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渗处理技术要点论文_陈理想

浅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渗处理技术要点论文_陈理想

中山市浚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28400

摘要:为保障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可靠、稳定、安全的运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渗漏这一常见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渗技术,使得水利设施质量更加可靠,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为此,本文重点对水利工程出现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渗技术要点和施工注意事项,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水利施工;防渗处理;技术要点

引 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越来越备受关注。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的特殊性,绝大多数水利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现象,一旦处理不到位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此,做好防渗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在进行防渗工艺的选择上,综合使用防渗、灌浆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工艺,使得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不仅能够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够节省资源,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和工程效益。

1.水利工程发生渗水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施工缝隙渗水

水利工程项目相对庞大,在施工时会将工程分解成若干单元,当这些单元在进行连续施工时,如果施工缝的划分不合理,或者施工过程中的模板支撑不够牢固,也会造成施工缝隙的产生,最后由模板漏浆导致渗水。

施工中还有一种常见缝隙渗水现象,就是变形缝引发的渗水。变形缝渗水的最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对止水带固定不牢,导致止水带发生偏离,从而引起混凝土在振捣时难以密实,最后止水带施工过程伴随大量的蜂窝状麻面或者空洞,进而容易产生渗水的事故。

1.2 底板发生渗水

底板是发生渗水常发点,也是渗水面积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造成底板发生较大面积渗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基坑所决定的。基坑围绕水利工程的基础基面,较易发生降水现象,当基坑发生降水时,大多数情况只是沉降于垫层的下方部位,无法完全符合降水的水平规划设计,最终造成基坑难以及时排水,外加雷雨天气因素等,更会加剧基坑的积水,导致基坑水位继续上涨,从而淹没垫层,影响混凝土的有效灌注。

另外,在进行水利工程基底混凝土灌注时,若没有得以均匀搅拌,或没有加以密实化振捣,抑或是在浇筑中出现状况,养护不到位,都会造成混凝土的孔隙扩大,从而造成底板渗水。

1.3 穿墙管导致渗水

水利施工工程许多时候要涉及众多的管道线路,在某些特殊要求的工程环节,如电灌站的水下工程中,需要穿插各种水管、电管等管道设施,而这些管道必须与主体工程相互连接,如果衔接处焊接不密实,容易造成在关键的止水环节出现焊接质量问题,一旦管道止水环节出现问题,便容易诱发渗水现象。

2.水利工程的防渗处理的理念和措施

水利施工过程中的防渗处理,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的防渗措施,坚持科学的防渗理念,综合各种实际可操作的防渗方法,做好水利工程防渗工作。

2.1 堵水与防水相结合的防渗理念

水利施工过程渗水现象不可避免,因此,要采取科学的防渗理念指导防渗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讲堵水和防水相结合,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如发生渗水现象,要运用堵水技术,对产生渗水的相关渠道进行封闭处理,之后在开展相应的防水措施和治渗方法。

2.2 优选防水性能较好的施工材料

随着科技进步,水利施工领域也出现了较多的防渗及防水材料,因此,在符合水利施工实际的前提下,可以针对防水材料的特性及水利工程较易发生渗水的部位优选施工材料。注意防水施工材料的针对性,如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堵水现象,就应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刚性材料,发生渗水现象时,要采取防水效果明显的柔性材料,通过堵、抹、涂等方式,形成防水层,提高材料结构的防渗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科学合理利用防渗墙技术

防渗墙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垂直防渗技术。防渗墙一般要求墙体厚度小、渗透系数低、柔性强、耐久性好及单位面积造价低。施工单位可以选择施工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锯槽法、链斗法、薄型抓斗、射水法和倒挂井法等成墙技术,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对防渗墙的施工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要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工艺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渗的最佳效果。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防渗灌浆技术

3.1 防渗灌浆技术的含义

水利施工中的灌浆技术,是现阶段水利施工中较常采用的施工技术类别。灌浆技术涉及众多的原材料,工序较为复杂,对施工规范要求严格,因此,要结合具体水利工程的实际,精选施工材料。一般较常用的施工原料有混凝土、粘土及高分子材料等。水泥灌浆形式的防渗技术,因为成本低廉、便捷方便、易凝固、凝胶表现良好的优点,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此外,采用粘土灌浆技术时,要确保粘土的稳定度,以便于遇水分解,采用化学分子原料实施灌浆,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渗作用。

3.2 灌浆技术施工的具体要点

3.2.1 灌浆钻孔

进行帷幕钻孔,要选择相应的回转式钻机及金刚石等硬质合金的钻头,灌浆孔应保持好垂直高度及孔壁的均匀正直,钻孔过程,要严格根据钻孔率的施工规范进行,采用加密方法加以操作,一方面可以对比之前的钻孔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对钻孔的质量进行审查,提高钻孔的质量。使用帷幕钻孔,需要注意的是,当孔距比较接近时,要做好配套的测斜工作。

3.2.2 灌浆冲洗

在进行灌浆钻孔时,会伴随出现大量的熔岩粉末物质,会给后期的灌浆施工带来影响,因此,在完成灌浆钻孔时,应及时对孔洞及岩层的缝隙处加以冲洗,保障灌浆施工的稳固性。冲洗工具多为压力水枪,要特别注意压力水枪的压力值,不要造成冲洗压力过高,造成岩层发生拉伸变形,从而导致裂缝产生变形或扩大。可添加相应的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钠,以提高灌浆冲洗的高效率。

3.3.3 压水试验

在进行灌浆施工前,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压水试验,以进一步对岩层的吸水情况进行检测,结合检测中的较为稳定的渗水量,根据压水的水头、试验长度及稳定渗水量值,判断出岩体的透水性能。

3.4.4 灌浆过程

灌浆过程在顺序上可以分为三种方法。一是单次灌浆法,主要是一次深入钻孔,沿着钻孔的全部段长加以灌浆,适用于孔深较小、岩石缝隙较少及渗水性能良好的情况,难以满足这三点,就要采取逐段灌注的方式。二是分段式灌浆法,也称为自上而下的灌浆方法,灌浆时具备高强度的灌浆压力,能取得良好的灌浆效果,还可以相应降低施工事故概率。在岩层发育较明显或岩层破碎程度高的区域,首选此灌浆方法,孔深一般在三到五米之间,然后进行冲洗及灌浆,当一个段长的灌浆凝固之后,再开展下一阶段的灌浆流程,施工工序较为复杂,一般适合机械作业。第三是孔塞灌浆法,也就是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钻孔一次完成,自下而上进行分段灌浆,通过灌浆塞进行分段,一个段长的灌浆结束后可以马上进行下一段的灌浆工作,工序较为灵活,效率有所提高,但质量难以保证,一般适用于岩石表层坚硬度高且倾角较小的区域。

4.结 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渗效果会对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衡量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施工标准要求的主要指标就是防渗处理效果,因此,必须要对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渗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利用防渗技术及防渗墙技术手段,逐步推广水利工程渗漏的有效治理经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武.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

[2] 左仲昆.水利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应用[J].2016(12).

[3] 张月光.灌浆施工工艺在水利防渗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

[4] 姚利刚.基于水利工程渗漏产生原因及防渗措施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01).

论文作者:陈理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浅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渗处理技术要点论文_陈理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