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内部审计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三大基本职能外,还有管理控制和内部服务职能,呈现出如下几大发展趋势。
一、在机构设置上,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内设机构向派驻式、独立性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说,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在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有受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受企业总裁或总经理的领导两种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以解决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对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央直属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自成体系”体制下的逐级派驻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
二、在人员结构上,从单纯的会计人员向复合型审计人才发展。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与财务、行为科学、经济学、经济法规、定量分析法、会计与管理制度、程序设计、计算机基本操作等;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必须改变,未来的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由“四师”组合配备,由即会计师(或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为此,要以人为本,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先进、业务过硬、作风踏实和能征善战的审计队伍:一是要严把审计人员进入关,坚持岗前培训、岗位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二是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和不定期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培训、岗位练兵、跟班学习、座谈、调研等活动,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审计骨干。三是建立审计人员考核约束机制,将审计工作质量与审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将审计工作业绩与年度考评挂钩,大力营造争先创优、优胜劣汰氛围;四是建立审计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积极性。
三、在职能定位上,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向发展。李金华审计长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内部审计定位应该是四个字,就是管理、效益。这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是不一样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服务。我们讲了好多年,内部审计也可以讲监督,但监督的着眼点一定是要放在促进部门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内部审计应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以服务于本组织的管理者需要为宗旨。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增加企业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经营过程,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四、在审计内容上,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发展。从财务领域向业务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拓展,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的内部审计应尽快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工作重点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1)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业务经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控制服务;(2)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各项企业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看其专项业务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做到了优质高效;(3)开展对企业的管理活动的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4)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等,监督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内部各单位、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五、在审计时间上,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中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包括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决策所依据的资料和数据的可靠性、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等。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其次,项目实施后,内审部门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再次,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六、在审计方式上,从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发展。现场审计过去一直是内部审计的基本方式。随着企业会计核算和内部管理电算化的飞跃发展,现场审计已日益显露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采取非现场审计方式,既可提高审计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还为现场审计提供信息,使现场审计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非现场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其主要方式有:一是积极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审计在线监测制度,为非现场审计的日常化、规范化奠定基础;二是收集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资料,建立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做好资料准备;三是采取送达审计方式;四是建立审计台账,提高审计成果非现场利用率。
七、在审计手段上,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审计手段实现电子化并逐步发展到网络化,一方面可以使财务报告实时生成,缩短会计报表编送时限,另一方面可使审计人员即时地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审计信息化将使内部审计由单一的静态审计转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审计人员的作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实时审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事中、事后审计,网络审计或者在线审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就地审计。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审计实践大都集中在电子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面,属于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内容。从实质性测试起步,逐步向系统审计过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此,各企业应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服务。
八、在管理形式上,从分散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正在逐步走向一种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与CPA(注册会计师)同步发展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为管理服务的职业。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而且还建立了全球性的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发展,我国也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实行职业化管理,包括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具体指导、进行对外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