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检验中国的“金融脆弱性”_金融论文

WTO检验中国的“金融脆弱性”_金融论文

WTO考验中国“金融脆弱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金融论文,脆弱性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在中国产生许多人所担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1999)所指出的,中国之所以能成功地避过这场危机,主要得益于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也就是说,事实上,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所蕴含的“金融脆弱性”并没有减轻。随着WTO的临近,在日益强化的外部竞争压力下, 中国如果不立即着手进行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改革,这种“金融脆弱性”的暴露就会日益充分。

世界上大多数由封闭半封闭走向部分开放乃至于完全开放的国家都将金融部门视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部门,因此,在确定金融领域的开放战略和开放步骤时大都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与一些要求进行双边谈判国家在WTO 原则下所作出的承诺都是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承诺,我们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所争取到的过渡安排期只不过5年时间。这意味着,在加入WTO5年之后, 中国除了资本项目管制及GATS中的分立条款给定的货币当局审核监管权利以外,我国的金融行业进入及业务限制将基本取消,到那时,中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就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个自由和竞争的环境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将明显高于管制和垄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消费者将首先获益,这已为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所证明。问题在于:在一个存在着严重结构性缺陷的金融体系中,外国资本和机构的大量进入,能否危及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那么,“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具体涵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所谓“国家的金融安全”,就是不发生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

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通常有五类:(1)货币危机;(2)国际债务危机;(3)国内支付危机;(4)股票市场危机;(5 )资本外逃危机。

中国是一个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的转型经济国家,21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年均经济增长超过9%的骄人业绩, 实现了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初步转变,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发生了种种深刻变化,但是,由于体制摩擦、政策失误及微观信用基础薄弱等种种原因,累积了大量金融风险。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金融政策趋势上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具备一个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框架、执行审慎的借用外债原则及坚持资本项目管制的方针不会改变,因此,中国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上述五种金融动荡或危机中的货币危机、国际债务危机及资本外逃危机,而要提起警惕的则为有可能引致支付危机及股票市场危机的相关金融风险。

中国的系统或全局性金融风险,目前主要集聚在两个领域:(1)A股股票市场;(2)拥有大量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 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

中国股票市场目前已有上市公司1000多家,前一段时期中,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将股票市场当成国企解困脱贫的工具,加之监管方面的某些失误,致使大量资产质量较差的公司上市,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登记股民人数有6000多万,其代表人口至少在2亿左右。 因此,中国的股市如发生大的震荡可能会衍化为危及金融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在金融风险因素中,与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相比,股市所蕴含的全局性金融风险只能退居次要地位,其原因为:(1)从规模上说, 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与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相比还显得很小;(2 )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性说,直接融资的资本风险由微观经济主体承担,而间接融资——在国家垄断金融的背景下的风险实质上由政府承担;(3)中国股票市场仍是一个草创初期的资本市场, 出了许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它太年轻,但也正是由于它年轻,许多弊端也比较容易矫正;而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是年深日久、盘根错节的体制因素及一般经济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结果,不仅存量巨大而且增量亦呈现难以遏止之势。

那么,加入WTO 后自然出现的金融开放会不会对存在着巨大系统性风险的中国银行业造成威胁。

对银行来说,只要不发生支付危机,只要流动性保持较好状态,即使出现较大比例的坏账或数额较大亏损,也能在相当的时期内维持正常的运营局面,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一旦外国有实力的大银行进入中国并全面开展人民币、外币存贷款业务,在某种临界状态下,中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使失去一大批存贷款客户,也未必发生支付危机,而且,在这种限定的前提下,我们所能收到的必然是银行类金融服务得以改善的效果。那么,这里所说的“某种临界状态”,其涵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给出两个约束条件:(1 )由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任意一个银行资产都达一万多亿,即使一家倒闭也会引致系统金融危机,因此,一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不可以在加入WTO后破产, 这是第一个约束条件;(2 )假设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有一家资产状况最差的且其呆滞资产比例为50%,那么,这家银行的可流动性资产及总资产必然会要求一个固定比例或固定数额的存量及增量负债来支撑,通常它表现为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及呆坏账准备金之和。根据现有的实际数据和经验比例,这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可以认为,这就是“安全临界状态”的第二个约束条件。也就是说,中国加入WTO并大规模开放银行业后, 只要在中国境内开张的外资银行通过业务竞争,使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及增量负债对可流动性资产和总资产的支撑能力不受伤害,中国原有金融体系的支付危机就不会出现。

支付危机不会出现意味着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比率,这种立论的根据除了上面“临界状态”定义外,还有一点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中央银行和主权信用手段几乎可以给事关金融全局安全的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近乎无限的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敢于全面开放银行市场的一个基本保障。

上面的判断如果是正确的, 那么显然可以得出结论, 即中国加入WTO并选择开放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 只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放开资本项目,只要保持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就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衍化为金融危机的局面。

标签:;  ;  

WTO检验中国的“金融脆弱性”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