立即想到他们有名牌的课程、名牌的专业和著名的专家教授等。这些名牌的东西,就是这些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物质内容。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因其规模大、质量好、组织结构有特色,在国外有一定的声誉,但在国内的“声誉”品级并不高,社会形象也不甚鲜明突出,不少学生跨入远距离教育学校学习,还有“低人一头”的心理障碍。有些地方的领导言必称普通高校和名牌大学,对远距离教育院校漠然视之,如此等等,都说明远距离教育的无形要素的发展水平还是较低的,它的个性特点,它的优势和长处,它的社会形象还没有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聘请少数国际著名学者做主讲、主编,编写了《基础日语》、《市场营销》、《现代企业财务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和《面向世界,跨越世纪500讲》,以及上海电大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并开出有质量的课程等,都给我国远距离教育带来较好的声誉。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国远距离教育的无形要素建设和开发的意识淡薄,自觉性不高,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有较大社会效益的项目不多,更没有形成现代远距离教育形象的开发策略。当然,我国远距离教育的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在很多的社会群体中产生认同感和高品质的价值观念,还有观念上的原因,即长期以来,人们只认同普通高等教育,认为那是正规的,有价值的,而非传统教育的远距离教育是不正规的,低价值的教育。但是,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对旧观念冲击力最大的还是该事物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社会形象。故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远距离教育无形要素的培育和开发,要建立现代远距离教育形象开发策略体系,自觉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发无形要素,树立自己独特的、富有高品质内涵的社会形象。
二、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就具有持续性、继承性和周期性的规律性特点。
1.发展的持续性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认识也是无止境的,所谓“一尺之箸,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说事物可以无止境的分解下去。有多少个世纪,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然而,物理学的发展终于打破了原子这块永远不变的“宇宙之砖”,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是由多种夸克构成的。如今,新发现的夸克迅速增加到几十种。科学家预言,对夸克的发现会象对基本粒子的发现一样出现“爆炸”式激增,同时将导致对新的微观层次——亚夸克的认识。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已经历了函授教育和现代远距离教育两个阶段,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单向信息传递的远距离教育正通过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系统等双向信息反馈技术,走向面对面的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新时期。
2.发展的继承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特点,我国的新文化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远距离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是一个吸纳和扬弃的过程。吸纳即吸收精华的东西,扬弃即扬弃糟粕之物。吸纳与扬弃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和尺度,标准掌握得不好,就可能吸纳了不该吸纳的东西,扬弃了不该扬弃的东西。在我国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3.发展的周期性
我国现代远距离教育起步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其发展周期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周期,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其接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专家们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每一轮经济周期内,一般都有回升——扩张——收缩——低谷四个阶段,每轮周期历时4——6年,自1953年以来,这种周期变化已出现了9轮。
我国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从1979年到1994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我国远距离教育的重要形式——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年在校学生的比较中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数(1979—1994)(万人)
多数经济专家认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经济发展周期,即1982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5年。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是什么呢?若进行单项比较,很难看出周期性的特点,譬如自1982年至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在校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生数则有较长时间(1989——1993年)处于低谷状态。但从三种教育形式在校生总数来看,其发展的周期性大体上与经济发展相吻合。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一是我国成人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一直持续上升,看不出有周期变化的特点,这是不正常的。在校生持续增加,给普通高校增大了压力,比如教育资源紧张,学生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学习质量、生活质量和娱乐质量的保障机制的功能匮乏,这就潜伏了一些危机性的因素。其二是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的规模的正常增长,受到了不应有的扭曲和挤压,使其应呈现的发展周期凸现不出来,致使教育发展无序,教育资源浪费,教学优势和办学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其三是,教育作为生产人才的智力产业,它的发展周期应有超前的特点,至少应与经济发展同步,而决不能滞后,各级领导在规划本地区发展时,应注意教育的周期性长和超前性的特点。
三、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动力,诸多动力要素通过互相间作用构成了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动力体系。那么,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动力要素有哪些,它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需求动力,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还有目标动力、教育技术动力、反馈动力和政策动力等。这些动力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就构成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1.需求动力
需求的本质是人的合理需求。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基本矛盾)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和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和文化产品,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然后,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就需要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再度提高……以此,周而复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如此看来,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则是需求的花朵和果实。
当然,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人们的需求被社会机制同化,变为社会需求。譬如在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社会需求,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还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分析,国民经济总产值每增加12亿元,就需要各类专业人才1万多人。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都是以人才需求预测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的。如今,所出现的新一轮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说到底,还是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而政府行为就是这种拉动力的突出表现。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又是确定教育发展目标的依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人向完整个人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凸现出来。目前,这种个人发展的需求,还没有引起教育宏观部门足够的重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我们认为,我国的远距离教育发展之所以不断受到计划指标的困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规划部门在多层次需求中,只看到了大中城市的需求,而没有重视基层的需求和个人的需求,只看到显形需求而没有重视隐形需求。社会对远距离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如果我们只看到第一第二个层次的需求,看不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的需求,那就要出现片面性的弊病。
2.科学技术动力
教育培养人的周期是很长的,而教育形式的升级换代的周期则更加长远(有时长达几百年或上千年),这就使得人们难以看到教育的科学技术素质,加之,我们长期以来只习惯于从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分析教育的本质与形式,较多地看到的是教育的阶级性,而较少地从不同的经济形态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形态去分析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忽视了教育的超阶级、超社会形态的科技性特点。其实,从教育诞生的那天起,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比如造纸术的发现、现代邮政的出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不仅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嬗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于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更新与变革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翻开古代教育史特别是现代教育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每次在较高层次上同教育的结合,都会使教育思想、教育形式以及教学与学习方法等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式变化,例如印刷术同教育的结合,就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学校教育(当然还有教育思想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现代邮政技术同教育的结合,便产生了函授教育,电子信息技术同教育的结合,就产生了现代远距离教育等。
其实,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形态,说到底也是教育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与教育有着共振共轭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就教师、教学媒体及学生的关系来说,在教育的原始阶段,教师就是家长或部落的首领,学生就是下一代的弟子,教育方式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没有什么独立的教育媒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无中介的教育关系,即教师学生。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教师成了独立的职业,而且也出现了独立的教育媒体——教材。这时的教育方式就是:
教师→媒体→学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的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时就出现了教师媒体化和媒体教师化的趋势,如远距离教育中的音像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已失去了独立的身份,科学地融化在教育媒体之中,这时,远距离教育方式就成了:
媒体(教师)→学生→媒体(教师)。
教育要素的变化和要素排列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变化,从而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远距离教育形式。空间结构的变化,就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而变为师生异地教学的大空间的教学结构,只要有教育媒体,哪个地方都可以学习,都可以成为学校,这就是学校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校化。时间结构的变化,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严格时间顺序,教与学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学习可以从教材的第一章开始,也可以从中间或结尾开始等。教育要素的这种新的排列,使得教育有了新的飞跃,产生了新的教育形式,而远距离开放教育形式的出现,就是科技发展引起的教育要素空间结构的变化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教师媒体化和媒体教师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更不意味着教师会被科学的教育媒体所取代。科学越发展,教育要素的科技含量越多,教师的作用就越重要。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教学媒体的设计者,这表明教师的教育功能在不断地扩展和完善,教师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
3.目标动力
目标,是理想的载体,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理想,都要不断地设立为之奋斗的目标。建立目标是确立向某一特定方向前进的关键,而目标一旦确立,它就会成为推动和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
我国远距离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的,但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目标的层次性也不甚明晰。主要原因是不同形式的远距离教育系统以邻为壑,缺乏沟通,甚至不愿沟通,而宏观管理又缺乏统筹力度和沟通的政策与方法,结果是各自封闭,各自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用行政的手段予以纠正。
就我国远距离教育主要形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来说,目标的动力作用是很大的。自电大创建以来,电大人一直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而奋发进取,努力奋斗。就电视大学来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是其发展总体目标。在这个总体目标统率下,广播电视大学还有不同阶段的诸多层次目标,如规模目标,教育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目标,质量控制目标,管理目标和教育、教学评估目标等。
就学历教育结构来说,早在1984年,广播电视大学就规划过要举办本科教育,要设立研究生院,举办研究生教育等,尔后又提出以大专学历教育为基础,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向上要创办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向下要发展中专教育和燎原教育。如今,包括学历教育结构在内的许多目标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大学还要规划设计更高层次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对于设置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情况要定期地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不断地修订目标或制定新的目标,使目标持久地保持新的活力和推动力。
4.政策动力
经济建设的需求和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同学校教育并不直接发生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中间需要中介环节来调整,这调控的中介环节就是立法行为和政府行为。立法行为即教育立法是学校教育正常发展的法律保证;政府行为即政府用政策和制度来调控学校的办学行为。立法行为有明显的稳定性,政策行为则具有多变性,但政策一旦向某种教育形式倾斜,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远距离教育立法是滞后的,就目前来说,远距离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来牵引和推动。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和缺乏连续性,往往给远距离教育的发展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教委对远距离教育的立法工作很重视,目前,正在修订的部分远距离教育法规可望在年内颁布实行。从整体来说,我国远距离教育的健康发展要由立法来保证,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制定的远距离教育的政策和办法,是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的。
四、远距离教育发展的阻抗机制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同世上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会遇到外部的和自身的障阻因素的阻碍和抗衡,多元的阻抗因素相互作用,凝聚合流,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阻碍远距离教育发展的阻抗机制,使不同的远距离教育形式似乎都在不断经历一次次的跌宕与起伏,甚至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如招生计划的限制,远距离教育学校被非远距离教育学校蚕食或吞并,以及“远教不远”、“电大不电”等。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与反发展并存、动力与阻力交织、障碍与反障碍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阻抗机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研究探索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以对动力的作用机制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基础,以对动力的阻抗机制的克服和否定为其目的的。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我们认为,我国远距离教育的阻抗机制主要包含两种阻抗因素,即观念阻抗和自我异化。
1.观念阻抗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具有动力与阻力的双重功能。当观念适合于事物发展的需求或一种新观念的产生时,都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当观念不适合于事物的发展或严重落后于事物的发展时,观念就成了事物发展的阻力。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规划它的发展,推动它的进步,需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及面向开放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观念,需要有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观。
应当承认,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大教育观的形成、发展和巩固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幻想一个早晨就能出现教育观念的突破或飞跃。现在,我们正处在两种经济体制的交替时代,也处在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撞击与交替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传统教育的一些落后的观念仍将成为阻碍远距离教育发展的阻抗力量。对此,我们不必过于忧虑,知难而不难,只要我们对观念的阻抗有科学的认识,我们就能设法去避免它、纠正它、克服它。
2.自我异化
异化的哲学意义是指主体活动所创造的对象,转化为与主体相对立并支配主体的力量。我们这里所说的异化,主要的不是指哲学上的意义,而是指远距离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逆向的形式和功能上的转化。如远距离教育的开放办学异化为封闭办学,远距离教育的师生异地教学异化为传统的面授教学,远距离教育的主讲教育媒体为辅导教育媒体所替代,远距离教育的系统管理异化为非系统的个体管理等等。
远距离教育之所以出现阻碍自身发展的异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远距离教育脱胎于传统教育的母体,其自身就带有传统教育的痕迹,加之有一些特殊的环境与政策要素的影响,就诱发了功能要素的蜕变与教育要素排列组合的异化,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阻抗力量。
五、远距离教育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指远距离教育总体发展的计划和策略,它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我国远距离教育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距离教育体系。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就要实施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1.面向农村战略
我国有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难点。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5.8%,而农村占了绝大多数,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5年,90年代初大学入学率仅为4.7%(印度为9%,巴西为11%,美国为50%以上),每10万人口在校的大学生188人(美国为5608人)。总之,从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几项主要指标来看,我国仍属于低层次的文化结构类型。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则更低。农村人口的低文化素质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它将成为全国实现第二步、第三步经济发展目标的严重障碍。
提出远距离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旨在利用远距离教育的“远”(远距离)、“广”(广覆盖)和“省”(投入少)、“好”(质量好)的优势,大批量、多品种地为农村、为基层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出面向农村的发展战略,还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偏重于城市以及农村人才外流等问题。
2.互通互补(横向扩展)战略
我国的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应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第一步就要做到互通互补。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形式很多,虽说都是开放教育,但互相之间并不那么开放,倒常常是各自封闭,互不沟通,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形成远距离教育的整体优势,也发挥不了整体效益。实施互通互补的开放战略,首先要在远距离教育的不同系统、不同形式之间,实行同层次的教材、大纲、课程和学分的互通和教育功能的互补,从而在较高的层次上提高远距离教育的办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实行互通互补即横向扩展战略,要求远距离教育自身在不同的办学层次上扩展自身的功能,如大专层次可与成人大专、职业技术教育大专沟通,相互承认学分,或实行联合办学等。
实行互通互补的开放战略,还要求远距离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逐步实行同层次学历教育的教材、大纲、课程和学分的互通和专业结构与地理布局结构的功能互补(如普通高校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毕业生很少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流动,而远距离教育的办学主要分布在地、市、县等区域,农村和基层所需人才主要由远距离教育来培养)。如此,便可做到不同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从全局上增强国家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
实行互通互补的开放战略,还要求我国的远距离教育要面向世界,逐步开展区域性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借以优化教育要素,实行国际范围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组合。
3.教育新技术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一旦和教育结合,不仅能提高教育要素的质量,改变教育的结构和形式,而且还能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现代远距离教育就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同教育结合的产物。现代远距离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我国远距离教育所运用的广播、电视等手段已经不那么先进了。信息技术发展,使信息的采集、识别、传输、分类、存储、加工和处理更加快速、便捷和有效,由计算机光纤和卫星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把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联成一个地球村,数字化、交互式的网络将把计算机、可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高清晰度电视机等集成为多媒体的个人综合工作站,人们可以在家里进行学习、工作、诊断、通信、销售、支付和娱乐。那时,你坐在电视前选择学习节目或娱乐等节目,就象坐在饭桌旁看菜单一样,想要学习什么,欣赏什么,只要按个电钮,设在计算机上的自动播出系统就可以为你提供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你一个人就等于拥有一个电视台。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以上的描述虽是信息科学发展的远景,但有些新技术、新媒体已经开始运用,如交互式卫星教育网(ISEN)、视频会议和交互式计算机网络(INTERNET)等。这对远距离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以使用广播、电视为满足。正确的办法是,加快吸纳教育新技术的步伐,优化教育要素和结构,提高教育效益,使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的教学现代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质量策略
质量是远距离教育发展内涵的本质内容,是远距离教育的生命所在。
目前,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竞争的环境,远距离教育绝不能降格以求,而应该坚持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战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教育质量始终保持上乘水准。惟其如此,我国的远距离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5.名牌战略
名牌,是一个企业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也是一所学校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一提起“奔驰”,就知道是德国的名牌汽车,一提起“木兰”,就知道是中国名牌摩托,同样,一提起北大、清华,就知道是中国的名牌大学。名牌,对内可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对外则具有巨大的形象冲击力量,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学习行为,也可引导人们接近名牌,走进名牌的天堂。
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在国内外已经有些名气,但离名牌大学、名牌教育还相距甚远。我国的远距离教育要采取并实施名牌战略,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同国内外有名的专家、有名的学校合作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办一些名牌课程、名牌专业和名牌项目,并把它逐步推向社会,以塑造自己名牌学校的形象。如果我们能在5——10年内创造出一批世界级的名牌教材、课程、专业和教育项目,我国的远距离教育的形象就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奋发进取,持之以恒,我国的远距离教育定会立于世界先进的远距离教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