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合分析(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分析论文,诗歌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
浏览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题料、题干和答案,与前几年的试题比较,总体印象是2010年的试题命制有不少变化。笔者认为,试题拟制的下列特色值得注意:
1.情感考查独占鳌头
“诗言志,歌咏情。”思想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据统计,去年试题题干中直接出现“情感”(或称“感情”“情怀”“心情”等)一词有11处,2010年增至15处(江西、广东、重庆三省市间接考查)。2010年情感类试题出现的主要考查形式有4种:
(1)一句诗寄寓的思想情感。如北京卷:“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题料:李白《古风》(其三十九)]
(2)两句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如辽宁卷:“第二联两句诗(“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题料:陈与义《雨》)
(3)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四川卷:“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题料:南宋向子諲《减字木兰花》)
(4)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天津卷:“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题料: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
而考查情感往往又与考查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在近年的高考中,此类试题出现的几率最高、分量最重、赋分最多、难度最大,情感表达类试题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2.衔接教材,深化运用
这种衔接,表现于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试题直接关涉教材古诗词的有北京卷、上海卷、江苏卷、福建卷、湖北卷。关涉课文中的名句依次是:“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归园田居》);“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更多是隐性的,这里仅举两例。如安徽卷考查杜诗《岁暮》。答案:“‘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杜甫《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不解“请缨”一典,答题无从措手,课文烂熟于心,答题左右逢源。又如北京卷考查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答案要点:“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结合诗作内容,联系课文《蜀道难》,这一结论是不难得出的。揭示此点意义在于,忽略经典诗词的教学,为高考诗歌鉴赏之大忌。让试题有机(不是机械)衔接中学教材,命题者功德无量。
3.选材范围又行拓宽
18份试题中,三国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居三席:南朝梁刘孝绰《咏素蝶诗》(全国卷Ⅰ)、三国魏阮籍《咏怀(其七十九)》(山东卷)、南朝陈江总《雨雪曲》(全国课标卷)。这是诗歌鉴赏试题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至此,高考诗歌鉴赏题料选用的一段空白被填补。除陶渊明外,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大量作家作品,一直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所排斥。这一次三篇作品的集体亮相,拓展了体裁(五言古诗)选用的范围,选入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阮籍),其意义不可低估。值得一提的是江总作品的入选。陈文帝时,江总为太子詹事,与陈叔宝常作长夜之饮,陈叔宝即位后,江总历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要职,居官不理政务,唯与后主在后庭纵酒赋诗,被史家称为“狎客”。晚唐李商隐讥刺其人云“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南朝》),清代王士祯抨击其行云“贵人夹坐诗先就,狎客擘筏欢未央”(《和吴渊颖题图》)。然而,这位“历仕梁、陈、隋三朝”(试题注释)的佞臣江总的《雨雪曲》,的确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命题者眼光独到,不因人废诗,给人以深刻启示。
4.创意解读,适应潮流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一首诗倡导两种解读。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雍陶《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天津卷考查这两首唐诗。题干:“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提供了解读第二首诗“同意”“不同意”两种结论:“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这种引导学生作创新思维的试题令人眼前一亮。一是答题内容可自主选择。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广东卷考查这首宋词。题干:“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考生可以针对“上片或下片”自主拟制答案,试题提供了更大的解读空间。“答案一”涉及上片:“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涉及下片:“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这种可以自选内容作答,而两种答案又信度效度相当的试题,是命题者别出心裁的设计。
5.比较鉴赏多处可见
这种比较是多方面的,有两首诗的比较,如上述天津卷考查两首唐诗,在情感手法上的比较,此外尚有多种比较形式。重庆卷考查郭麟《菩萨蛮·北固题壁》。题干:“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这是两句诗的比较。湖北卷考查范成大《鹊桥仙·七夕》,要求举例赏析词中采用的对比衬托手法。答案:“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这是词语的比较。这种比较还可以延伸至卷外。上海卷题干:“‘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这是比较其同。湖北卷题干:“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这是比较其异。
6.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文化气息主要表现于题材的选择。上海卷和湖北卷同时考查民俗学方面的内容。上海卷要求依据元代王恽[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浙江卷和湖南卷同时考查以闲适自然为主旨的诗作。浙江卷要求从“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王安石《定林》)一语中,体味诗人“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的情趣。黄庭坚《望江东》、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则是与爱情有关的诗词。民俗、闲适、爱情等题材在试卷中的大量出现,具有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题材占据统治地位的意味。而诗人在作品中出现的方式也不乏耐人寻味之处。“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单看这样的答案,读者恐怕不容易想到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为长期以来陆游是以“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的形象被读者接受的。然而答案所述的确是陆游在《好事近·湓口放船归》一词中抒发的情感。冷静思考,这倒才是一个真实的陆游。凡此种种,皆令试题时代氛围浓厚,渗透着文化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诗话在江苏卷中的出现。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试题题干:“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诗论试题在2008年、2009年高考中沉沦,2010年的复苏,对古典诗歌的教学和考查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从以上对试题特色的盘点中,不难看出命题的趋势。虽然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风景依旧,但关山重新装点,风光更为迷人。笔者认为,传统命题思路不会有大的突破,题目类型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课改带来的新鲜因素对试题的渗透不可避免。因此,2010年成熟而稳健的命题思路对教学和备考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附:2010年诗歌鉴赏试题一览表
注:18份试题共设题40道(津、沪、宁、闽各三道,余皆两道),其中,选择题3道(京、沪、闽),余为简答题。“题干关键词”不含选择题内容,各道题以“/”分隔,一题设有两问不作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