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众多家庭教育理论,家长们似乎看到了迷雾中的花朵--许多家长对即将到来的家庭教育计划感到不知所措--引导或误导_家庭教育论文

面对众多家庭教育理论,家长们似乎看到了迷雾中的花朵--许多家长对即将到来的家庭教育计划感到不知所措--引导或误导_家庭教育论文

面对纷繁的家庭教育理论 为人父母似雾里看花——扑面而来的家庭教育方案 令众多家长应接不暇——引导还是误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应接不暇论文,雾里看花论文,纷繁论文,扑面而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跨世纪的竞争,多少家长辛苦奔波在为儿女成才的漫漫征途上,他们付出最大的热忱与心智,为了实现那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承诺。

于是,胎教音乐、婴儿智力开发、中小学的各种特长班、大学少年班、引进的日本的“英才教育战略”、美国的“100 所高校准许早慧儿童提前入学计划”以及国内的“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等各种不胜枚举的计划、方案,通过种种传媒的不断渲染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儿童早期开发热愈演愈烈、欲罢不能。

日前,本报就各种家教方案、计划是引导还是误导这一话题组织部分专家、学者、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开展了讨论,大家本着科学的态度,充分发表了意见,其中有不少是真知灼见,也有一家之言。本版在此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早期教育决定论对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赵忠心:

这些年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他们一盼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二盼在家中能教育好孩子,为此,家长们下的功夫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些人为迎合家长教子心切的心理,推出了不少的工程、方案,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有一些却也在年轻的父母心里造成了混乱。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早期教育决定论”。早期教育是应该重视的,但不应搞成决定论,好像抓了早期教育人们就一辈子受益,反之,早期教育不抓人一辈子就完了,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过分夸大了,早期教育的作用,而夸大自然会走向真理的反面。特别是目前广泛推行的早期儿童教育和智力开发,大都是一种“掠夺性”的教育,基本上超出了孩子们的实际承受年龄和承受能力,是通过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来进行的,这些只能迎合部分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对孩子本身的教育和发展并没有多大作用,这好比让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和一个两岁的孩子一起学爬楼梯,他们都可能学会,但前者是鼻青脸肿,后者则较容易些。

早期教育等于知识学习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丽娟:

现在各种方案的有增无减,在客观上促成了家庭教育热,这反映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这对家长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但实际上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的方案讲,参加我的这个训练的孩子8天就会叫爸爸, 似乎在证明参加方案训练好,而且是越早越好;还有的方案在宣传小孩子在一岁、二岁、三岁时分别能认多少字,会外语、会四则运算等,实际上这在客观上强化了部分家长过分重视儿童智力教育的倾向。

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是有其自然规律的,既应该包括知识教育、智力开发也包括其它方面,比如,孩子一出生就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实际上他接受的是各式各样的影响或者叫教育,由此造成了孩子对人的态度、情感、待人接物方式的差异。孩子待人是否友好、谦让,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有责任感、自信心,是否有独立意识,与孩子的早期开发密不可分。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信心,遇到问题自己不敢解决,学习上也难以拔尖,而周围人的态度、评价,也影响着孩子长大后能否成才。所以我认为这些较之知识的学习,更能影响孩子将来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另外,知识的学习也有其自然规律的。一时学不好外语的人,不妨能学好物理、化学。但心理发展是有连续性的,从小忽视孩子的性格教育,将来孩子长大了也会由于心理的不健康而影响成才。

中国家教学会顾问徐惟诚:

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应该想到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需要成长的因素包括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如果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或者是缺少一个方面,人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尽管他在某个方面有很突出的特长也难成功。所以家长不应认为有哪些方面是用不着关心的。实际上家长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片面发展,只是他们往往对孩子不足的方面关注较多,而久而久之那些不被关注的方面就会出毛病。道德观点的形成必须灌输,孩子不会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道德很高尚的人。在这个领域,我认为家长的误区更多一些,传媒应该为家长做更多的宣传和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金盛华:

简单强调智慧和未来成就的关系,是目前家教中的另一个误导,许多家长是成就定向论的支持者。实际上在大家智慧同等的情况下,有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不在于智慧因素本身而在于智慧外的因素。老实讲不会做人的人光有智慧是不会成功的,在人的成就资源中,个人智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很多靠的是其它各种因素,综合到一个人身上后,才起了作用。现在的误导是家长很大的投资和关注都放在了智力的发展上,但是缺少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孩子长大还是不能适应社会,这种孩子尽管开智了意义也不大。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大学,完全是不实之词,因为没有一个人人上大学的可能性存在。家长一定要建立起一个理性的观点,而不应随波逐流,因潮而动,从这一点来说,的确需要提高的是家长的素质。

家教只是家长的事吗?

北京回民小学校长丁兆晏:

现在的各种方案过多强调了家长在家教中的作用,其实家教工作不单单是家庭的事、学生父母的事,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应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把家教工作列入到学校全方位的工作中来。例如我们学校就提出了几个加强,即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把家教工作当作一个新课题来对待,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采取多种方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反映学生在校内的成绩。两者的沟通,在教育效果中成绩不俗。我们学校还办起了家长学校,老师和家长一起研讨教育措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针对性强,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对学校教育的帮助也很大。

北京东交民巷小学校长胡绍芳:

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试教育,北京市的初中教育早就普及了,但是升学考试在本质上还没有取消,这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同时对家庭教育也影响很大。课程设置越加越多,减轻学生负担没有落在实处,而社会上流行的方案、工程都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家长们了解一下觉得可能对孩子有用,所以就流行开了,即便是一些有很有学问、学历较高的家长,只要他不是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依然对这些方案、工程较为认可。我认为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应该是把家长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上来,这其中学校教育的导向至关重要。

成才标准应该一样吗?

全国妇联儿童部正处级协调员傅崇碧:

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空前的重视,舍得投资,这是件好事。问题在于社会对家长日益高涨的热情如何引导,是不是都要往造就神童、天才的方向去引导。社会是否需要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可取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绝不是万能的,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和社会条件而行。现在流行的一些方案、工程、计划,它是迎合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它到底有多少科学成份,又有多少是出于商品宣传的成份。

家庭教育光重视学习行吗?

团中央干部叶学丽:

现在中小学实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我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看,家庭教育也该走这一步。

我的儿子上小学时并不出类拔萃,直到上了初中后,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才明显突出出来,原因就是他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在平时教育中,我们从不死盯着分数,而是看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增强,这里有性格的培养、品德的锻炼;在学习上,我们重视他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这样孩子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宽,到了初中,学习对他来说成为了一种爱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富有诱惑力的游戏,他的成绩当然就不会差。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过多地强调孩子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而全面放手地培养,不仅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这个结果不正是每位家长都希望得到的吗!

媒体作用有多大?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奇:

现在出台的家教、开智、早期教育方案很多,各自也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方案的推出,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只是这些方案在宣传中过多地考虑了其商业效益。每一个方案有效性是多少,标准又是什么,负效应是什么,这些都应该一并告诉读者,而现在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只宣传了方案起作用的那部分实例,结果弄得不少读者以为对谁家的孩子都适用,对什么样的毛病都适用,反之谁的孩子用过之后效果不佳,就说方案是骗人的,这些都是不妥的。媒介在宣传中要讲究科学性,应及时地向权威部门或机构咨询,更多的专家、学者也应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形成多方面为社会服务、为家教服务的局面,让家长们也可以货比三家,从而达到提高家教的效果。

各个儿童是有差异的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凯声: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面对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个体,而这些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文化的精神的社会的环境的历史的等等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就能完成,以一个方案包打天下,而不论什么背景下的孩子,都能变成神童、天才、社会的优秀分子,这种宣传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往往早期教育方案在出台前是有一定科学性,有理性成份的,但在出台后,经过包装了,经过舆论的渲染就带上了许多不科学的色彩,甚至有些方案经过包装已经背离了自然染上了行为主义的色彩,有的讲“只要通过我这个方案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种预言设计的培养模式,我敢肯定它是伪科学的,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方案,如果往上述的方面引导本身就有问题。我认为媒体应该注意的是不应让赚钱的商业行为打着科学的旗号,而学者也不应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变成市场行为,否则行为的科学性是会打折扣的。

学历社会和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维和:

目前的家教热是与当今社会强调学历分不开的。在国外就有学者指出,学历竞争也就是人在未来社会身份的竞争、就业的竞争,据了解这也是今天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一个模式。在以往,人们看到的是学生在高中或大学阶段的竞争,如考大学、读研究生,但是现在的家教热,正是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把竞争过早地引入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义务教育之前,这正是社会强调学历的结果。

因此,强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开发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今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儿童早熟成为了可能,因而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儿童成长,有些方案出台本身是件好事。

如果把目前的家庭教育的需要看成是一个市场的话,那么规范消费者比规范提供者更重要。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通过消费行为来调节市场的资源配置,换句话讲,就是如何来规范和提高家长的素质。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大家丰富的东西,但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使得某些不合格的或假冒伪劣的东西被淘汰掉。

家庭教育光是教育孩子吗?

北京一四三中教师侯政改:

我们的学校是所普通中学,学生都是经过重点学校的筛选后剩下来的,这些学生心理都受到过不少的打击,学习习惯不良、不守纪律的不是少数。而许多家长尽管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他们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文化素质低;有的是下岗职工,自己正忙着工作的着落;有的是离异家庭夫妻双方都把孩子往外推。因而对这些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唤醒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孩子都是可塑的,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这是普遍规律,因此要使花朵个个鲜艳,首先要洁净作为“第一教师”的家长的自身。所以家庭教育光强调教育学生不行,也要强调教育家长。

北京二十七中教师陈叶君: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单亲家庭在明显增加,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成了形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基本原因,上课的时候,常常有学生哭出声来,教师一问,学生便说我的爸爸、妈妈天天不是吵就是打,我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又担心说不一定哪一天爸爸或妈妈有一个走了,孩子害怕会失去他们。在这种家庭中最容易培养孩子说瞎话的坏毛病,只要哄得父母开心,什么假话都敢说。而目前社会中比较普遍进行的家庭教育都是强调了家长对儿女的教育,智力的开发,实际上有不少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也要包括教育家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丛立新:

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认识水平不太高,热衷于这个那个家教方案,其实在潜意识里是在推卸当父母的责任,最好你能有个方案,我照着做了,最好结果也挺理想。我认为媒介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家长,当父母的对子女的责任不是什么方案能代替的,即使今天试一个方案,明天试一个方案,也不可能把孩子成长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了。作为家长你生了孩子就要对他负责,现在很多家长不愿做具体的教育孩子的事情,宁愿有个什么方案,这种是不称职的家长,自然也在该教育之列。

电脑、电视能代替教师教学吗?

北京教育科学院闵乐夫: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方案、工程把商业行为与教育行为结合在一起,经营者又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一下子就把望子成龙的家长的热情给燃烧起来了,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家教的误导。

例如一些工程强调把电脑、电视挤进学生的家庭文化课教育中,通过录像带的发行造成把特级教师请进家中的情形,这种办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美国电脑也很发达,为什么美国的孩子也要上学呢?这是因为电脑、电视的图像代替不了人与人的交流、代替不了学校、教师教课的功能,因材施教证明的恰恰就是这一点。电视是单向的,它对成人教育是种好形式,但对中小学生,尤其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弊大于利。

家教的重点应该是德育。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海荣: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所以目前社会舆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应该从注重学历的短期效应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受益的目标出发来研究和探讨。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德育即学会作人的教育,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是大千世界丰富知识的启萌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还要针对城市、农村家长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和指导;帮助广大家长“科学育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不能设想一个方案就能解决孩子成长的全部问题,要认真研究家庭教育本身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知识,传播给广大家长,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应积极共同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共同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标签:;  ;  ;  ;  ;  

面对众多家庭教育理论,家长们似乎看到了迷雾中的花朵--许多家长对即将到来的家庭教育计划感到不知所措--引导或误导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