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地理教材“地图系列活动”设计比较_地理论文

中美高中地理教科书“地图系列活动”设计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教科书论文,地图论文,系列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科书是国家或地方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建议,经过内容筛选、设计、编撰、审核等环节而呈现的地理知识的实物载体,并最终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内容。而地理教科书设计是否得当,影响着课标理念的传达,更关系着地理基础教育的根基。地理活动作为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得当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科书的整体设计理念。因此,本文以中美地理教材中的地图系列活动为例,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之间的异同性,探讨地理教科书的活动设计现状和规律。

      本文选取的地理教材为美国的高中地理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与国内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在国内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鲁教版教材活动内容较为丰富,与同属活动内容众多的美国主流教材相比,具备更强的可比性。

      一、活动内容归纳

      1.地图系列活动定义梳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和张卫青副教授在对中学地理实验的研究中,基于内容的差异将高中地理活动划分为地图系列活动、地球系列活动、地质地貌系列活动、气象气候系列活动、水文系列活动和人文地理活动[1]。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如何界定这六类活动还不够明确,因此笔者就地图系列活动的选取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笔者研究的地图系列活动,其活动目的在于说明地图本身作为地理学习内容的含义、要素和运用,而并不包括地图作为一个工具载体说明其他地理原理和规律,如“绘制气象图说明气象规律”则不属于地图系列活动。

      其次,地理教材中对地理活动的界限也并不清晰,因此需要在明确地理活动的内涵基础上规定其内容范畴。陈澄教授在《新编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广义的地理活动:“既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校外、野外的其他地理教学活动”[2]。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教科书中的活动应当是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使用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主动探索地理事物,归纳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2.地图系列活动内容分类

      在界定教科书中的地图系列活动内容范畴的基础上,将中美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中的地图系列活动内容进行细分,首先根据活动操作方式的不同划分为阅读地图类和绘制地图类,再将阅读地图类活动根据阅读的重点内容和目的不同,依次划分为确定方向类、理解比例尺类、理解图例类、遥感地图类和地形图类,具体的内容梳理见下页表1。

      综合教材和表1分析可得,鲁教版教材中的地图系列活动一共有6个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必修一的3个单元活动中,分别为辨别地理方向、学会应用地形图、遥感及其应用,其他活动性课文或独立的课时中并未体现。其次,关于比例尺、图例的理解并未形成活动思维,只是作为一个讲授性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的文字系统中。再者,绘制地图类活动在教材中基本没有,说明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在地图系列活动中并未得到重视,而且笔者综观必修—全书,也并未发现有关的用绘制地图来说明地理原理的活动,由此可以说明的是,绘制地图这一地理技能要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基本被忽略。

      美国教材中的地图系列活动则主要集中于教材的第二章:绘制我们的世界,一共包括6个活动内容,与鲁教版相比,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内容分布相对均衡合理,活动设计顺序体现学习难度由易到难,由专题性到综合性的渐进特点,使学生在简单尝试绘图的基础上阅读地图的三要素,初步了解遥感图,综合完成地形图的解读和运用。在活动内容上,美国教材阅读地图类活动偏向于地理计算,且在绘制地图类中也涉及各种距离的量算,总体而言其活动内容更接近科学的本质。再者,关于遥感地图的活动,美国教材偏向于遥感原理的理解,而鲁教版教材则重视对已生成的遥感地图的解读和运用。

      同时,鲁教版和美国《科学发现者》在活动内容分布方面也存在一致性:地图系列活动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集中,活动具体数量相差不大;绘制地图类活动比重偏低,且要求较低,而对阅读地图类则更为重视,其中综合性的地形图活动内容所占比重较大;遥感地图活动要求主要为了解,未涉及深层的遥感影像的获取操作技能层面。

      二、活动类型设置与对比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合理的活动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最终以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因此在参照张楠[3]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将以上12个活动划分为认知型活动、技能型活动、情感型活动,其中认知型活动又可细分为具体的4个认知动作:观察分析、读图分析、阅读分析、计算分析,技能型活动则分为信息搜集、绘制图表、实验操作,情感型活动则分为模拟描述、辩论讨论两种方式。详细活动类型分布见表2、下页表3和表4。

      

      

      

      

      综合表2、表3、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表4可得出,鲁教版教材中侧重情感和价值观培养的活动相对缺失,只有在“小组设计方案,测定所在地方位(必修一P24)”这一活动中体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和理念。而美国教材则将情感型活动与认知型活动紧密结合,如“制作和使用地图实验”,先让学生自行构建对身边的环境的自我感知,画图表达遵循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规律,后强调在形成基本地图认知的基础上向他人描述并讨论的方式,达到一种将认知转化为情感交流的目的。

      其次,在认知型活动中,鲁教版教材和《科学发现者》教材读图分析的比重较大,这表明在地图系列活动中,中美教材均侧重学生从地图或图表中获取、总结、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在技能型活动中,鲁教版教材实验操作比例较大,主要集中在野外或生活中辨别方向这一技能实验训练,侧重于地图为生活服务的工具性功能,而美国教材比例最大的是绘制图表,绘制的图表类型分别为日常指路地图、地图图例和概念图,类型多样化,且其实验操作部分涉及量算图上曲线距离,相对鲁教版教材,侧重探索地理事物的科学性。

      最后,美国教材相对于鲁教版教材,其认知型活动、技能型活动、情感型活动三者的结合更为紧密,如在“探索实验:制作和使用地图(P45)”中,则包涵了观察分析、模拟描述、绘制图表、讨论辩论四种具体的活动类型。

      三、基于“地形图的运用”活动设计对比

      基于对中美教材地图活动类型的整体内容框架和活动类型的理解,笔者选取“地形图的使用”这两本教材均涉及的活动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而且经分析,处于该阶段的中美高中学生开展“地形图的使用”这一地理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为在开展“地形图的使用”这一活动之前,按照鲁教版教材和美国教材的编撰顺序预设,中美学生已经建构了部分活动所要依托的先行知识点。中国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剖面图的基本知识,美国学生已经掌握了等高距、指标等高线、等降线和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前面的技能实验活动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高程的计算。

      因此下面主要从活动背景预设、活动问题设置两个方面比较“地形图的使用”这一活动在中美教材中的特点。

      1.活动背景预设

      活动背景预设作为活动的先行部分,阐明活动开展的相关概念、前提和意义,概述活动的整体内涵,体现活动整体的性质和设计思路,使得活动主体得以在第一时间明确活动对象、活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的目的。因此,侧重点不同的活动背景预设不仅是活动内容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活动主体对活动的认知层次和深度,进而影响活动的效果。

      鲁教版教材和美国《科学发现者》在活动背景预设方面各有特点。经分析可得,这两个活动设计在活动背景预设方面存在以下的共性和差异:首先,活动背景阐述的思维逻辑方式和内容方面,鲁教版教材从知识的运用出发,由总到分阐述了地形图如何运用的过程,特别是搭建了地形图与实际工程运用之间的桥梁,即计算水平距离和相对高度的工具性意义,直接且明确地指出了完成活动的顺序: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计算分析得出结果——选择地点或线路;美国《科学发现者》则遵循从概念到应用的严密逻辑关系,并以探索性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达成地形图的运用这一目标的工具或方法则无提及,因此活动的顺序是不明显的,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探索如何运用地形图。其次,活动背景预设的目标达成方面也存在些许的差异,鲁教版“地形图的运用”最终指向的是在地形图上尚未出现的工程设施或建筑地点的选择,主要服务于人文地理区位选择,而美国教材则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明确理解已有自然事物和工程设施的分布,其最终达到的行为目标其实仅仅在于理解,而非人文地理层面的运用。因此,相对而言,鲁教版的活动背景预设显得更具明确的指向性,指向认知水平的运用层次,而美国《科学发现者》则更具探索性和未知性,主要焦点在于认知水平的理解层次。

      2.活动问题逻辑和类型

      经统计,就“地形图的运用”这一活动,其问题设计的数量较多,鲁教版包含6个问题,《科学发现者》中问题的个数为10个,因此笔者拟以小见大,即通过分析活动问题的设置归纳两者的活动设计思路和特点。

      首先,就“在正式开展活动前是否提出问题”,美国《科学发现者》明确提出一个基于活动整体的问题:怎样根据地形图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表信息,而鲁教版教材则忽略总问题直接分述问题。其次在组织具体的活动问题层面上,鲁教版的问题组织顺序是具体的计算问题——探索性问题,遵循由确定性答案到探索性答案的顺序,相比而言,美国则是概念性问题——具体的计算问题——探索性问题,两者的问题递进逻辑大致相同,皆根据学生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由易到难地递进,只是美国教材中的活动具备概念性问题倾向,强调概念性问题在统领所有问题的奠基性作用,而鲁教版教材则不关注概念,直接由工具性的计算入手。

      其次,两种教材的活动问题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其分布也是各有特色,表5是笔者的统计结果,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加工层次划分问题类型。由表5可见,鲁教版教材不涉及事实性问题,信息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处于同等地位,而美国事实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数量总和不及信息性问题的一半,由此可见信息性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美国活动更侧重学生的初步信息加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地形图上获取必要的信息。再综合教材活动文本分析可知,同种类型的问题难度系数中,信息性问题的难度两者较为相近,差别主要在于信息的载体——活动提供的地形图,相对而言,美国的地形图的复杂性远远大于鲁教版教材,而就综合性问题美国教材则相对而言其开放度更大,对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的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美国《科学发现者》教材中的地图系列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活动内容均以阅读地图为主,绘制地图涉及较少

      在主要的阅读地图类活动内容中,鲁教版教材强调让学生掌握地理方向的确定,而比例尺、图例两个要素则无活动,美国相对而言比较均衡,且以计算距离内容较多。对于绘制地图类活动,鲁教版教材完全忽略,而美国教材有简单绘制地图和绘制地形剖面图两个内容。特别注意说明的是,对于地理科学前沿的遥感地图,美国教材偏向于遥感原理的理解,而鲁教版教材则重视对已生成的遥感地图的解读和运用。

      2.美国地图系列活动认知、技能、情感三者结合度较高

      三大活动类型中,认知型活动在中美教材中均居首位,这说明中美教材均侧重学生从地图或图表中获取、总结、运用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升;技能型活动比例居中,但侧重点不同,鲁教版侧重地图为生活服务的工具性功能,美国教材则侧重地图作为学习材料的探索性功能;情感型活动,鲁教版缺失,美国教材则将三种活动类型紧密结合,特别体现在认知型活动与情感型活动的结合,体现经过认知后的交流表达的学生情感需求。

      3.中国地图系列活动背景明确指向知识的运用,但探索性略显不足

      从活动背景预设来看,鲁教版的活动背景显得更具明确的指向性,既指明完成活动的所有认知顺序和工具,而且指出活动的目的在于运用地图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指向的是认知水平的运用层次,而美国《科学发现者》的活动背景充满探索性和未知性,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在于理解已有事物的分布原因,指向的是认知水平的理解层次。

      4.中国地图系列活动侧重综合信息加工,但难度和开放度较美国低

      从问题类型的数量分布来看,美国《科学发现者》以初步加工已有信息的信息性问题为主,相比而言,鲁教版教材更侧重学生的综合信息加工能力,但是就综合性问题文本分析来看,美国教材的综合性问题难度开放性更大,难度也相对较大。

标签:;  ;  ;  ;  ;  ;  ;  

中美地理教材“地图系列活动”设计比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