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的运作方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政治论文,世纪之交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任务不仅给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也规范了世纪之交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视之,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发展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运动:
第一,健全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功能发挥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来体现和实现的。中国社会政治变化中出现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与基本政治制度相互脱节和矛盾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从具体制度和体制上解决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的重要思路。他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著名发展问题专家托罗达也提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变化,则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通常是不可能的。”(注:【美】迈克尔·P·托罗达:《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世纪之交的国际竞争既是物质产品的竞争,更是社会与政治体制的竞争。哪个国家能够不断构造出能够满足社会运转的体制,哪个国家就能够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政治能量,把握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动权。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健全体制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路,并被赋予了其广泛的含义。对于制度建设的问题,十五大强调,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推进人民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扩大基层民主,……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调整权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中国社会原有的权力关系结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逐步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就需要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权力,由此而决定了社会的微观经济活动要摆脱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这对于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结构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发展是政治进步和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当然,在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需要通过公共权力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完全依靠社会自我管理,是难以承担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强大的政府非但不会阻碍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力量。为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权力的加强有其存在合理性。国家权力的加强不是简单地扩充权力,更不是任意地滥用权力,而是改变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使之趋向于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国家权力的行使在很多方面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节,由微观干涉转向宏观管理,这将会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担当起组织新社会的职能。
第三,拓展参与。
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公民政治参与的拓展,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而构筑起现代政治有效运行的文化基础;公民政治参与的拓展有利于增加政治体系的整合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抵制政府权力的变异。一些权力行使者出于谋取私利的企图,时常会偏离权力所有者制定的政治规则。公民的政治参与则可以在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相分离的情况下,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已经为全世界所瞩目。“十五大”报告在展望下世纪中国政治前景时认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下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中国发展目标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世纪之交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和建设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经济生活的规模和变动频率会有所增加。个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会愈加频繁。社会生活的丰富和扩大将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体的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也愈加敏感和清晰。这就能够更加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带来政治参与的扩大。从广义上说,政治参与的拓展并不仅仅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同时也是政治参与的结构性发展,是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四,建设文化。
在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精神生活也会相应的变动。“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市场经济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它在思想、意识、心理层面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却更为深刻和持久。这些思想意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成为影响政治体制及公民政治行为的社会意识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社会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建设是政治发展中更为内在的一项内容。任何一种政治发展如果只停留在制度层面上是不能稳固和持久的,只有当政治发展的价值内涵在人们的内心凝固化之后,才能成为难以动摇的政治现实。市场经济客观上培育着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它们在中国世纪之交的文化交汇和碰撞中,不断赋予整个民族政治文化新的营养和资源。“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五,开放政治。
当代的市场经济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当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家共同卷入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时,政治上也需要作出调整。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推动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发展的构想中,明确阐明了这一层面的政治发展内容,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同一切愿与我党交流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为了维护和发展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