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的发展特征研究_艺术论文

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发展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特征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鲁勃廖夫《三位一体》木板坦培拉142cm×114cm 约1425-1427年现存特列恰科夫收藏馆

С·乌萨科夫《莫斯科国家之树》木板坦培拉 198cm×143cm 1668年现存特列恰科夫收藏馆

A·安特罗波夫《彼得一世肖像》油画268cm×159cm 1770年俄罗斯博物馆藏

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不是简单地出现在我们熟知的19世纪辉煌时期,而是贯穿于整个俄罗斯绘画史。从最初的宗教绘画到最后的世俗绘画,经历的是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以技巧到思想意识的转换。虽然各个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但彼此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一起构成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的重要特征。

一、宗教文化的移植

宗教历史画是研究俄罗斯绘画的源头,它是俄罗斯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和莫斯科特列恰科夫收藏馆展厅次序排列可以看出,第一展厅的宗教绘画①拉开了俄罗斯的绘画历史,因而,绘画艺术的宗教性就成为其第一特征。但是,这里的宗教绘画并非起源于本土,而是移植于西欧的宗教文化。众所周知,由于俄罗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公元988年皈依了东正教并使之成为国教之后,便大兴土木、建造教堂,而教堂的重要装饰即是宗教绘画。所以宗教绘画在俄罗斯延续、发展的千年时间里始终在艺术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支撑,也借助于教堂或神学院对宗教绘画的传授力量,以至于宗教绘画成为10世纪至17世纪俄罗斯绘画艺术的主体部分。

俄罗斯宗教绘画的发展过程是思想意识逐步转换的过程。最初的宗教绘画是严守东正教教会制定的规定,不宜随便更改。宗教画者也必须是虔诚的教徒,绘画的场所不容许有任何与绘画无关的杂物,工具和颜料也要有秩序地摆放,以保证绘画者对神的绝对“敬仰”与精神上的“纯粹”。绘画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体现“神性”,无所谓正确的比例与结构,无所谓创作的个性可言,绘画只是通过可以看见的形象,幻想看不见的伟大之神而已。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画家创作的自由度才有所提高,圣像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拜占庭式的,而是俄罗斯人的脸型,色彩也不是非常的浓厚而是趋于淡雅,创作的目的也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渐渐形成了俄罗斯绘画的民族特征,迎来了俄罗斯大型壁画创作的“黄金时代”。Ф·格列柯(1340-1405)、A·鲁勃廖夫(1360-1430)和希腊人狄奥尼西(1440-1502)是这个时代有名字记载的著名画家。作品《三位一体》算是俄罗斯早期比较大型的绘画杰作:这幅画描绘的是《圣经》里关于亚伯拉罕和妻子莎拉款待香客的传说,但是画面并没有出现主人公,而是创意性地安排三位香客②共进圣餐时所体现的表情、状态和思想。这就打破了宗教教规严格控制的种种规定和戒律,在形式上体现了俄罗斯式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在内涵上表明了作者对宗教思想的重新认识,在艺术意义上又是俄罗斯绘画民族化开始的标志。

绘画艺术倾向于世俗化是16世纪至17世纪俄罗斯宗教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画家对世界历史,尤其是俄国非宗教历史题材的兴趣方面,因此,描写历史,歌颂沙皇、大公的业绩成为画家们描绘的一个主要内容。但这些内容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而是将其置身于宗教绘画的环境当中,使绘画具有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性。如《战斗的教堂》是为纪念喀山战役的胜利而作,画面中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圣经》人物戏剧性地同时出现,寓意着俄国军事的胜利是教会这个“天力”保护的结果,把俄国将士的功绩阐释成为东正教服务。显然,绘画在此时只是宗教的一种宣传工具。17世纪的俄国文化露出的世俗化倾向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了绘画艺术里。画家们肯定西欧绘画的艺术成就,强调艺术应当反映生活、应当表现人的感情,反对把艺术宗教程式化,即使是一些宗教题材也应注重艺术的表现,这就提出了艺术的服务功能和绘画创作的原则。而在技巧上对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渐渐地掌握,使宗教绘画趋于世俗化成为可能。С·乌萨科夫(1626-1686)的作品《莫斯科国家之树》就是采用圣像画中“圣障”③形式的变体来表达画家对俄罗斯国家性的认识,其中圣徒和天使的形象转换成俄罗斯比较受到敬仰的圣者肖像。

由上可知,俄罗斯大型宗教绘画创作的基础是宗教建筑的发展,教堂的新建和修缮都需要绘画来装饰、宣传,这就为宗教绘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载体。而俄罗斯绘画在接受拜占庭和欧洲绘画艺术形式的同时,并没有离开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是借鉴、糅合、发展,使之成为俄罗斯绘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现实生活的观照

俄罗斯绘画发展到十八九世纪已经完全脱离宗教而独树一帜,尤其是在大型历史绘画方面更显现出卓越的成就,这除了画家们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最重要的是官方人物的决策、引导和商人、贵族的收藏与支持,这些都是刺激绘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俄罗斯绘画艺术的发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国家对文化的改革,而决策者的智慧与胆识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说,10世纪弗拉基米大公开启了学习欧洲文化的进程,那么十八九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则是推动俄罗斯全面西化的主要力量。正是他们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强国的梦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向西欧学习借鉴,才使俄罗斯艺术克服了自我发展的封闭性,开始进入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总航道,并逐步树立起俄罗斯民族艺术的旗帜。

И·阿给莫夫《斯维亚托斯拉夫公爵和携带幼儿的母亲从多瑙返回基辅》油画102.5cm×139.5cm 1773年特列恰科夫收藏馆藏

K·布留洛夫《庞贝城的末日》油画456.5cm×651cm 1833年 俄罗斯博物馆藏

彼得一世是改革的倡导者,欧洲的学习与考察经历使他深刻意识到俄罗斯艺术的落后,艺术落后的根源是思想的落后,而思想落后是固守于宗教。因此,拨开宗教厚幕放眼普世是艺术文化前进的第一步。在彼得一世时代,虽然没有过多现实题材的大型历史绘画出现,但是由于彼得一世的倡导和推荐,肖像画却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后来俄罗斯绘画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大型肖像画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品有:A·安特罗波夫(1716-1795)的《彼得一世肖像》、Д·列维茨基(1735-1822)的《在女神雕像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以及И·阿尔古诺夫(1729-1802)的《陆军元帅善连缅捷娃肖像》(1768,莫斯科国立陶瓷与库萨科娃庄园博物馆藏)和《伯爵夫人肖像》(1768,莫斯科国立陶瓷与库萨科娃庄园博物馆藏)。从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可知,画家们都深受欧洲古典主义和宫廷艺术影响(如与法国十七八世纪著名肖像画相比,在人物姿态和画面的处理方面如出一辙),他们用渐为成熟的油画技巧极力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绘画逐步介入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拉开了与中古时期的绘画距离。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艺术确立国际地位的奠基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的一系列艺术决策和活动中。女王对收藏世界艺术精品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不仅是爱好,而且是贪得无厌。我不是风雅方家,而是饕餮之徒”④。大量的收藏作品不仅繁荣了艺术文化,而且成为本国艺术家学习的捷径典范。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制定了各种措施以发展本国艺术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1764年皇家美术学院的创立(由1757年成立的俄罗斯彼得堡绘画、雕塑、建筑美术学院构成),恢复了曾经一度中断的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制度。留学生在欧洲深造回国执教后形成了艺术院创作的经院模式:以神话和宗教为内容,以古典主义创作手法为原则。从此,大型的历史绘画在艺术院中成为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准而繁荣发展。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特别要提到的是俄罗斯油画中最早的一位历史画家A·洛欣科(1737-1773),他早期的作品《亚伯拉罕的供奉》(1765,俄罗斯博物馆藏)就是取材于《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创作的,画家是以全新的构图和古典技巧来完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他的《弗拉基米尔与罗格尼达》是18世纪首次取材于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油画作品,开创了俄国民族题材历史画的先河,深刻影响了之后出现的著名画家И·阿给莫夫(1754-1814)和Γ·乌戈柳莫夫(1764-1823)。

大型历史绘画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已经是质和量的飞跃,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主要是民族思想的高涨和现实主义思想创作的主张。绘画发展至此,技术已不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审美的高度上升为作品所承载的内涵和意义。如:K·布留洛夫(1799-1852)在1833年最终创作完毕的《庞贝城的末日》,是以古典主义的形式、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追求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相互支持和爱护的崇高道德理想;A·伊万诺夫(1776-1848)则花费20年时间绘制的《基督来到人间》来提出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社会道德和历史意义。可见,绘画已超越了最初的潜能而提升到了艺术最终的社会价值取向。

И·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油画199.5cm×254cm 1885年 特列恰科夫收藏馆藏

В·苏里科夫《禁卫军临行前的早晨》油画218cm×379cm 1881年 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

A·杰伊涅卡《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油画200cm×400cm 1942年 特列恰科夫收藏馆藏

我们都知道,现实主义并非俄罗斯独树一帜,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与艺术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欧洲民主思想、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艺术一度成为反对俄罗斯专制的利器,艺术家不再沉湎于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创作模式,而是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引导民众思想解放的责任。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绘画不只是传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传统(真实的描绘),而是结合自然主义的手法,形成俄罗斯印象派绘画,以此表达对实物感知的直接性和新鲜性。巡回展览画派也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他们秉承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点,提出统一的创作原则和展览计划,使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得到推广。画派中的历史画家也不再以神话和圣经为主要题材,而以民族历史中重要的事件为创作中心,以突出正义感在历史中的作用,如我们熟知的В·苏里科夫(1848-1916)的《禁卫军临行前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和И·列宾(1844-1930)的《伊凡雷帝杀子》《札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就是享誉世界的杰作。

十八九世纪俄罗斯绘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藏家和艺术支持者的出现。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一些商人和贵族对艺术收藏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著名艺术私人收藏家П·特列恰科夫(1832-1898)就是其中一员。我们今天看到的特列恰科夫博物馆大量的藏品就归功于这位“儒商”的奉献。因为他的慧眼和远见,所以收藏了大量能够代表俄罗斯绘画面貌的作品(特别是名人肖像和表现重大事件的作品),建立了一所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族画廊,以展示具有独立发展进程的俄罗斯绘画。可以说,如果没有特列恰科夫的收藏活动,巡回展览画派也未必能存在53个年头。画家列宾说:“特列恰科夫的肩上担负了整个俄罗斯油画学派的生存重担”⑤,这是对这位文化支持者的最大褒奖。

综合而言,俄罗斯十八九世纪历史绘画的发展是置身于欧洲绘画的整体环境中,因此具有艺术发展的普遍性,即共性。同时,又尊重本民族历史和观念,创造性地发展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即个性。从此,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影响至今。

三、军事题材的挖掘

20世纪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军事题材的挖掘:一次大战(1914-1918)、二月革命(1917)、十月革命(1917)、反法西斯战争(1941-1945),特别是卫国战争作品因其具有一定的规模、影响和鲜明的特征,可以构成这个时期独有的艺术体系。

首先,画家亲历战场,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年代罕见的现象。战争爆发时,美术家和美院师生都响应号召奔赴前线,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义务。如:油画家E·莫伊谢延科作为一名民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不久,转入第三轻骑兵团,之后与战友A·萨维茨基又不幸成为战俘;格列科夫军事画室的艺术家全部随军行动,A·克里沃诺戈夫、Н·杰尼、В·武切季奇等人一直随苏联红军打到柏林。这些军人画家不仅在战时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宣传鼓舞,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战争素材,在战后相继创作出了众多有名的军事题材画。

С·格拉希莫夫《游击队员的母亲》油画184cm×232cm 1943年 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

Б·涅曼斯基《母亲》油画 90cm×85cm 1945年特列恰科夫收藏馆藏

其次,战争后方的艺术家,虽然遇到物质方面的困难,但并未因此而停止绘画创作,他们仍然用画笔反映人民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对敌人的仇恨。特别是在1942年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以“伟大的卫国战争”为题举办的战时画展出现了一批战斗性作品,振奋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其中A·杰伊涅卡(1899-1969)创作的《保卫塞瓦斯托波尔》以人物造型极度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苏联军队反击德军的战争场面,他也被公认为是拉开世界战争历史绘画序幕的第一人。K·尤恩(1875-1985)的《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影响极大,作品再现了11月7日斯大林在列宁墓前做了激昂的演讲后,受阅部队直接开赴保卫莫斯科前线的庄严场景。之后,С·格拉希莫夫(1906-1985)和Б·涅曼斯基分别以不同场面的母亲形象反映战争给亲人带来的痛苦。A·普拉斯托夫(1893-1972)创作的《德寇飞机过后》(1942,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揭露法西斯的野蛮暴行。这些作品无疑对困境中的俄罗斯人民起到一个莫大的精神鼓舞,成为战争胜利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而载入艺术史册。

再次,战后官方的积极参与和革命主义艺术热情是激起军事题材绘画热潮的主要原因。在战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苏联文化部、全苏美术家协会和各地政府均有计划地组织卫国战争题材的美术创作,并且将这些美术作品的收藏列为国家和地方美术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物质和精神的积极鼓励下,饱含战争悲伤和激情的艺术家们又一次兴起了军事题材作品的创作浪潮。如:著名油画家A·拉克季昂诺夫(1910-1972)的《前线来信》(1947,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A·克里沃诺戈夫(1911-1967)的《胜利》(1948,莫斯科军事博物馆藏),Ю·涅普林采夫(1909-1996)的《战后休息》,E·莫伊谢延科(1916-1988)的《甜樱桃》,A·梅尔尼科夫(1919-2012)的《告别》等都是我国民众所熟知的大型军事绘画佳作。特别要提到的是《列宁格勒突破围攻》(1985,彼得堡全景画博物馆)是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纪念卫国战争的国家性军事题材创作,它与莫斯科全景画⑥《波罗金诺战役》⑦堪称为战争作品姊妹篇,但中国画家对此不十分注意。

Ю·涅普林采夫《战后的休息》油画192cm×300cm 1951年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

E·莫伊谢延科《甜樱桃》油画 187cm×275cm 1969年俄罗斯博物馆藏

A·梅尔尼科夫《告别》油画 250cm×250cm 1975年俄罗斯博物馆藏

最后,纵观卫国战争作品可以看出,虽然苏联在20世纪初已经有了“新艺术”发展的倾向,但是十月革命的美术创作主流仍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这与20世纪初的文艺路线和政治路线有密切的联系,也与现实主义手法能如实地表现画家对战争的真切感悟,能被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息息相关。而从60年代开始则有了新的转变,一些苏联美术中的骨干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以新的角度反映卫国战争,即寻求艺术语言的寓意性和象征性。如E·莫伊谢延科和A·梅尔尼科夫,他们不满足于画面人物、情节的直白描写,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象征意义、更重视绘画的形式美感,他们试图将20世纪初构成主义的纯艺术与俄罗斯传统绘画语言结合在一起,以推动历史题材绘画的新发展。卫国战争时期,作品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的历史感召力永远存在,而卫国战争题材绘画也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因为它可以承载民族精神,承担历史教育的职责。

四、形式内容的延伸

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在当今艺术商业化的作用下,已不再是绘画创作的主体,历史绘画在经过了一个辉煌时期后逐渐暗淡下来,在俄罗斯坚守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慢慢停下了脚步。纵观俄罗斯绘画历史,总是在一个辉煌的后面,就是一个平淡的缓慢发展期,然后等待下一次浪潮的来临。这也许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亦或许是由于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革,改变着人们的命运和思维方式。虽然艺术家们从没有改变对艺术传统的延续,也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真诚追求,然而,历史绘画的功用性在当代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在现今官方艺术机构无法订制、艺术学院创作相对自由的状态下,画家们更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带来的切身感受,描绘更多的是风土人情、地域地貌、小景小物。

鲁勃《波罗金诺战役》(局部)全景画 115m×15m 1912年波罗金诺战役全景画博物馆藏

Н·列宾、В·苏荷夫《喜剧演员的小憩》油画150cm×200cm 2001年 私人收藏

A·贝斯特洛夫《安烈斯非列战役》油画90cm×110cm 1992年 普斯科夫北方战争博物馆藏

作为一种传统,大型历史绘画对美院的莘莘学子仍然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俄罗斯美术虽然众流派竞相争艳,但以美术学院为主体的现实主义绘画仍然是美术界的主流。从历届彼得堡列宾美院和莫斯科苏里科夫美院的毕业展看出,无论是必要的功夫修炼,还是有意的传统延续,历史画创作在美术学院仍然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特别是在列宾美院教授梅尔尼科夫主持的大型纪念性绘画工作室(已分为贝斯特洛夫工作室和列宾工作室),仍然培养着一批具有大型绘画创作能力的年轻艺术家,如贝斯特洛夫、萨弗库耶夫、列宾以及中国留学生孙涛、叶南等。他们具有着很大的探索勇气,在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同时,试图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的艺术样式,以求在新的视觉刺激框架下达到与大众共鸣。而这种大型纪念性绘画存在的直接原因即是:第一,工作室和学生数量的控制,以确保社会供需比例的合理化;第二,教堂、博物馆、政府机构等的艺术装置与修复的需求;第三,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制作,打开了博物馆的高墙,使政府收藏的功能巧妙地转换为更大众化的社会艺术服务功能(如地铁站内部的艺术装饰就是很好的艺术展示场所),让民众在不经意间即接受了艺术教育。这些就是大型绘画能得以生存发展的有力支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总之,只要存在着现实主义美学观点,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就有延续的可能。以当今世界绘画发展的形势看,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绘画教育状况看,现实主义绘画有些逆转的态势,若此,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历史绘画还将受到关注并延续发展。

①宗教绘画的种类分为彩色玻璃镶嵌画、水彩湿壁画和木板上的圣像画。

②代表圣父、圣子、圣灵。

③起源于拜占庭,是由很多单幅圣像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的圣像组画,分为上、中、下几个层次,每层由数幅不同的圣像组成。

④⑤参见《俄罗斯美术十六讲》,奚静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7页。

⑥全景画(panarama)是一种360度环绕的大型绘画,是以不同时空和众多情节场景组成的画面,并于画面前陈列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模型,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⑦由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委托画家鲁勃(1856-1928)创作的,表现1812年8月26日库图佐夫统帅的俄罗斯军队和拿破仑指挥的法国侵略军进行的一场决战。1912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为全景画揭幕,1948年至1962年在柯林主持下进行了修复。

标签:;  ;  ;  ;  ;  ;  ;  ;  ;  ;  

俄罗斯大型历史绘画的发展特征研究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