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法律职业人员,我们都有法律职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法律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介绍法律思维存在的基本特征,并将法律思维和法学理论进行结合,告诉法律职业人员,我们除了要具有法律思维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当把握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应具有理论性和说理性。
关键词:法律;思维;理论。
目前,已有法律职业人员关注法律思维研究,说明法律思维对法治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但法学界对法律思维的研究成果很少,法学教材中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人心,深入研究和重视法律思维理论对不断深化法治实践意义重大。对法律思维进行研究不仅是法律人对工作方法的思考,也是法治对社会治理张力的积极尝试。我们从逻辑角度对法律思维进行分析,法律思维归于思维的属概念,法律思维和思维的基本内涵紧密相连,研究法律思维必须研究思维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思维概述
(一)法律思维的含义
什么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人员从业的特定思维方式,法律人在决策时会按照法律规则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被称为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具有注重法律事件的逻辑和程序、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规则依据、重视法律后果、比较保守、谨慎等特点。如果一个钟表停止工作,大众思维认为“钟表坏了”,而法律人会思考“钟表坏了,是谁干的?和我有关吗?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等,这是法律思维的逻辑性和谨慎性表现。
(二)法律思维理论存在侧面性
法律思维理论在法律思维的概念中具有侧面性,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教授曾说:“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能够支持所获结论的理由。”在法律思维中,我们对程序和逻辑进行重视,获得程序中存在的“法律事实”,对程序中的“法律事实”进行严格把握,这是我们进行说理的前提。法律理论是法律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法学理论或者和法学理论相关的课程学习,为我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法律思维理论价值论证
(一)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关注法律思维理论对法的实施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广泛开展法律思维理论研究和学习,将法律思维理论在法律教学中得以运用,在学法过程中培养法律思维;在立法、司法、执法及守法各个环节应用法律思维,让司法受众和广大公民对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有效接受,理解法的内涵,尊重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全体公民共同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局面。
(二)对法的权威性的影响。
关注法律思维理论对树立法律权威有积极作用。法,经常以规范、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公民面前,外在表现为公正、无私、严苛,常常给人“冰冷无情”、“ 不容商议”之印象。当公民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为自己辩解,法律即根据调查清楚的法律事实进行可能不公正的裁决,公民有理说不出,就会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法产生怀疑。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为了避免公民对现行法律产生质疑,应加强对法律思维理论的研究,支持和倡导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价值作用,逐步让公民充分知晓法律条文背后的“道理”和理解法律重视法律事实的正当性,有助于提升公民对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的认可度,进而提升和保障法的权威性。
(三)对人的思维意识层面的影响
法律思维理论的学习和传播可以直接影响所有社会人的日常思维习惯。法律本身的价值就是规范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法律与人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用说理的方法,广泛宣传法律,提高人的法律意识,拉近法和法调整对象的距离,让法律融入日常生活,让法律变得亲近、柔和。说理的内容,不仅包含各部门法相通的一般法学理论,还包含各部门法各自所独有的理念与内涵。说理来自于各部门法理论本身,也来自于法治实践,然后又回到他们中间,并指导受众学法尊法守法。进行说理和论证,推进部门法高效实施,法治才能深入人心,植根于人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法律思维的理论转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区、深水区,社会矛盾包罗万象,确实需要解决众多实际问题。但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重对策轻理论”,“重制度轻理论”现象。作为企业界的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实际工作的同时,深感法律思维理论研究对法治社会的深远意义。建议从事法律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不要只批判别人理论成果的不足,只重视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更要重视对理论的整理和创新。
(一)法律思维理论研究的主观要素
1、认知
进行法律思维理论研究,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明白要研究什么,价值追求是什么。这需要对当前的社会背景、法治环境进行清醒认知,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研究,实事求是,才能研究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方案。北京大学白建军教授说:“没有法治规律研究,照样会有漂亮、完善的法律,可是我们却发现我们的生活离法治越来越远。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本土问题、司法实践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我们的法律思维理论需要创新,这种创新需建立在对社会问题和法学理论的认知上,认知决定方向,只有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才能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结合实际,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完整理论体系。
2、责任心
责任心是法律职业人员对本国法律事业的基本良知,法律工作者都应当不断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责任心。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法律理论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的地位、成文法切实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等问题都需要所有法律工作者为国担当的责任心。法律思维理论研究不仅需要理智、正义、勇敢、严谨、勤奋,更需要众多法律学科理论的共同发展,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已有理论成果,更要结合本国国情,研究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理论成果。不能把初步研究的简单成果直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应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推广。如果只重视解决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不够,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有时,我们研究的成果可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是法律人基本的价值追求。
(二)法律思维理论成果的转变
实践中,出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为法律思维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界主张从“对策”到“理论”绝不是对“对策”的否定,而是期盼法学研究更加客观谨慎,更加理智和务实。法律思维理论研究要借助其他社会科学成熟方法对现有法律问题展开全新研究,不能满足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应该将法律思维理论研究回归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轨道,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法律思维理论研究。法律思维研究不仅针对国内需求,还有拥有世界眼光,不仅可以指导法治实践,还要为实践做后盾,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同时,不断推动理论发展。
(三)推动法律思维理论回归
法律思维理论应回归到法学教育过程中,从法律类院校开始,从根源上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思维。在部门法教学中,将法学相关的制度和规则,与说理结合,先讲授法学理论,再讲授制度和规则,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理思维”。 法律思维的特征和优势在于理性、严谨,说理过程是用逻辑的方法让大众信服的呈现过程。学生在学习法律专业课程阶段就养成系统的法律思维,不仅对个人日后从事法学理论的研究有帮助,还会让法律思维通过说理伴随学生走进社会,走入法治实践,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法律工作者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人用法律思维去思考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开展法学学术研究,推动法学发展。
因此,着重关注法律思维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延伸是将法律思维的作用发挥到更优状态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法学的共同关注[J].清华法学,2017(04).
[2]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姚建宗,黄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J].
[4]何炼红.培养具有“整体性思维”的卓越法律人才[J].
[5]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9(10).
[6]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J].法律科学,2003(2).
[7]刘志斌.法律思维――一种职业主义的视角[J]法律科学,2007(5).
论文作者:郭保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法律论文; 思维论文; 理论论文; 法学论文; 法治论文; 理论研究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