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教育计划”_民办教育论文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教育计划”_民办教育论文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编制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事业论文,开拓创新论文,求真务实论文,计划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计划和规划的编制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编制好“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十五”计划的重要性,源于教育的重要性,源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科技革命、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教育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江总书记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讲到:当今世界, 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教育对21世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据有关专家研究,石器时代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每一万年增长1%到2%,基本上是停滞的;公元前2000年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和铁器,这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每100年增长4%;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760年以后约200 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由手工生产发展到机器大生产,这个时期每年的增长速度是每年1.5%到3%;1950年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工具由机器自动化进一步发展为智能自动化,进入了科技生产力阶段,这时每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4%到5%。专家的研究成果说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看,越是具有人才和知识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这恐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资源和投入的状况依然在很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高新科技领域,人才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知识和人才源于教育。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也在继续前进,并不是在等我们。发展经济学有一种战略,叫追赶型发展战略。这不是一般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这种战略是说,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并且已经在知识和人才领域竞争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我们就必须实施高水平、高起点的发展战略,这就叫追赶型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比一般的发展战略要强烈得多。我们实施这种发展战略,就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江总书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是千真万确的,完全符合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情况。我们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应该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我们应当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规划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特殊的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这可以用三句话来归纳,第一句话,“十五”规划是我们实施邓小平同志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空前密切。所有这一切,都使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必然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第二句话,“十五”规划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在这个条件下制定,也将要在这个条件下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计划的编制问题,要考虑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在新的条件下,我们的计划如何进行编制,如何来实施?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依然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规划编制工作就很难做好。第三句话,“十五”规划是新世纪、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对于21世纪来说,这个规划具有奠基作用。我们怎样把上一个世纪的任务延续下来,使我们国家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开始的时候,迈出坚实的步伐,对于今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认识“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规划编制工作中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这项工作做好。

其次,关于“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和计划本身的要求。

(一)我们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应该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为指导,以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的重要决定、重要文件为依据,使之一脉相承。我们编制规划时还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以及“宁可速度放慢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思想为指导。江总书记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讲到,教育是一个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是一种先导性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他在交大100 周年校庆时讲过两个全面: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规划本身有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一是基本判断,二是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三是战略措施。我们的“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一定要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判断极其重要,对我们教育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宏观环境,在整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当中所处的地位,教育的现状以及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景,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基本的判断。不把这些判断清楚,我们的规划就无法制定好。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是零增长,或者是1%、2%的低速度增长,对教育是一种要求;如果是7%、8%的增长速度,则又是一种要求。再如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如果认为科学技术未来10年或者是多少年之内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这对教育的要求又不一样;网络经济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又是一种情况。所以基本判断非常重要,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各个省区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当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对教育本身的判断应该是两句话,一是成绩很大,二是差距很大。成绩和差距表现在哪里,我们要把它找出来,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规划的第二个要素是战略重点和奋斗目标。我们的战略重点究竟是什么,全国应当怎样考虑,各个省市区又应当怎样考虑,这里面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第三个要素是战略措施。也就是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制定的目标。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基本判断要准,我们确定的战略重点和奋斗目标要准,我们提出的战略措施要切实可行。

(三)我们编制“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做到“高、深、新、实”。所谓“高”,主要是体现这个中长期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方向性。应当胸怀全局,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迎接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高度,从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高度来认识和规划我们“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使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所谓“高”,就是江泽民总书记讲的,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从这些方面来认识,才能做到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所谓“深”,就是要深入地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要深入地研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讲,所谓深就是透,研究要到位,要把历史、现状、趋势、重点、难点、热点等方方面面吃透、吃准,要功夫到家,不能似是而非。什么是产业化都还没搞清楚就说要大搞产业化,什么是民办教育有的也不甚了了,你问他民办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他说就是高收费,这不荒唐吗?如果对这些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就开始炒作起来了,见风就是雨,并把此风带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工作上来,问题就大了。把问题研究透,这个要求非常重要。所谓“新”,总的讲就是要解放思想,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目标,新的措施,连我们规划的体例和文风都要求新。要有创新的思路。所谓“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目标要实、措施要实,要切实可行,力求实效。如果没有“实”这一条,那规划就真的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就起不到行动纲领的作用了。

(四)中央和省级教育规划要互相衔接,这是编制计划的一个要求。当然这个衔接是软衔接,不是硬衔接。所谓软衔接主要是指我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发展与改革的主体内容是一致的,我们的奋斗方向、基本政策、战略措施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在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在一些具体措施上,就要因地制宜,同时也要注意相互的衔接。中央的规划,不等于地方规划的简单相加。在一些主要的奋斗目标上,地方规划目标的总和,略大于中央的规划目标,这是正常的。小于中央的,或者远远大于中央的都是不正常的。省里的教育规划,跟下面地、市、州、县的教育规划恐怕也是这个关系,也要做好衔接。

第三,对编制工作的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组织班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教育部去年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是陈至立部长,副组长是吕福源、周远清、张保庆三位副部长,成员有办公厅、研究室、规划司、财务司、人事司、基础司、高教司、职成司、学生司、师范司、科技司的主要负责同志。张保庆副部长主管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发展规划司负责规划制定的具体工作。今年初,部里又成立了规划编制起草工作小组。我们了解到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这跟平时做某项单项工作不一样,要系统地全面地进行调研,详细算帐。心中无数,是制定不出计划和规划来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在深入调研当中,理清教育的发展思路,抓住重点。

三要做好衔接,注意协调。包括教育行业上下的衔接问题,也包括地方规划横向的衔接问题,一个纵向的衔接,一个横向的衔接。各省编制的规划既是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上下左右都应该衔接起来。

四是一定要讲求科学性,讲求实事求是。对讲求科学性的问题,要大声疾呼,要反对拍脑袋,防止浮躁心理。最重要的是防止两种倾向,就是要防止乱提口号,防止追风攀比。

二、关于发展的思路问题

第一,要区分不同情况,正确处理规模、速度、数量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的内涵应该搞清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这是发展的完整内涵,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才叫真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发展。

对这四个方面,我们在“十五”期间要逐个分析。

(一)要继续下大力气扩大教育的规模。应当说我们国家的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是很大的。差距很大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我们教育的规模偏小。50年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总共培养了2458 万人, 其中有55万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培养了300多万人,2100 多万人是最近20年培养的,85.6%是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但是我们的差距仍是很大的,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相比,我们差距都很大。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与人们的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也很大。有三组数据说明目前我们的差距: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统计了70个国家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是11.46年。 我们国家根据199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推算,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6年。 据教育发展中心的估算,1999年我们国家的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8年。 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看,我们的教育是低水平的,与我们国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第二个是从业人口的文化程度,以1995年为例,我们国家的从业人口是6.98亿人,大专以上的占2.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2%, 文盲半文盲占 12.7%。这个数字如果以小学为界线,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正好占了一半。我们劳动力大军的文化科学素质太差了。这也就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规模实在是太小了。第三个是各级教育的毛入学率,1999年大学是10.5%,高中阶段是35.8%,初中阶段是88.6%,小学是99.1%。比较这三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教育规模根本的问题发生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这两个阶段的入学率偏低。我们当前和“十五”期间在教育规模的主攻方向,是要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因此,在规模上我们得出个结论,就是“一个巩固,两个扩大”: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和初中主要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提高质量,工作的重心是“巩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关于规模问题,我们通过分析,问题就很清楚了,我们的战略重点就很清楚了。要强调的是,巩固“普九”依然十分艰巨,依然会是“重中之重”。

(二)要下大力气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结构,或者说现代劳动力大军的结构,培养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我们下大力气调整结构,不仅仅是调整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而是提高整个劳动力大军,整个国民素质的问题。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不能搞片面性。比如说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社会出现的状况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要认真地分析。高中阶段中,原来对普通高中的发展的认识是一致的,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突然好像到了穷途末路,这种滑坡很不正常,需要很好地研究。现在强调“立交桥”是对的,但是如果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都要求去升学的话,就认为可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了,这也不对。应当有“立交桥”,但不是也不会全部升学。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有中等职业教育。美国可能不同一点,它主要发展社区学院。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相当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并且非常发达。而今天在我们中国好像不再需要了,这恐怕是个大问题,是个大误区。我们整个教育都是培养尖子人才的吗?据有关专家研究,技术进步有两个规律,一个是技术创新规律,一个叫技术扩散规律。创新是一种飞跃、一种质变、一种革命,它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要通过技术扩散规律,把创新技术加以应用,加以推广,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据专家研究,技术扩散所形成的经济推动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本身所直接形成的经济推动力。这个结论肯定是正确的,因为创新人才是极少的,搞技术扩散的人才是大量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去扩散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有一人作了技术创新,百千万人扩散出去,才能形成巨大经济推动力。所以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攀登世界高峰的一流的科学家,同时要培养大批量的工程师,来应用、推广新知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片面的强调几个尖子,就要贻误大局。所有的高校都办成清华、北大,既没有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每个学校应该科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让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新时代所需要的普通劳动大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强调,在“十五”期间我们要下大力气调整教育的结构,这里边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的变革。

(三)要继续抓好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问题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要抓很多环节,比如说我们的小学教育,数量规模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质量的问题已日益突出。质量问题如何解决?最起码要解决两个基本合格,一个是硬件设施基本合格,一个是师资队伍基本合格。如果没有这两个基本合格,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就要打很大的折扣。硬件设施基本合格,最起码要做到“一无两有”。我们国家还有相当一些地方“一无两有”还未能完全做到。“校校无危房”还没有做到,有的地方还在增加。“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很多地方没有做到,有些地方实际上是站在那儿听课,或几个人合用一张桌子,下课一张乒乓台写作业,然后就靠在墙上听课。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种只是热衷于不顾条件地在规模上盲目扩张的倾向是危险的,是会留下很大后遗症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当记取。质量问题要和这些方面联系到一起来考虑。

第二,要牢固树立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观念,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知识产业的观念,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体制,实现需要与可能的高度统一。切实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这是我们编制“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它既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消费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也就是固然对受教育个体有利,但最重要的是对他人、对全社会带来好处。比如,通常受教育以后才有发明和创造,这就是教育消费的外部性。这就充分说明,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产业化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我们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教育、发展教育,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但这不等于把谬误当正确。解放思想不是异想天开。世界上没有一个实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政府。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教育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基本职能之一。1998年我们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2.55%, 这与《纲要》提出的4%的要求相距甚远。这次中央的决定重申, 要逐步实现4%的要求。我们希望2010年应当实现4%,2005年最起码要恢复到“七五”期间的水平,达到3.43%,每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当然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如果按每年增加0.2个百分点,到2005年达到3.5%的话,政府这一块的投入起码要增加3000个亿。能够达到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象现在这么难了,就不会逼得大家搞“双轨制”去了。所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根本不是什么招生计划的问题,而是加大投资的问题。必须把投资计划与规模扩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内容,“十五”计划要有相应的投入计划。人才培养周期很长,教育不能马上见政绩,所以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3.5 %绝不是什么高水平,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我们要特别强调政府投入的主渠道。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大家想的办法很多,比如收学费、号召社会捐资办学、高校后勤社会化、科学地恰当地利用贷款、融通资金、民办教育,这些办法都是好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收费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绝对数大小,要算在老百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100元,我们城市里工薪阶层多少钱,下岗工人有多少?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继续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有些特殊专业如艺术类,可以更多地提高收费标准,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助贫力度。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整体收费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收费标准不能总是年年提高,这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绝不能指望靠收费标准年年增加来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把扩招放在提高收费的基础之上。

关于民办教育的问题。要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现在对民办教育扶持不够、管理不够、引导不够、重视也不够。民办教育的发展如果不突破现有的框架,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把目前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寄希望于民办教育,也未必正确。我们的头脑应该清醒,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没有民间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大量发展,没有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没有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良知,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民办教育就不可能大大发展。现在的民办教育,有的办得很好,但大量的是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在搞的,他们利用过去的、现在的权力、影响和地位以及能力、经验搞民办,这就必然会存在某种局限。有的投资家、企业家想发教育财,把教育当成赚钱的行业;有的理论家鼓吹把教育办成最赚钱的行业,跟产业化完全连在一起了。如果这样来办教育、办民办教育,会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受到损害。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国外的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好好地发展,特别要提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但是也不能把教育增量的宝都押在民办教育上。在理论上要警惕产业化、市场化的误导,在实践上要警惕有人想发教育财。这些东西会从根本上给我们国家的教育造成损害和破坏,会毁坏人民的教育事业。总之,没有政府为主投入的增加,加快发展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话。

第三,在发展思路上,要抓改革,抓调整,抓管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发展,在调整中前进,在管理中提高。发展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改革、调整、管理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提供极佳的发展机遇。高校后勤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调整,都能使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质量和效益。

这里要特别强调结构布局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应该成为“十五”期间一项突出的重要工作。发展高职教育,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就是结构布局调整问题。当前,发展高等教育,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应放在扩大现有高校的办学资源,特别要有选择地扩建一些名牌大学,走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不是盲目铺新摊子,主要搞外延扩张。二要支持地级市发展高等教育,办高等学校,这有利于调动地级市财政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当然基础教育也要搞好,也有布局结构调整的问题。布局结构调整内容很多,比如组建结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等等。

要加强管理,不能以改革代替管理,更不能把改革与管理对立起来。有的人总是把改革挂在嘴上,从来不讲管理,满嘴冲破这个框框、那个条条,从来没打算加强管理,这是错误地理解改革。有的人把改革与管理对立起来,“你什么管理,你们完全是条条框框”,一句话就把你打翻在地了。他其实什么也没改革,他的改革就是由他说了算或者放任自流,这样不行。所以我们现在要从严治政,依法加强管理。朱镕基总理关于管理年的要求不仅对经济战线,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同样适用。要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规范运行的程序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第四,发展高等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普通正规高等教育与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

这里讲的多种形式,主要是指电大、函授、业余大学、自学考试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学等。把正规的全日制的高等教育与多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结合起来,现在世界各国都如此。我国1979 年创办电大, 1983年创建国家自学考试制度。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新的形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要积极地发展业余教育。光靠正规的高等学校,就不可能发展很快。当然所有这些教育形式之间,应当互相沟通。它们各自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应当完全地自成体系,不能按条条来分割,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我们这样一个穷国,这样一个大国,教育人口有几亿人,正规的学历教育是2亿多人, 整个教育人口有3亿多人,没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完全靠正规教育是不行的。 所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十五”期间要继续坚持,将来还要坚持下去。

第五,坚持教育面向人民大众,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原则。公平、公正性,就是人民性。要坚持面向人民大众,而不是为少数富裕阶层服务。

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少数富裕阶层。对少数富裕阶层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当考虑,因为我国现在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所以应当考虑他们的要求。但就应该主要面向人民大众,面向工薪阶层,面向广大老百姓。尤其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更应经常强调这个问题。现在有的言论似乎背离了这个原则,前些时有人就曾说原国家教委搞乌托邦、不切实际地追求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这种话连皇帝老子都不会说,克林顿更不会这样说。克林顿争取选票的纲领就是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作为共产党人,怎么能不要公平公正,只为少数人服务呢?这一条基本原则,我以为要写进“十五”计划,得到体现。

另外,在发展思路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如:

(一)差异化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差异化发展指的是因地制宜,各种类型的教育也是差异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刚才说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方面。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与协调发展战略是什么关系?两句话,既要强调差异化发展战略,同时也要强调协调发展,我们并不是要把差距扩大,越大越好。我们提问题时,不应该头脑发热,不能走向片面性。强调这个,忘掉那个是不行的。

(二)常规发展与跨跃式发展都需要。我们要搞跨跃式发展,但不能整天鼓励跨跃式发展,跨跃式发展是相对于常规发展而言的,常规发展还是需要的,稳步发展—跨跃式发展—再稳步发展—再跨跃式发展,这好像是条规律。不可能年年都去跨跃。当然跨跃式发展也可体现在结构上,总的规模可能没跨跃,但某一类人才如软件人才的培养跨跃了,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常规发展、跨跃式发展这两种发展状态都是需要的,不能片面地强调这个而忽略那个。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该跨跃时敢跨跃,跨过去可能就要常规发展。怎样来跨跃?可能是整体的跨跃,也可能是某一类人才培养的跨跃,这个问题要很好地研究。

(三)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的关系,这是发展中的根本性的大问题。外延扩张有时候是需要的。不要外延扩张,全部内涵提高,不行的,但主要走内涵提高的发展道路恐怕是对的,这是领导艺术的问题、把握的问题。

其他还有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建设与一般扶持的关系,等等,都需要认真把握。这些重要问题,有的是发展思路问题,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我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这些问题。发展思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总而言之,我们心要热,头要冷,工作要实,步子要稳,要把计划编制的过程变成我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协调行动的过程。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看问题越清醒、越深入,将来规划执行起来就越好。

标签:;  ;  ;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教育计划”_民办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