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要解决的问题_党内监督论文

党内监督要解决的问题_党内监督论文

党内监督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监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党内监督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监督意识淡漠。实施党内监督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全党的整体素质,保持我党的纯洁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对党内监督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党员对党内监督既漠不关心又缺乏信心,他们或怕报复,怕伤和气,不敢监督;或怕领导不重视,当耳边风,不愿监督;或怕群众说是出风头,瞎逞能,不想监督;或怕监督不准,招来麻烦,不善监督。有的党员干部一听到“监督”这个词就反感,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对干部思想的禁锢;有的自己本身就犯规违纪,更不接受监督。因此,尽管监督问题讲了许多年,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甚至发生对党纪、法规置若罔闻,无视监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抵制监督;找门路托人情,逃避监督;重错轻处,以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付监督等现象。

监督机制不完善。党内监督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统一有效的监督法规,没有这样的法规,不仅不利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而且容易产生监督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正是由于缺少这种法规,致使目前党内监督,特别是党员干部监督机制存在几个缺陷:一是微观监督多,宏观监督少。监督往往只注重具体人和事,忽视事关全局的决策监督和大政方针的监督。二是对个人监督多,对组织监督少。在一些地方,“组织”成了个别违纪者的“挡箭”牌,只要打出“组织决定”、“集体负责”的牌子就很难追究责任。三是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偏重于事后查处,而忽视了事前防范、事中约束。四是对下级监督多,对同级和上级监督少。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渠道比较顺畅,监督效果较好。而同级之间,特别是对上级领导者的监督,阻力较大,效果较差。

监督重点不明确不突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什么?许多党员是不甚明了的,而一些党员干部则认为党内监督应该一视同仁,没有重点可言。那么,党内监督到底有无重点呢?回答是肯定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他们握有一定的权力,肩负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风建设和党的形象,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果缺乏对他们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就可能会产生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党内监督的重点无疑是党员干部,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

监督渠道不畅。党内监督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监督渠道的畅通。目前,党内监督的渠道还不甚畅通,这除了因机制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外,还有许多主观因素:诸如全党上下认识不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监督,一些党员把监督划为“领导的事”,不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监督麻木不仁,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和部门不尽职尽责,或互相推诿,或应付了事,或给被监督者通风报信,使监督流于形式;有些被监督者对监督者或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或事后寻机给监督者“穿小鞋”……凡此种种,冷了主动积极监督者之心,阻塞了言路,造成监督渠道不畅通。

党内监督存在的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必将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害。因此,我认为,当前要有效地实施党内监督,应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搞好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国家兴衰强弱的大问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实施党内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完善制度。要避免党内监督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有效的制度和法规,做到监督者有章可循,受监督者有规可守。一般说来,党内监督制度应该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完整性,就是制度必须严密、系统,既要有监督客体的行为规范,也要有监督主体必须遵循的实施准则。二是统一性,就是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制定的监督制度要统一,原则上要上下一致。三是超前性,就是既要事后监督,更要有事前防范和事中约束。四是可操作性,就是制定制度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便于掌握和操作。

第三,要疏通监督渠道。除克服党内监督中的形式主义外,对那些堵塞和阻挠监督的言与行、人和事要坚决纠正和制止,特别是对破坏监督和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人,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毫不手软。

第四,要组成监督网络。在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主体——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和纪检监察机关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党外监督,把党内党外两方面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和体系,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标签:;  ;  

党内监督要解决的问题_党内监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