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空变化来看台湾的地缘政治形势与两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地缘论文,台湾论文,形势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从2001年4月1日美国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以来,中美关系在发生变化。接着,美国总统布什于4月23日批准向台湾出售包括4般“基德”级驱逐舰和8艘柴油动力潜艇在内的一批武器。加上台湾领导人陈水扁访问中美洲过境美国纽约、受到高规格接待,又与纽约市市长共进早餐,在美忙得不亦乐乎。台湾问题遂又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台湾的地缘政治区位
关于台湾的地缘政治区位的特点与意义,可以从其地理空间与历史事件中予以说明。打开地图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有一连串孤形的岛弧,而每个岛孤与大陆的海岸之间形成一个个陆缘海。从北往南,由阿拉斯加的西南部阿拉斯加半岛向西南延伸出的阿留申群岛与堪察加半岛东边的科曼多尔群岛相联,形成了第一个陆缘海——白令海。
第二个陆缘海是鄂霍次克海。它是由堪察加半岛南端延伸出去的千岛群岛与日本的北海道岛相连形成的。
第三个陆缘海是日本海,是由库页岛与日本的北海道岛、本州岛、九州岛与朝鲜半岛及济州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海岸所组成。
第四个陆缘海是由朝鲜半岛、济州岛与中国辽宁省、山东省、长江口以北的苏北所形成的黄海。
第五个陆缘海是位于黄海的西北,由辽东半岛南面到山东蓬莱之间的庙岛群岛与西边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的海岸形成的一个套在黄海西边的陆缘海——渤海。它是中国的内海。
第六个陆缘海是东海。它是由日本的九州岛南端的诸岛及琉球群岛延伸到我国的台湾岛、澎湖列岛与长江口以南的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岸所组成的。
第七个陆缘海是南海,它是由台湾岛的南部、菲律宾诸岛、加里曼丹岛北部与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其间的属于印尼的诸岛直到西边的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广西、广东及福建西南的海岸所形成。
这种情况只有亚洲东部海岸才有,其他各大洲的海岸均不存在,可以说是亚洲的特有现象。在这七个陆缘海中,北面的三个,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除地缘政治外,由于气候条件差,人口稀少,经济不太发达。其余四个,如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边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的地区。
在南面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占其海岸和海域的重要部分,与我国的经济、交通、地缘政治关系十分重要。由于黄海、东海水域间无海岛相隔形成一个整体,台湾恰好位于黄海—东海与南海的接触地区。是其两个岛弧的联接点。如果台湾在大陆手中,则使中国由黄海、东海、南海有一个自由进入亚洲外海的太平洋的通道。如果失去了它就等于失去了自由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就等于被他人封闭于陆缘海内,只能隔着陆缘海,面对太平洋而“望洋兴叹”了。
在今天,海洋是世界各国交往的通道,失去了台湾,中国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在某种程度上则成为与大洋无缘的内陆国。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台湾岛对大陆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他势力与国家控制台湾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不言自明了。
从台湾的区位看,其对外近距离的联系通道有三条。第一条是向西,中间是台湾海峡,有澎湖列岛,与大陆的福建省隔海相望。其与大陆相距,直线距离最近处仅140千米。第二条是向南,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到菲律宾的吕宋岛,其相距约360千米。第三条是向东北,经琉球群岛到日本,其直线距离到琉球群岛的主岛冲绳岛有600多千米,到日本九州岛南端约有1100多千米。
台湾岛的地形特点是南北向的山地靠东,东边沿岸海岸狭窄,平原很少,岸线多为海崖所阻,影响经济与交通,人口密度很低。其西边为宽阔的平原,河流纵横、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大、中城市集中地区。这种情况说明台湾岛与大陆联系的天然优越性是其他两个方向所不能比拟的。
正是上述的地理条件,早在2000多年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就有了联系与往来。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卫温、诸葛直曾率军万人航海到台湾。隋唐以后,大陆沿海人民逐步开始渡海赴台垦荒。南宋时,澎湖已隶属福建晋江县。元时,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明时,海运发达,福建南部人民遂大规模迁台。
不同历史条件下,台湾的地缘政治形势
从历史上看,首先利用台湾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价值的是荷兰人。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在东方的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荷兰人的船只不但数量多,而且船体大,可以不需要靠近海岸,而到远离海岸的大洋中去航行。另外,荷兰人的商品生产比较发达,产品质量高,价格便宜,在国外有很强的竞争力。
荷兰人正是依靠这些条件,在船只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后,就不像葡萄牙人那样沿非洲东岸北上,经阿拉伯海到印度,再向东经马六甲海峡到盛产香料的现印尼东部诸岛,而是借助赤道信风带的风力直航爪哇岛,再由此北上中国与日本。这样,可以缩短航程,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往返。
另外,荷兰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不仅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还在远东控制地区间的贸易。为此,荷兰人便选择了台湾。于是就劳师出兵攻占台湾,在这里筑城、驻军,建作其远东的据点。因为台湾不仅距人口重多、经济发达的中国大陆很近,而且又处在北面的日本、朝鲜,南面的东南亚的印度支那半岛与东南亚诸岛的中间,是一个理想的区位中心,位于爪哇与日本的海路中点。为此,荷兰人目的是要把它建成东亚与东南亚之间地区贸易的中心。荷兰占据该岛后,确实给荷兰人带来很大的利益。
第二个注意到台湾的地理地区的价值,特别是地缘政治区位价值的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于明末清初时在福建树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它以厦门为根据地,利用其水军的优势,曾一度进军长江口,溯江而上,并围攻南京,终因力量不济而撤军,退据厦门。郑成功这时感到力单势孤,厦门岛面积小,离大陆近,易受进攻,难有作为,看到台湾有海峡相隔,有防守优势,岛面积大,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因此,郑遂率兵渡海进军台湾。通过激烈的战斗,打败了荷兰人,迫其退出台湾。
郑氏在台湾的发展,对清政府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带来很大压力。郑氏的水军机动灵活,对大陆沿海就可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占据大陆的清军,战线长,防守处于被动地位。兵力弱时,就容易受到突出的海上力量的进攻;兵力多时,守株待免,反会受声东击西,疲于应付之苦。不得已,清政府遂采取“迁海令”,强令江南及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里,船只一律不准入海。把内迁线以外的房舍焚毁,城镇村落拆除。对越界者实行斩无赦的严令。可以想象,渔民失去船只,不能打鱼为业;农民失去土地,无法从事耕作,大批居民基本生活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由此可见,清政府为防止海上进攻所付出的代价。
台湾在这种与大陆完全断绝往来的情况下,也因得不到大陆的必要的物资而影响其经济生活与发展。由于清政府在防守沿海而受到巨大经济损失,遂促其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才可使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恢复先前的兴旺。
当郑成功之子郑经因经济困难,人心不稳,愿接受招抚时,提出要求台湾“如琉球、朝鲜例,即与清廷保持属国关系。康熙闻后,严正指出,郑经是中国人,台湾居民大多来自福建,台湾必须归附于大陆。到郑成功之孙克爽时,当清大军压境时,始放弃割据,实现祖国统一。至此,“迁海令”始告结束;两岸和平发展重新恢复。历史证明,两岸统则互利,分则互损。在这场“统”与“离”的斗争中,清康熙帝可以说是第三个充分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人物,是他,敏锐地认识到了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的地缘价值。正是这种原因,康熙下决心坚持两岸的统一,不仅使大陆东南沿海经济恢复过去的辉煌与繁荣,而且也使两岸进入共同发展的新的阶段。
(二)
第四个控制与利用台湾地缘区位的是日本,日本在19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压力下,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的“开国”政策。接着日本实行“富国强兵”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新政。随着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日本亦步西方大国之后尘,走上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是一个由西太平洋岛弧上的日本列岛组成的国家,其对外的侵略与扩张的方向:一是向西往朝鲜半岛登亚洲大陆、想通过满蒙控制中国。这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另一是沿着岛弧向南、北扩张。向北是想控制千岛群岛与库页岛,向南是通过台湾进入东南亚。相比之下,东南亚领土面积、资源、人口都比北面岛弧重要得多,因此,也就形成日本的向南扩张的“南进政策”。在“南进政策”中,台湾居于重要地位。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日本不但控制整个朝鲜半岛,而且从中国手中获得台湾及澎湖列岛。日本人占据台湾后,大力经营,使其成为日本南进政策的前沿基地。同时,将其作为向我国东南沿海扩张的跳板,在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之时,日本就把台湾对岸的福建省划入其势力范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一方面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以打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另一方面是突然袭击美国在菲律宾吕宋岛上的空军,以打击美国在东南亚的空军。其目的是使美国的海空军在东亚地区受到严重损失,从而使日本凭借其陆军优势,可以迅速占领东南亚,使美军处于不利地位。其偷袭珍珠港的兵舰就是从日本北面岛弧——千岛群岛出发,而突袭克拉克空军基地(在菲律宾马尼拉北)的日本空军就是从台湾起飞的。日本军队就是从菲律宾向南到印尼,再向东南经新几内亚,攻到所罗门群岛。台湾岛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被作为其侵略东南亚的前沿基地。这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向盟国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马关条约割让出去的台湾与澎湖列岛终于回归祖国。国民党所控制的中华民国政府派官员主持了日军的受降仪式并正式接收了台湾。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未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却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实行民主改革与建立联合政府而出现国共两党的战争。经过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退出大陆,只控制台湾待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二战后的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世界战略地位上的优势,派马歇尔来中国名为调解国共两党矛盾,实际上是企图维持国民党统治,也就是巩固美在华的利益,并妄图以中国来抗衡苏联的影响,稳定东南亚战后动荡不定的局势。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泽东的“一边倒”的地缘政治战略以及国民党退居台湾,形势动荡,岌岌可危。这使美国原来的地缘政治战略的如意算盘全部丧失。这样,不但使美国在远东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其在整个世界上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不甘心这种局势,利用朝鲜战争,出兵控制台湾及台湾海峡,分割大陆与台湾,并利用台湾的地缘政治区位特点,牵制与影响大陆。由于美国的直接介入,使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复杂化、围绕台湾问题形成一场错综的地缘政治斗争。这就形成了美国利用台湾地缘政治区位的一场新斗争。
首先,它推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解放。当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中国大陆上的领土以后,在1950年就开始准备渡海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只好推迟了渡海解放台湾的军事准备。
其次,围绕台湾问题,我方从此与美、台展开围绕台湾的地缘政治的斗争。从时间来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从内容来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
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一、中美在台湾海峡的对峙阶段(1950~1972)。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出兵台湾与台湾海峡。在朝鲜战争期间(1950.5-1953.7),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战斗,而台湾海峡则相对平静。朝鲜战争结束后,东南沿海的中美紧张形势上升。1954年7月,我国发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12月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为解放台湾作准备,我军于1955年初解放了一江山岛等岛屿。1958年8月开始炮击金门,破坏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在1962年美国派兵进入越南南方,从而引发了一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由于美军的侵越威胁我国的安全,中美原来在海峡的对峙遂以我国支援越南抗美斗争的形式而展开。
二、台湾海峡出现稳定阶段(1972~1989)。中苏矛盾从20世纪60年开始公开对立以来越演越烈,终于在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的武装冲突,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而美国在60年代在越战泥沼中越陷越深,无法摆脱。同时在战略武器竞争中,落后于苏联,这对其全球战略地位产生严重影响。在这种形势下,美方不得不协调自己的立场。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被赶出联合国,美国不得不于1978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台湾亦采取了撤走军队、终止外交关系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立场。但美仍不愿放弃台湾作为牵制与影响中国的这张牌,在国会另行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
此时,台湾海峡的平静,为两岸发展交往与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两岸由此不断开始经贸方面的互通,而且由于台湾在80年代末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使两岸人员有了更多接触。
三、中美关系的波动期(1989-)。由于美苏关系的缓和、东欧的剧变、前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建立,使几十年的冷战得以结束。加上1989年,在北京天安门发生的"6.4"事件使中美两国的关系发生波动,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阶段,尽管中美之间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台湾问题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首先,在1992年,布什总统宣布向台出售150架F-16战斗机。其次是1995年美国批准李登辉以“私人”身份到美国参加其母校校庆。第三是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批准向台湾出售包括4艘“基德”级驱逐舰和8艘柴油动力潜艇在内的一批武器交易和发生了美侦查机进入我国领空并撞毁我战斗机的事件,从而影响和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这反映了中美之间在冷战结束后,彼此间战略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而中国的经济在90年代发展迅速,政治影响越来越大;而台湾的形势、处境显得不利。美国采取向台出售武器的方式,实际上是支持台湾“台独”势力、妄图阻碍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实现;同时,维持美国影响下的两岸分离,扰乱大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散中国的力量从而维持其独霸全球的地位。这是美国打台湾牌的“一石两鸟”的如意算盘。从而也可以看出台湾对我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从以上情况看来,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事关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问题。关于台湾当前的地缘战略问题如何看待?如何对策?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想关于台湾的地缘政治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今天是地缘经济问题,是经济利害问题。据此,我们看两岸的经济形势,其实质也就是中美间的经济形势。
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取得很大成绩,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对世界的经济增长亦在起积极作用。台湾经济形势相对来说在减弱,特别是陈水扁上台一年后股市与经济形势很不顺利。两岸之间的形势对比,台湾的投资在向大陆转移,尽管台湾当局多方阻止,反而在加速转移。值得注意的是不再转移台湾已经过剩而需要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而是将台湾的高科技产业转向大陆。这样,就会掏空台湾本地经济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如果不进入大陆这个新兴的市场,不但会失去这个市场,而且还会失去在这个比台湾市场更大、更具竞争性的市场中锻炼提高与发展的机会,会走向自我萎缩的道路。
从国际经济角度看,台湾过去出口到美国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为主,进口原料与高科技产品,与美国贸易形成互补。现在台湾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自身向高层次产业提升。出口转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就与美国出口的这类产品发生竞争。而大陆的情况,则相反,现在出口到美国的大都是劳动密集性产品,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欢迎。而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在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遇到激烈竞争;在拉美、亚非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由于这些国家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缓慢,不是无钱卖,就是市场需求不旺。可是,在中国,情况不同,市场大、经济发展快,不但有钱卖,而且需求量大。这样,大陆与美国进出口产品却形成互补。因此,中国不但是美国这类产品的大市场,也是其投资的最佳地区。
再从地缘政治上来分析一下。美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西欧过去是其同盟、又是追随者。今天,冷战结束,有些离心力,但还不会走向反目。从势力讲,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西欧则是多头难以形成统一力量。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大伤元气,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尚需时日。而中国,经济则处于高增长期,发展势头仍然很强,继续下去,力量强大以后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不容等闲视之的力量。
可见,从经济看中美是互补互利;从政治看,美国是将中国当做潜在对手。到底是以经济为主,还是以政治为主呢?在经济上,美国不愿失去这个市场,但是,又不希望中国在经济上真正强大起来,转变成政治与军事对手,就使美国难以对付。所以,就要在保持经济接触的同时,又进行政治遏制,以遏制分散其力量,延缓其经济发展,使中国难以形成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也就无法成为其对手。但要实现其目的,最好的一张牌就是利用台湾的台独势力。这是一种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结果。这也是从老布什经克林顿到小布什所采取的战略决策,不过每个人的侧重点与手法各有不同而己。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是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
这个战略能否成功,在国际上取决于能否维持其自己“一超”或“一霸”的地位。也与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强弱与发展速度有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台湾问题的如何解决。就中国而言,解决台湾问题办法与策略早已明确,这就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重要的是目前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景如何?
有人说;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独趋势越来越远。其实,这是台独人物一厢情愿的思想表现,他们是笃定要搞台独的。两岸统一的力量与趋势要从另一方面看,譬如两岸的经贸交流,从80年代恢复以来发展趋势越来越快,现在已达300多亿美元。两岸经贸往来,台湾所得的大量美元顺差成为其弥补国际贸易赤字的重要来源。目前,除台湾与大陆贸易额迅速增长,台商来大陆投资办厂者也日益增多,台资到大陆的股市交易也在迅速增加,其趋势已不可逆转。
在政治方面,李澄辉时,对台湾政治形势尚能控制。陈水扁上台后对台湾政治局势已无法控制,其在野党纷纷组团到大陆访问,交流各种思想与看法,就是执政党也有人物前来。这是李登辉时代所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台湾民众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陈水扁在台上施压,可支持统一的人数不减反增,岂非怪事。
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作用。台湾距大陆最近,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舍近就远,不符合经济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失去优势与机遇,在竞争中落后。台湾的经济发展前途只能在大陆。这种地理区位所决定的经济趋势必然会影响到政治。
今天,台湾民众对“和平统一”还有些误解。当他们到大陆亲自看看、再了解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不是仍和过去一样繁荣、一样自由,而且与大陆的“统”还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也会同香港人过去那样,从怀疑逐步转向支持。到那时,美国的先进武器起不了什么作用,坚持台独可能像去年台湾选举后的李登辉那样,被愤怒的群众抛到垃圾堆里去。
从时间尺度看,台湾与大陆之间利益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两岸对立,对大陆、对台湾发展都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台湾的民众中大多数为大陆移民,同为中国人,有共同的历史与文化、已形成一体,更不会容忍其为分离势力和敌对力量所控制。由于台湾地理区位的重要性,历史已经证明,倘若台湾继续在想搞霸权的势力控制下,首先受害的是中国,而东亚、东南亚也难免不受其害。尽管今天形势与过去已有很大不同,但历史经验总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