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课,让“语言”和“文本”放在同一个位置_板书设计论文

中文课,让“语言”和“文本”放在同一个位置_板书设计论文

语文课,让“语”和“文”同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下)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疏通全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明白剪枝的道理。笔者自认为设计巧妙,重点突出,以点带面,课堂高效,但在观摩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视频后,才深深体会到:语文课,必须让“语”和“文”同在。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再进一步理解,“语”就是口头的语言运用,“文”就是书面的语言运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在语义中写文字,在语用中品文本,在语境里学朗读。而笔者自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实际上已经丢掉了“语”,只剩下“文”,所以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文本教文本,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语文人”。

      一、语义中写文字

      师:大家读得多认真啊,我们来检测一下读的效果如何。

      挥舞 成熟 娃娃 脸蛋

      夺 靠 番 不禁

      师:“娃娃”是个表示称呼的叠词,后一个要读轻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指名读)

      师:(生读“不禁”后)这个前鼻音你读得真准,“禁”还是一个多音字呢,在这里,它读jīn。jīn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情不自禁、禁不住。

      师:有谁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

      生:jìn。

      师:谁会组词?

      生:禁地、禁止。

      师:谁再来读读这组词?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齐读)

      师:同学们,本课的生字中有几个笔画较多,先看看“靠”“舞”这两个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我这样记“舞”,跳舞嘛,人很多,所以有四竖。

      (生说出各种有趣的方法)

      生:靠,上面是个“告”,下面是个“非”,合起来就是“靠”。

      师:靠,形声字,最常见的意思是人坐着或站着时,让身体一部分重量由别人或物体支持着。仔细观察一下,怎样写才好看?

      (生说,师范写,生仿写)

      笔者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写好两个较难的字,而对字的意思,并没有太多涉及。

      以下是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拿出本子,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能不能写对。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写在黑板上。注意,要听清老师要你写什么字。

      师:鸡蛋、鸭蛋、脸蛋。写哪个字?

      师:哪个蛋不能吃?还有什么蛋也是不能吃的?

      生:脸蛋不能吃,坏蛋、混蛋、彩蛋也不能吃。

      师:挥舞、跳舞、手舞足蹈。老师要你默写哪个字?

      师:依靠、可靠、来年就要靠它们结桃子喽。默写哪个字?

      师:桃园里的桃子成熟了。这个小伙子做事丢三落四,很不成熟。中国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次是要默写一个词,哪个词?

      生:成熟。

      师:(指“蛋”)这个字要写美观,有个重要的笔画必须知道,就是这个捺,要舒展。这个字再念一遍。这个“舞”也有一个笔画很关键,中间的横要长,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靠”也有一个笔画要舒展,哪个笔画?

      师:“成熟”的“成”斜钩很重要。这个词再读一遍。

      师:“桃园里的桃子成熟了”,这里的“成熟”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期到了。

      生:桃子可以吃了。

      师:什么味道?

      生:甜的。

      师:没有成熟的桃子是什么味道?

      生:酸,涩。

      师:“这个小伙子做事丢三落四,很不成熟”,这里的“成熟”是指什么?

      生:指人长大、懂事了。

      师:“高铁技术很成熟了”,这里的“成熟”是指长大了,会做事了?

      生:熟练、老练。

      师:这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应该是发达的意思。

      师:是指高铁技术发展了,可以广泛运用,比较安全了。所以,同学们,关键的词语要这样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再一起念念这些字,把它们记在心里。

      (生读一个,师擦去一个)

      薛老师的课也是从词语开始的,只是薛老师不仅仅听写汉字,而且还结合具体的语义给出要听写的单个字或词语。这就让单个汉字或词语瞬间铺开,成为一串词,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个字,实际上却会写了几个词。听写结束后,还有后续的立体设计,多种功能:1.指导书写,抓住关键笔画。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会有所不同的。

      相比而言,虽然前一个设计教的词语多,但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少。虽然教者讲到了生字的写法,但教两个,学生也就只会两个,不会举一反三。不像薛老师那样抓关键笔画,学生在以后写字时,就会有意识地去找关键笔画。虽然前一个设计教了两个生字的意思,但是就文字教文字,缺少语义的支撑,这样的知识不长久。所以,像薛法根老师那样在语义中学文字,让“语”和“文”同在,这样的字词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法,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还有更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语用中品文本

      笔者的教学设计:品读分析,交流感悟,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1.快速读课文,找出“我”先后几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

      2.“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画出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

      3.体会“满怀好奇”,认识王大伯。

      ①第一次作者是——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的。谁来读?为什么这么读?

      ②“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

      ③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远近闻名”可以换成什么词来理解呢?

      4.过渡:“我”满怀好奇地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会“一脸疑惑”呢?

      ①“疑”指疑问,“惑”指困惑,“疑惑”是什么意思?

      ②“我”为什么会疑惑?读读“我”问王大伯的话。

      ③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

      (指名读王大伯说的话)

      ④什么叫“疯长”?(看起来,长得粗壮,好好的枝条,其实是没用的,不结果。王大伯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剪掉了)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们知道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吗?

      (板书:减少枝条)

      ⑤分角色朗读对话。

      5.“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将信将疑)

      ①“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

      ②是啊!耳听为虚,没亲眼看见,“我”当然会“将信将疑”了。

      6.“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②欣赏图片。

      ③看着这满树的桃花,此时作者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齐读最后一句)

      7.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又看到了什么?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欣赏图片。

      ②“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③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再读王大伯说的话。

      (出示王大伯说的话)

      这篇课文的重点线索之一就是人物心情的变化,所以笔者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找到表示人物心情的词,然后由这些词铺开整个文本的阅读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自我感觉各环节设计自然紧密,环环相扣。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形式也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不断锻炼的机会。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后理解并证实了王大伯的话,从而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下面是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片段:整体把握,概括课文。

      1.课文几次讲到“我”到王大伯的桃园里去?分别是什么时候?

      2.“我”三次到王大伯的桃园里去,所以读书要读完整。把三次表示时间的词画下来。

      (师板书相关词语)

      3.画的词跟老师写的一样的请举手。

      (生齐读)

      4.“我”每一次去看到的景象一样吗?去年冬天的一天,“我”看见________,春天到了,“我”看见________,暑假里,“我”看见了________。

      ①第一次。指名答:忙着剪枝。

      (师提醒生把这个词画下来)

      ②第二次。春天到了,“我”看到王大伯的桃园里开了许多花,课文里有个词写出了桃花开得很多,是哪个词?这个词是关键词,要画下来。

      ③第三次。成熟了,还不够完整。“挂满了”是关键词,请把它圈出来。

      5.现在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6.学完课文要会概括,概括就是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说清楚。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两点:时间顺序,早上、中午、晚上,这是一天的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老的时候,这是一生的时间顺序。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这是上课的顺序。叙述一件事,按照顺序来说就会说得有条理。

      读书就要注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弄清楚了,概括课文就很有条理。再就是要抓关键意思。用关键词概括的时候就比较准确。再读“概括”这个词。

      7.三个时间段去王大伯的桃园,看到的景象不一样,所以心情也不一样。比如我在走进桃园之前,文中有个关键词语“满怀好奇”,“好”就是特别喜欢,特别喜欢读书就叫——好读书,特别喜欢玩就叫——好玩,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就叫——好打球。再读这个词。

      8.默读课文,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理活动?像这个“满怀好奇”一样。

      (师相机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9.心理活动就是有心里话,“满怀好奇”时心里有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

      (在“满怀好奇”后板书:________)注意要联系上文。“我”对什么很好奇?还会怎么想?

      “一脸疑惑”时在想什么?(板书:________)

      “将信将疑”时在“疑”什么?(板书:________)

      “又惊又喜”,惊什么?喜什么?(板书:________)

      10.遇到这些词时,要想想这时候人物在想些什么,这样才能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联系板书总结心理变化)

      作者的心理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读书要关注人物心理变化,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变化。比如,昨天听说有个特级教师要来给你们上课,你们——“满怀好奇”。今天一看,这个老师长得不太好看,是个小老头,你们——“一脸疑惑”。课上到现在,你们——“将信将疑”(全场笑声)。希望上完课后,能让你们——“又惊又喜”!我们写文章也要把心理变化写出来。

      薛老师的课上得相当扎实,即使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板有眼,精益求精,绝不从简!从圈画表示时间的词开始,就为后面的概括埋下伏笔。说说“我看见________”,从这句话开始,学生读文本、找关键词,接着分别说三句话,用上关键词,然后连在一起说,仍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在一步步的语言运用中,一次次地阅读文本,回忆文本。读文本,是为了用语言。而对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薛老师的处理方式更是凸显“语用”,深入剖析,不同的心情,分别在想什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在此过程中,薛老师一再强调要“联系上下文”,在文本阅读中进行语用训练,体现了“语”和“文”同在。

      相比而言,笔者也引导学生抓表示心情变化的词,但比较孤立,读书也好,理解也好,都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而不是像薛老师这样——注重培养孩子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薛老师在交流中所说:“这篇课文很简单,通俗易懂。那么,像这样的课文我们教什么?完全可以当作一个读写例文来教,通过课文学习读与写的方法,以此增长学生的读写能力。”读写同在,“语”“文”同在。

      三、语境里学朗读

      笔者的教学将朗读放在一个一个的句子或段落里进行,是碎片式的;而薛法根老师以整篇课文为背景,从整体入手,在语境中指导朗读,且独立成块。

      薛老师的教学片段:

      1.学到这儿,课文基本读懂了,可是这样还不够,要把这些人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自己练练。

      2.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夸张,不够自然。老师点评并板书: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流利,如果这样读(老师故意夸张抒情),你觉得怎样?这样读叙述语就会显得阴森恐怖,这样的桃园你还敢去吗?

      3.评价。

      对话要读出人物的角色和变化。王大伯年纪大了。

      你再读,要流利,一流利就不恐怖了。

      “将信将疑”那句读得最好,这句不是叙述语,是心里话,放在心里,不能让别人听见。心里话要读得轻声细语。

      朗读到底该如何指导?这句读轻点,那句读重点,这篇学完了下一篇学生还得从头开始跟着老师学朗读。薛老师的朗读指导,紧紧抓住板书的三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了,读起来显得更自然、更有变化了。最关键的是,等到这篇文章学完,等到孩子们连课文内容都遗忘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清楚地记得朗读时叙述语该怎么读、对话该怎么读、心里话该怎么读,这就是方法,这样的指导才能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PK”完毕,笔者虽然完败,但是败得心服口服。薛法根老师的“语义中写文字,语用中品文本,语境里学朗读”的教学理念,带给我更多思考。是啊,“语”和“文”本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语”和“文”同在,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标签:;  ;  

中文课,让“语言”和“文本”放在同一个位置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