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综述
郜艳丽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部,河南 郑州)
摘 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日益紧缺,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致力于内涵建设,整合独有的教育资源,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本文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对国内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初步发展,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期间,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升温。为了全面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研究情况,笔者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十四年内(2004—2018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检索结果显示,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相关的文章有1328篇,其中发表于2010年之后的文章占85.6%,其中硕博论文3篇,对于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新闻报道15篇,201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高职内涵建设的研究热潮,但此前也有许多成果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2004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一窥见全斑。
一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整体战略、发展路径和办学定位的研究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2007年之后对于内涵建设的研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展,逐步明确和提高人们对于高职内涵建设概念的认识,有的成果通过实践发展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人员不足,有待充实。纪检组是垦区纪检体制改革的新尝试,人员接触纪检工作时间短、经验少、人数不足,工作需要磨合适应。监督战线“点多面宽”,日常监督、执纪办案难免顾此失彼,需要及时充实作风强、懂专业人员。
(一) 关于整体战略和发展路径的综合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相继出台,这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是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是重在质量的内涵建设。任李认为内涵建设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路径应把握一特二创三强四名五合作[1]。天津职业大学社科部王良青副教授认为高校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因为办学理念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始终引领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内起到凝心聚气的作用,对外增加社会对高职的认同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内涵建设,保证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
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水库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汾河二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处于30~50,属于中营养水体。
(二) 关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分析研究
第三,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探索内涵发展时期教师发展。张德江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期刊发表《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一文,明确指出,教师发展也分为外延和内涵,相对于职称、头衔等外延因素,教师的价值追求、工作状态和学术水平等内涵因素对于教师发展更有激励作用。他提出教师要倡导“三爱三情”,追求事业养生;实现“五个互动”(即教师与教研、科研、学生、教师的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建设教学团队[11]。
二 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建构和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研究
(一) 关于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建设研究
学校建有先进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建有数字校园网,研究资料充实、丰富,查询方便快捷;拥有一流的教育信息化设施,校园网络系统速度快、容量大、覆盖全,拥有高效的网络教学和信息管理平台。物质条件保障有力,为教改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强大硬件支撑。
首先是关于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研究。2010年,常忠武、钮立新发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一文,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措施给出了明确的看法。他们指出,要把培养专业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另外,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逐渐淡化教师的部门所有关系,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整合校内的教师资源,组建跨部门、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9]。
你混蛋。我哐一脚踢过去,脚趾头被咯得生疼。接着骂一句,又一脚踢过去,再次狠狠地咯了一下。混蛋混蛋混蛋混蛋。我一气朝枣树踢了二三十脚,两脚疼得终于抬不上去了。之后我抬起手,给了老枣树两耳刮子。
杨秋香从床上霍地爬起,脸涨得像紫茄子,开口便说:“告诉你哈,杨力生,既然你爹妈看不起我,又嫌我娘家穷,想让我孝顺他们,除非地球倒转!”
(二) 聚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研究
对于高校的内涵建设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内容,这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加凸显。有学者认为,教育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改革的关联度不断增加,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相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高职院校要加强综合改革,并将改革内化于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注意定位要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明确;课程体系必须优化,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此外还提出其他观点[6]。
(三) 侧重于特色课程开发的内涵建设研究
早在2007年,徐国庆就曾在《职教论坛》发表过一篇题名为《高职缺什么内涵》的文章,他着重指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要以课程为载体,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实现,课程构建的突破点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系统,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模式[7]。
另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此论文结合对美国生计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族群”理念的学习与评价,初步阐发了“专业课程群”的基本内涵。该作者认为专业课程群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专业学习资源”。课程群建设的实体性机构应该涵盖“课程中心”和“专业院系”,他们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库;“集体审议”是课程战略中心。另外,作者认为专业课程群还需要重要的保障性制度,比如“弹性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招标制”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选聘机制以及“技能鉴定”的学业评价方式[8]。
(四) 着力于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的质量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办学特色的转型期,高职院校更需要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010 年以来,《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讨论高职院校如何科学地选择、设置、调整与优化自身的专业建设体系。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社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关系着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带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有相关学者认为首先应把内涵建设的基点放在专业层面是正确而科学的选择,专业结构彰显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同时他们提出要以优势专业建设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再发展,建立正确定位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采用协商式竞争性申报的建设办法[4]。
针对高职院校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如何紧扣产业发展,怎样动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学者和专家发表见解。他们认为要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机制,需要将以下五点做到位: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调研机制;基于专业群架构的管理运行机制;基于技术团队的矩阵式建设机制;基于整体设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重视基于预警退出的专业调整机制[5]。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文化自信彰显着一个国家的自信,校园文化往往表达一所高校的办学灵魂。内涵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一些学者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充分重视传承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追求特色,引进企业的特色文化[12]。也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建立自身的特色文化,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彰显高职教育特色[13]。
2006年6月,新加坡启动了第6个信息化产业十年计划“智慧国2015(iN2015)”并且制定了4项战略,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资讯通信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经济的提升。并在2014年提前完成“智慧国2015”计划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
曾有专家认为,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最具代表性和引导性,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社区学院百年发展的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起来,才能取得长远发展。我国多名学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阐释了服务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对接,推动了专业开发,优化了课程体系,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3]。
三 以解读校园特色文化与内涵建设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二,关于构建优秀教学基层组织的研究。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是指由院系下设的教研室,承担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职责。相对于传统的教研室建设模式,相关学者提出了矩阵型教学基层组织模式,对教研室的组织管理提出创新。卢兵的《高职院校矩阵型教学基层组织的构建探析》比较完整地诠释了这一模式,并对矩阵型教学基层组织的优势进行了具体探析[10]。
四 以高职教育国际化促进内涵建设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趋势。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与内涵建设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013—2016年,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呈现。钟秉林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拓展办学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声誉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合作办学项目,比如创办海外分校、共建研究院所、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启动网络课程[14]。
伴随着上述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开始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进行深入探析。夏辽源、曲铁华等学者在文章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诠释和剖析,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策略[15]。
五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但是其研究成果丰硕。以上综述只是这些成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关于高职内涵建设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教学改革与信息化、校企合作、高职社会服务功能等。通过综述,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更有信心地展望未来。
(一) 研究问题与内涵建设的实践探索结合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理论问题离不开实践的探索。很多学者以所在学校为案例探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使得研究成果掷地有声,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二) 对内涵建设的研究挖掘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要探讨内涵建设,首先需要弄清内涵建设的涵义。其实对于概念和涵义的研究一直伴随着整个研究进程,这充分说明学者对于科学研究的务实和严谨态度。许多研究成果对高职内涵建设挖掘得很深入和透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总之,内涵建设已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在动力。未来的高职内涵建设研究将与办学实践、与全球时代发展贴合的更加紧密,随着研究队伍的逐步壮大,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研究路径,提升理论问题的研究水准。
参考文献
[1] 任李.“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路径探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7-10.
[2] 王良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4):5-8.
[3] 董刚,杨理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互动——以天津职业大学服务滨海新区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5-76.
[4] 周建松,孔德兰,章安平.以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 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5):78-80.
[5] 卢兵,王微.紧扣产业发展 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9):32-34.
[6]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7] 徐国庆 .高校缺什么内涵,职教论坛 [J].职教论坛,2007(14):3.
[8]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天津大学,2010.
[9] 常忠武,钮立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70-71.
[10] 卢兵.高职院校矩阵型教学基层组织的构建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6-29.
[11] 张德江.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7):7-9.
[12] 朱有明,张薛梅.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29):45-48.
[13] 张俊.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8):53-55.
[14] 钟秉林.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22-24.
[15] 夏辽源,曲铁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54-160.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GAO Yan-li
(Songshan Shaolin Wushu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and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in short supply. If we wa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devote ourselves to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e uniqu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give play to our own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aculty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Review
本文引用格式: 郜艳丽.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综述[J]. 教育现代化,2019,6(44):252-25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4.089
作者简介: 郜艳丽,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内涵建设论文; 综述论文;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