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看刺绣_中国刺绣论文

多视角看刺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刺绣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3)03-110-03

一、刺绣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

中国刺绣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五彩备,谓之绣。”虞舜时曾有巧匠“工于刺绣山川神坻”。从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井姬墓中发现的刺绣残迹,到在新疆民丰、河北五鹿充、长沙马王堆、蒙古等地发现的刺绣残迹,特别是马王堆出土的十分丰富的刺绣,说明中国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刺绣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而这种活动和成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表现。因此,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文化性。刺绣之所以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由于它与人类的文化行为息息相关。[1](P149)

1.刺绣所表达的文化的价值观、生存观

传统中国文化喜欢“引类譬喻”、“托事于物”,这种表达方式称之为“兴”,即以他物起兴,用以“体物写志”,表达自己想说的深一层内容。《周易系辞》有“立象以尽意”,即形象要情意统合,进入明事达理、喻象到情的境界,而刺绣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绝佳手段。刺绣中的许多吉祥图案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吉祥”意谓美好,而刺绣作为文化的形态,自然更多地表现这些文化内容和人文心理。我们常看到“喜上眉梢”图形,即用喜鹊与梅花结合成图案;“喜相逢”用两两相对的喜鹊结成图案;还有“寿居耄耋(猫蝶)图案”“欢(獾)天喜地”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祈求吉祥的一种文化心理。刺绣运用图案的寓意表达了美好祝福、期盼的情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相关联。[2](P53)

2.刺绣所表达的等级尊卑观念

在东西方文化中等级尊卑观念是共通的。而刺绣作为文化形式将其彰显得淋漓尽致。纵观东西方各朝各代,我们可以看到刺绣所表达的这种文化制度观念。

罗马哥特时期,欧洲贵族衣服的边缘都有刺绣图案,衣裙上还绣有家族的标志或不同的纹章来装饰彰显自己高贵不同的身份。在中国元明清时期,官员们的服饰是以不同刺绣图案来决定的。如一品文官绣仙鹤,一品武官绣麒麟。至于对普通百姓的绣品限制不仅体现于许多色彩的禁用,还体现于不准随便施绣的规定。

图1 法国宫廷贵族服装

Fig.1 Royal clothes in France

17至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清朝,贵族们使用刺绣来显示自己高贵地位已到达十分惊人的地步。等级对比最强烈服饰要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两个阶级服饰的对比,当时法国农民和渔民穿一种宽大醒目的裤子“无套裤”,而宫廷里的贵族们身着浑身绣满繁琐图案的“洛可可”式服装,上面镶金绣银,奢侈靡丽。但是在这场革命中任何一个身着华丽刺绣服饰的人都有可能被认作贵族,从而上断头台,这里,刺绣服装显示着特定的身份。

3.关于东西刺绣文化的相互影响

刺绣文化的相互影响来自欧洲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在于传播基督文化。但历时195年的十字军东征,却使西欧人领略和学习到近东地区的古老文明,那些在精美豪华的纺织布料上施以神奇刺绣的服饰,使骑士们大开眼界,他们学到了东方人的优雅举止,开始修饰自己的仪表,衣饰普遍模仿东方。东方使用豪华的金丝银线刺绣的华丽服饰令十字军骑士惊讶与崇拜,这些美丽的绣饰往往被他们视为珍品,并对后来的西欧服装产生巨大的影响。

图2 洛可可式绣扇

Fig.2 Rococo embroidery fan

丝绸之路对于加速东西贸易、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刺绣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具有明显东方特质的缠枝花纹、精巧繁复的刺绣图案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热爱,并加以学习和应用,西方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特征中有着特别的中国趣味,因此在欧洲,洛可可风格又常被称作是中国装饰,也就是很注重装饰性。

而西方刺绣的一些技法也陆续流入中国,如称为“万缕丝”的绣法源于欧洲手工艺发达的威尼斯,而今这种技法在浙江广泛使用。又如清朝的沈寿,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人们称其为“美术绣”。由此可知,刺绣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3](P5)。

图3 洛可可式珠宝首饰绣盒

Fig.3 Rococo embroidery jewel box

二、刺绣的艺术性

刺绣作为艺术已为人们欣赏和接受,从它作为艺术手段的这个层面上来看,刺绣是一种制作技巧,是一种成形手法,是一种动态的装饰过程,是一种工艺方式。

1.刺绣作为艺术可以作画——画绣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衣,心精夜雾色,指历千万绪。”韦应物这首诗说明刺绣服务于人类生活,又使人类生活艺术化了。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秩序化、规律化、格式化的理想为要求,像北魏时期的欣赏性绣品:正中绣佛,右绣菩萨,下绣愿文和着明服的供养人,边饰忍冬连珠龟背图案,它满地施绣,二晕着色。虽现在只剩残片,可还是一件绝好的满地装饰绣品。唐代辫绣佛像运用和发展大量针法,增强了绣品纹理和质感,丰富了刺绣的艺术。至宋时刺绣艺术更趋完美。《东京梦华录》称汴绣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2](P422)著名《周易绣画》运用多种针法,注重绣线和肌理特色,为画所不能及。《绣谱》曰:“至于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志,又于才人笔墨,名于丹青同臻其妙”,它为后世开辟先河,以后的明代顾绣及近代四大名绣的“画绣”,皆继承了此技艺,并发挥光大,把绘画图形纳入工艺的构造中,但并不是书画作品单纯模仿再现。从另一种角度看,“绣及闺阁翰墨也”,然而“画家朱绿粉黛浓淡可以意为,且合二为一、合三为一层出不穷,而绣则以染成之丝略分深浅而已。”因此,刺绣与书画虽有同根同源之处,却别具一格。[3](P2)

2.刺绣的艺术性在服饰上的体现

刺绣的艺术性体现在服饰上,例子数不胜数,且不论其他,仅历代封建王朝的君王和王后的衣饰就是很好的艺术品的代表。清王朝各代对于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绣品在颜色和图案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清代皇帝的龙袍除绣五爪金龙和篆文寿字以外,还用孔雀尾毛捻线满绣文饰,平铺,另用丝线横界,正面再用半粒大的珍珠串缀,绣成龙凤和团花纹样。

法国大革命前贵族身着贵重绸缎衣料,上面绣着繁复的“洛可可”风格的图案,可谓镶金嵌银。即使是男性,上衣口袋里也通常放着绣花手帕,冬天则使用绣着复杂图案的手笼,在手杖顶还装饰着有精美花纹的花结;在长袜上,也用金银线刺绣。真可谓无处不绣。刺绣作为一种艺术被展示在服饰上,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

图4 清朝皇帝的龙袍

Fig.4 King's robe in Qin dynasty

图5 清朝绣靴

Fig.5 Embroidery shoes in Qin dynasty

3.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往今来,无论东西方,刺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人们。即使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战乱和动荡使人们陷入黑暗,当苛刻的教义要求人们只能讲究实用价值,不考虑任何装修点缀,人们还奢望着一点美的感受,日尔曼的女性会在达尔玛提卡的领口、袖口和胸前刺绣一点图案。罗马女士贴身的长内衫一般是白色麻织物,在袖口刺绣一点精美的图案。

对于中国古代的贫民,即使有衣不施绣的苛刻政令,但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热爱刺绣、渴望美丽的热情还是在民间刺绣中体现出来。

三、刺绣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再来看看刺绣的发展趋势,当我们把刺绣的历史和现在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趣的、但也是必然的改变。刺绣作为装饰的工艺,因工艺方法直接影响或形成不同的装饰形式和风格,并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1.从刺绣的材质来说,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刺绣当中,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往往采用轻薄的面料,诸如丝绸锦锻、细棉布等柔软面料,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面料、合成材料,不断涌现。诸如粗糙的牛仔布,光泽硬挺的皮革面料,暗淡、亚光的磨绒面料等,使得刺绣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因而出现了不同肌理效果。

2.再从刺绣品的注目点来说,形式更为多样化

从原来的程式化逐渐发展到自由随意。设计师往往标新立异,把刺绣的装饰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以往中国婚礼服是满地绣,现在更趋于局部的画龙点睛的绣法。因为现代人更崇尚简洁的东西,如果太复杂了,人们会认为淹没自己的个性,而且流于俗气。人们需要的往往只是烘托装饰作用,而视觉中心应该以人为主。所以整件衣服和较大面积的刺绣不再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更喜欢边缘、局部装饰效果。

3.色彩方面已一改过去艳丽夺目的传统,而变得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不再强调强对比,而类比色运用得更多,凸显了现代人的审美观,那就是与自身环境协调。毕竟,红花绿叶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类只不过是生活在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

4.刺绣图案的演变——中国传统的以吉祥图案为主题的形式已逐渐淡出历史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具象的审美物体。从西方传来的思潮影响着许多年轻人。所以含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不再占主体地位,刺绣工艺和形式也就不拘一格。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变异的图形,只要合适,只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它就为人们所喜爱,因为现在的人们更强调自我内心的感受。现代图形更加自由、散漫而非传统图案的严格谨密,带有某种寄托。

四、结语

刺绣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有多种属性,它凝聚了人类的真情实感,使其呈现出绚丽的工艺之美,美化着人们平凡的生活。同时,在物质文明范畴,刺绣概括了人对材料、工具、科学技术的把握;在精神文明范畴,不仅体现了审美倾向,还反映出社会观念、思潮及深层的民族固有意识、文化心理结构等等。

我们从多视角来看刺绣艺术,通过认真的思考,就越发感到这一古老艺术有着巨大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收稿日期]2002-09-20

标签:;  ;  ;  ;  ;  ;  

从多角度看刺绣_中国刺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