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坚持审计实践,注重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注重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和实践
理论是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系统性结论。理论由概念、原理(定律)、从原理(定律)推理而得到的系统性结论构成。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可能会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基础理论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从基本原理(定律)推理而得到的系统性结论构成。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企图解决,而又一直没能最终解决,但是还是有所进步的一个话题。
(一)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理论的唯一源头
现在科研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很重要,其中的理论也来自于实践。但是,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具有时间特征的,这一点很重要,过去,我们对此有所疏忽。实践活动是发展的、变化的,这是一个常态。过去的实践并不代表今天的实践。因此,书本知识只能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参考,不能取代现实的实践活动。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一:研究的起点与现实的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现在的研究结果是书本多,间接知识多,已知概念多,逻辑过程多。这是目前我们的科研存在的一个通病。这里讲的“多”,意思是由于实践少,直接知识少,概念创新少,思维的客观性不够,所以总是在主观上推演,这种过程比较多。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都是一些主观的推导。比如,我们提倡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但实际上还是延续着以前的审计思路,整个审计过程直到最后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是没有区别的。从编制方案、发审计通知书,到最后的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思路仍然延续着以前的概念。这说明,专项审计调查和审计的概念就没搞清楚,也就没有一系列的推理。这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所以,首先应该研究专项审计调查和审计在概念上究竟是不是一样,是一个事物还是两个事物。
实践是发展变化的,理论是需要创新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在理论的前沿。换句话说,要想保持在理论前沿,就必须关注当今的实践,别无他路。必须深入现在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的实践出发。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二:研究还没有真正跟上实践的发展步伐。现在的实践是非常丰富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是滞后的,没有跟上这个步伐,或者说是没有完全跟上。这有很多实例可以证明。
比如,财政收支审计,过去重点是收支,然后转到支出,收入不作为重点。支出成为重点,这是符合世界政府审计潮流的。我们工作的重点就要看“支”得怎么样,看“支”的结果怎么样。现在,我们对审计实践中的这种变化有反映,但反映还不充分。人们朦胧地意识到,这种变化要求审计主体结构和知识结构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因为审计重点变化了。但反应显然不够,以致于政策制定和措施安排,缺少理论的支撑。这是理论研究不足的一种结果。
再比如,过去审计教学的内容都是基于传统管理方式提出的。由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引入,我们的审计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管理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审计人员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审计科研未能对其提供理性的指导,审计人员只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轻车熟路,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束手无策。现在实践中提出了这种要求,但上升到理论的速度迟缓。这个工作现在有人在做,但做得相当不够。现在科学、完整、系列化的信息化审计方法或者计算机审计方法几乎还是空白。审计署每年征集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已经有数百条,但是零碎的经验很多,系统的经验很少,还都处于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经验阶段,不是理性阶段。于是,就有人不断重复探索类似的经验。如果在理论上还是没有及时总结,我们就只能总是在摸索过程当中。这就是审计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理论研究跟实践的步伐相当程度地脱节。
(二)理论必须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理论必须高于实践,因为它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不是一般性的简单描述。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三:实践远比理论丰富,理论概括不足。现在,审计实践丰富的同时也多少有些混乱,因为没有理性的总结和指导。目前比较突出的,比如,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理论提升和指导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在理论上始终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每次讨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理论层面的争议,而不是报告等实务层面的东西,这些都还在探讨之中。这当中就涉及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国外有很多工作是审计机关做的,但它不是审计,比如政策评估、成本效益分析。他们也做专项调查,不是专项审计调查,就是专项调查,由于他们不把这些作为审计来研究,所以,很多争议就没有了。我只是从方法上提一下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应该怎么研究。还有,高校老师重点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从事了很多非财务报表审计的检查工作,人家另出了一套准则,不应用审计准则,它自己就没有矛盾了。而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要用审计准则、审计标准,按照审计的要求去做,这里面自然冲突就多。这些事情必须在基本概念上予以创新和研究。如果不能在基本理论上给予明确,虽然我们的工作现在还能推着走,但是想把它进一步做好就不容易了。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有时是两张皮,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有时互不搭界,相互没有联系。理论研究者经常是书本理论推演,实务工作者则总是在经验层次上苦苦摸索,最后结果都是没有结论。这是我们的一个痼疾,一直没有解决。除了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国家出面组织之外,研究的时候总是学者们一摊,实务工作者一摊,教授们在学校教书,审计干部就在审计现场工作,基本上没有交叉。我们也提出过老师们能不能到现场参加审计项目,不是老师们不愿意,而是我们的组织方式、人事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不允许这样做。那审计机关干部能不能到高校中去交流呢?这也不允许,人事管理上有障碍。现在高校也在想一些办法,做一些实验室,但是实验的数据从哪里来?而我们的数据是保密的,不能给。对这些克服不了的障碍,就要从体制上创新。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把理论和实践加以缝合。最近这两年的课题招标,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高校的老师投标必须找一个审计机关的研究人员,审计机关投标必须要找一个高校的研究人员,必须得结合起来,看起来这样执行的效果比以前要好一些。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五:理论研究方法简单。对这个问题,我们高校和审计机关的干部要共同检讨。这里面有方法的对错问题,还有一个运用是否得当的问题。下面一部分专门讲这个问题。
二、从实践到理论的方法
从实践到理论的方法很多,概括来说有两种: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不以一门学科、一类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它是利用一切学科的材料和成果研究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它不是取代具体学科的方法,而是为具体学科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科学方法并不研究关于一切领域的一般方法,只研究适用于本学科的一般方法。
(一)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事物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事物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和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内部矛盾性,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黑格尔哲学方法认为认识一事物应该从该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中去认识。
辩证法的实质就是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要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辩证法具有方法论意义,是方法之方法,对研究、理解、认识所有事物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研究审计理论也要从审计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关系中去认识。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要就审计论审计,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次发展战略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审计环境上。搞金融审计的,必须得研究国家经济,研究金融体制的改革,不能只研究金融审计。研究审计体制,就必须要研究审计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与政府体制的关系,研究审计在国家整个权力结构中的功效、作用是什么,这样来设计,不能就审计研究审计。过去,我们一直在争取审计的处理处罚权,但是现在基本不争了。因为把审计放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去分析的话,如果争来了,那肯定部门权力也是重叠的。研究审计发展,必须把它放在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法治发展和法制化程度的发展这个环境下去研究。只有把审计未来的发展与现在这种形势联系起来,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才知道我们将来到底该怎么办,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出路,或者我们应该怎样努力。这是哲学方法的指导。
(二)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研究适用于本学科的一般方法,它有很多种类。
观察方法是直接感知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观察既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也可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经常用调查表代替观察,这种调查方法对感知事物不利。感知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亲自接触这个事物,否则会有很多假象,或者是填表人主观的一些想象。现在很多人是通过发放表格去调查而不是通过亲自到审计实践中去。这是一种方法,也非常有效,但是它确实代替不了亲自的感知。我是从高校出来的,没参加审计项目的时候,我认为教科书上的很多理论是对的,参加审计项目后,我认为里面有很多方法需要重新修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者很少有经常参加审计实践的。
实验方法是人为安排事物的发生过程。实验方法的特点是,过程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过程可以重复多次。在传统审计条件下,实验方法并不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工具大量运用于审计领域后,它就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研究方法。例如,审计预警系统的研发和设置,确实需要大量重复地复制这个环境,去大量地实验。重复实验对于我们很多的技术方法的开发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最近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希望各业务司局给我们提供这种实验条件,未来的科研有相当一部分是和业务司局联系的。比如,和社保司,研究社会保障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以后单纯的高校老师投标,我们就不批了,因为它没有这个实验环境,出不来成果,出来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操作。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计算机方法体系,高校老师可以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一起开发,发挥高校的优势,因为他们有些技术问题可能解决得比审计机关好,他们常年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如果审计真要上升到科学的话,实验试点是必不可少的。
再比如,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过程中,在远程审计、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审计预警系统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构建等诸多研究工作中都会大量运用实验方法。我们这些研究工作不能在案头解决,在案头的时间应该比较少,绝大部分应该是在现场,要在现场应用,在现场修订,这样出来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方法。它不像我们传统的方法,报表对账簿,账簿对凭证,一写就清楚了。现在的方法有些是写不清的,有好多是固化在某个软件中的,是看不见的,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是否可行,然后才敢推行。我们提倡在学校和科研机构设置实验室,创造实验环境。南京审计学院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但是他们的工作非常困难,有很多条件都不具备,没有外界的帮助是不行的。过去,手工条件下会计学教学有实验室,学校准备许多账簿凭证,学生可以去模拟填写。但信息化条件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另外,我们现在审计的科技含量是相当低的,相当传统的,这主要体现在工程审计、环保审计等领域,我们的审计机关几乎没有仪器设备。我们的培训就是上课,也没有实验环境,还是纸上谈兵、书面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缺陷。最近两年,我们在一些工程审计中也使用了一些仪器设备,感觉非常振奋和高兴,实际上这些设备也都不是新的,那些技术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只不过我们现在刚想起来用。比如退牧还草,量非常大,动辄几万公顷,就不可能用手工测量,必须得用GPS定位。这时审计人员就会想起来用这些仪器设备,但是这些在培训中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审计的技术含量是相当低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没有跟上,我们的研究现在主要还是开研讨会。没有现场实验,没有现场指导,实验方法的应用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弱项。
比较法是我们常用的,它能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异同。比较是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国内审计与国际审计、国别审计的比较;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比较;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纪律检查、银行稽核、税务稽查的比较;等等。最重要的是国情、环境和实践的比较。国情要比较,不同的审计环境要比较。美国为什么不搞金融审计,而我们却一直坚持,而且越搞越大?因为环境是不一样的,可能他们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内部银行稽核系统,而我们却没有,或者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所以,必须比较的是国情、环境和实践,而不是单纯书本理论的比较,那样的比较容易有误,最后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单纯的理论概念比较、推演,是我们的一个软肋。
分类方法是将某种事物根据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群或组。这是百科必备的研究方法。这个问题在我们的领域是相当复杂,做得很不到位。我们搞实务的经常研究这个方法。比如,搞金融审计的就叫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经贸审计就叫财务收支审计,这是依据什么定的这个名称呢?这些审计的内容是不是就是财务收支,是不是就是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不是。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这些东西是怎么定下来的,理论上谁去说,应该说现在还是一个空白。再比如,审计和审计专项调查是怎么划分的。审计是一个大类,下面有很多子类,这些子类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的。这说明我们分类研究的方法应用是不到位的。
假说方法是对未经证明的事物作出初步说明。假说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初步想法,然后推论,有了初步结论然后再进行验证。比如,九十年代搞粮食清查时,就提出了一种假说:安全性应该成为一级审计目标。后来金融审计、资金管理公司审计、环境审计、能源审计、土地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很多类型的审计,都涉及安全问题。于是,现在就有人提出,能否把安全性作为一级审计目标。最近,有些项目就直接将安全性列为审计目标。将来的信息系统审计,安全性也是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审计信息系统,不考虑安全性,这个审计项目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所以,可以大胆假设安全性就是一级审计目标,从整个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看审计实践上有没有可能。当然,提出假说时不能凭借胡思乱想,一定是有依据的设想。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的部分属性相同,推论其他属性也相同,这是类比。这个结论具有或然性,因为它只是研究部分属性,就和审计抽样一样,必然有误差,这是归纳推理的特例。在研究工作中,我们也可根据关键属性的不同,推论两种事物不是一类事物。
例如,假设立法型政府审计的关键属性是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我国政府审计也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因此,我国的政府审计也是立法型政府审计。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问题在于,立法型的政府审计是独立地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我国的政府审计是受行政机关委托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这个属性是关键的,所以,用类比法来研究,就自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政府审计和其他各国政府审计的类型是不一样的。
分析和综合方法。分析是将一种事物分为简单或基本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以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综合是将一种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为整体,从总体上研究该事物。
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要将事物分解到基本单位,同时还要有整体的观念。遗漏就不成体系,就不会有完整的结论。研究一个行业审计,应将基本审计事项分解到位,然后分别研究开发审计方法和技术,最终才能形成该行业审计的审计方法体系。现在,我们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这一方面。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谋划搞行业的计算机方法体系,每一个行业的计算机方法要开发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行业审计的审计事项分解到头,不分解到头是不完整的。但是在分解的时候,就要想到最后要成立一个体系,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把握。这个方法运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几乎所有行业的计算机方法体系全都是空白,没有成果,每个行业中都有零打碎敲的方法,没有一个行业形成了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同遗憾。未来我们可能就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我们每个行业的审计方法在信息化条件下没有形成体系,那审计学科就永远也上升不到科学。
综合方法的关键在于要找出一个整体中基本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比如,审计工作底稿。我们的审计工作底稿确实是零敲碎打,出了问题记一下,不出问题就不记,能成体系吗?看了工作底稿后不知道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不知道干了哪些工作。于是,提出写审计日记,写审计日记能看出审计人员干了哪些工作。但是要注意,审计日记是序时的,不是序事的。这两个东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一个事物被分解了,想认识它是极端困难的。工作底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工作底稿是序事的,里面可以兼顾序时。比如,针对某个审计事项,从几号到几号,做了什么工作,发现了什么问题,这里面既可序事,又可序时,而且它的序事是完整的,事情审查完了,初步结论也就出来了。而审计日记是做不到的,审计日记是序时,必须一天一记,而一个审计项目可能要做10天,半个月,甚至做2个月。我们的底稿反映不到它所记录业务的各种钩稽关系。外资司最近把AO的外资版搞出来了,那是第一个能在软件里反映钩稽关系的,反映自动平衡的,以真实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软件。这是一个突破,我们要以反映审计过程的审计文书为线索把它系统化,从立项开始,所有的文件、底稿都备齐,这样才能最后把它综合起来,别人看后才会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发现问题做底稿,不发现问题不做底稿,结果自己能看懂,别人看不懂,这个可能是我们的一大遗憾。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审计档案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在理论上可能就没有说清楚,最后落实到我们的准则体系、法规体系里也不清楚。而且以前的审计准则是将就实务工作中的缺陷。我们现在可以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审计项目,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文书档案,一个都没有。
历史和逻辑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确定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某种理论的正确性。认识过程和历史过程必须吻合,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思维逻辑与客观现实达到统一,这个理论才是正确的,对现实才有指导意义。例如,关于审计目标的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真实、合法和效益不足以概括现在的审计实践,应该把大家都隐约感到的安全性的问题也列为一级审计目标,改变成真实、合法、效益、安全,这样行不行?现在有了这种认识,就还得研究一下历史。于是,有人就回顾了近十年左右的审计实践中,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项目都涉及安全问题。实际上,我们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涉及这样的问题。去年,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发现国家某部门的信息系统有重大缺陷,引起了高层领导的关注。过去没有人提出,要把安全性作为一级审计目标来对待,现在应该可以了,因为我们认为这种认识与近十年的历史进程相符。
归纳和演绎方法。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和演绎是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之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部子类的情况对该类事物做一般性结论。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子类的情况对该类事物来进行推理,做出一般性结论。前提是部分子类的因果关系确实代表了该类事物的因果关系。比如,立法型的加拿大审计机关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立法型的澳大利亚审计机关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通过科学归纳,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立法性审计机关都向立法机关报告工作。因为,它背后的因果关系是:法律规定立法型审计必须直接服务于立法机关。这种因果关系是确定的,不用逐个研究,研究几个后,就可以直接推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是走了弯路,因为有时拿不准,背后的因果关系没有确定。
结构方法是分析一个整体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改变结构来达到改善该整体的功能的目的。例如,春秋战国时,齐国将军田忌与齐王公子赛马赌金。孙膑建议: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他改变了一下结构,结果二比一获胜(见史记)。再换一个结构,可能就会输的,再换一个结构,可能就会平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改变结构从而改善整体功能的例证。
通过改变结构来改善整体功能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工作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但是,现在没有人去研究,这是我们的一个弱项。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项目结构、程序结构、审计工作底稿体系结构、审计报告结构,乃至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所要获取的数据结构等等,都有结构分析问题。现在最迫切的就是政府审计机关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究竟应该是什么比例才能达到最优,或者至少达到次优。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机关的知识结构究竟是什么?工程技术人员是多少,法律人员有多少、财会人员有多少、我们现在连自己的都不知道。我们开发的人事软件,第一版已经出来了,必须要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至少能分析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才能够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当然,这做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教育部的专业名称也在不断调整。但是,必须把结构研究出来,必须得做。我们要在理论上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然后依据理论上的结论做出决策,重点引进一些什么人,重点培养些什么人。
数学方法是研究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国家审计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始终就没建立起相应的数量关系。底稿本身就没有系统化,现在仍处在刀耕火种阶段,也没能科学化,没有形成国家审计的审计工作底稿体系。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数学方法的运用展现了巨大空间。现在搞技术方法开发,或者是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论是搞多维分析的,还是数据挖掘的,建立数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这三论首先是三门科学学科,其次也具有方法论意义,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思路。
系统论要求从系统整体出发,分析系统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系统的最优目标。信息论要求将事物看作是在信息获取、处理、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运动,并实现运动目的。控制论通过反馈和模拟,来研究事物的运动或活动过程。
信息论要求将事物看作是在信息获取、处理、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运动的。事实上审计信息也是这样运动的。有些(或许多)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已完全信息化了。现在,再让被审计单位打印出纸质账目是不可能的。在信息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操作审计信息,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逆转。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也必须补上这一课,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的研究。
控制论是通过反馈和模拟等方法来研究事物的活动过程的。现在国民经济中的管理、财务、审计等学科日益科学化、数字化,我们的审计管理活动和审计活动也开始了这个进程。我们开发的《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为我们控制审计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领导和审计组长有效干预审计过程提供了保证。从现在的审计实践来看,反馈的渠道畅通了,速度加快了,对审计过程的干预也及时了。
模拟方法现在已经在审计工作和审计研究开始大量地运用了。许多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搭建信息化的模拟环境,采用模拟数据测试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和数据审计。
总之,审计实践上升到审计理论,里面有很多科学的方法,审计理论研究不是简单地做个比较,或者主观上进行推理,这样出来的东西对实践是没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哲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以及本学科的方法,把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
三、基础理论问题
前面说过,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定律)推理而得到的系统性结论。例如,会计学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借、贷;资产负债类账户、损益类账户、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等。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应该说是相对稳定和公认的。其基本原理包括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资产等于负债加资本等等。这些也都是定型的。会计学就是在这些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理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那么,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我们现在只能按照目前研究的成果和大家公认的一些概念来区分一下。
审计学基本概念包括:审计、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审计报告,还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档案等等。
由于审计概念不清,审计实践中一系列工作都受影响。
审计基本原理包括:根据授权或委托——确定审计客体——确定审计目标——由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主体通过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主体比较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并作出审计评价和结论——审计主体出具审计报告。我们可以把这样一个过程叫做原理。这个过程也是完全可以通过文书来表达的。
从审计模式的角度,我们也把基本原理总结为: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它先后有个历史发展关系。
后来在信息化条件下,又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因为纸质的和数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账套基础审计和账套式系统基础审计。账套基础审计是直接把电子账套拿来审计,账套式系统基础审计是先不审计电子账套,而是先看系统内部控制,然后再决定怎么审电子账套。
数据基础审计是直接操作数据,不把它翻译成电子账套。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是不先直接操作数据,先看看系统内部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状况,再决定如何操作审计数据。像这些东西也应该构成我们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研究认为,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应是现代审计的最高境界,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完全运用信息化手段,而且程序上也是最规范的。
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之六:基础审计理论研究不充分。审计学理论的难点不在于它如何高深,而在于它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都处在没有公认定义的状态,因此审计学离科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先看基本概念。目前,政府审计的一些概念是不够科学的,使用也很混乱。从逻辑学角度看,有一些是有错误的。比如,审计定义。1995年把审计定义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首先,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不一致。这个定义肯定是不科学的,它是我们的实务定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是这么做的。现在能用,发展到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不能用了。其次,这个定义的定义项也非常模糊,简把定语去掉,就成了审计是一种行为。会计是一种行为,财政是一种行为,税收也是一种行为等等,行为的概念太宽泛了,不能表明审计的基本属性。
还有很多常见的问题,例如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事项等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审计、审计调查、政策评估、项目评估、情况分析等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审计报告、审计调查报告、对内报告、对外报告等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概念使用不当,不符合理论要求。这些问题说明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我们自身在这个问题上缺乏严肃态度、不够科学。很多基础理论没有研究清楚,就不研究了。审计署提出来要搞专项审计调查,要达到一定比重,那得有人研究专项审计调查和审计究竟有什么区别,从概念上区分开。一系列的文档、文书都得有相应的变化,审计和调查的程序也应当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属于基础理论的问题。效益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非财务审计类概念不清,使用混乱;数据库、资料库概念不清,使用混乱。数据库在信息科学上是有定义的,我们现在把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拿来也叫数据库。我们自己能理解,但是如果是编写教材,和别人交流,就容易出现歧义产生很大的不便;审计目的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等概念混用等等。
审计基本原理不定型。由于对审计实践活动的概括不准确,尤其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随意变化,所以,审计原理始终没能得到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因而在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项目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计划阶段与实施阶段的工作经常相互混淆;审前调查与正常的现场审计之间的工作也经常相互交叉,这是因为我们在程序上没有概括好。应当说离科学的范式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现在搞的审计和审计学上讲的审计有很大差别,既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也不是账目基础审计或风险基础审计。我们现在的审计原理是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隐约感到了其中的差异,但是没有研究,或者说是没有系统地研究。
能不能提出一个假说,叫做问题导向审计模式,不是账目基础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也不是风险基础审计。如果能够提出新假说,对它进行推论,对它进行验证,那就不用再苦苦寻找现行审计实践与公认审计原理之间的差异了。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现在的审计目标基本上是突出合法、遵规、守纪。真实性提倡了很多年了,但现在做得确实不到位。
再例如,在审计方案中,措词都是惯用的,直接把可能发生和存在的问题都列上,惯用“是否”、“有无”等措词;对审计取证,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对科学的入手点,哪里容易出问题就从哪里入手;对审计工作底稿,有问题才做工作底稿;对审计证据,只在存在问题并且要报告的时候,才去取证,无问题则不取证;对审计方法,过去开发了大量的分析问题、锁定线索,核实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对审计报告,一般不做全面评价,如果做全面评价,或者正面评价,是没有证据的。重点是罗列问题和处理处罚建议等等。
这些是我们现行的审计实务。坦诚地讲,这些实务做法和公认的审计原理是有距离的。能不能根据这种审计实践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加以总结提出审计理论呢?之所以能在现在这个阶段存在这样一种工作方式,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是不是有新的模式、新的原理,这都需要我们和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认真研究,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