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被确定为10个核心理念之一,说明它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存在不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下面几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学生 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对数和数量的一种感悟,是意识形态,不像数学基本知识容易操作,而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积累经验,逐步建构的过程。
一、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不被重视或是缺失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师生往往只停留在数的认识和计算上,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不了解学情,用经验主义主观判断学生数感水平,以自己的认知代替学生的认知。
(2)没有很好地掌握各学段学生数感培养目标,使数感构建活动设计不合理,幅度较大,目标达成度不好。
(3)培养措施不当,素材选择针对性不强,脱离教学情境,造成学生对数和数量的感悟水平低下。
2.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数的认识和运算
(1)重视数和数量的定义及运算的学习,忽视对数和数量的理解,使数感的培养脱离现实生活。
(2)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感觉麻木,被动接收,没有对数和数量的表述产生直观的感觉,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数和数量的描述上,没有质疑的习惯。
(3)缺乏对运算结果估算的感悟,不会用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不能建立数与物、抽象与形象的关系。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所以数感的培养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备好学情
由于所教的学段不同,培养的数感目标也不同,但是由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所以数感培养的策略和素材也不尽相同,因此数感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
2.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感的重要性
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不仅获取了成功与喜悦,更重要的是深深体会缺乏数感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影响该有多大。例如: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庄和李庄相距20km,有谁能解释一下20km有多远?这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但数感不好的学生解释起来却是很难,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用抽象的数量去解释抽象的数量,不会用身边熟悉的形象的实物去代替,教师可以抛砖引玉,用学生熟悉的校园跑道来解释,比如校园环形跑道长400m,那么两村庄的距离相当于50圈的环形跑道长,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距离感,学习热情自然就上来了,20km这个数感就被形象地建立起来。
3.数感的培养应该是从数和数量的抽象认识到生活实际形象化再认识的双向过程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的体验,对培养数感很有帮助,比如在学习乘方知识感受指数变化对幂的影响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张A4纸对折20次厚度能有多少?学生会很快动手操作,直至操作出现困难停止,并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教师提出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就会用乘方的知识运算出结果,他们会惊讶地发现结果与自己猜想的相差甚远,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算错了,这种震撼完全摧毁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2n结果随n的变大而产生的巨大变化而感到震惊。接下来教师再提出:如果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估算一下这个厚度相当于多少层楼的高度,学生不需要动笔就会口算估计有30余层楼的高度,就会联想到相当于身边那栋楼的高度,这样经历了物-数量-物双向过程,建立数与物的关系,很好地建构了数感培养的过程。有了这种知识体验,学生今后学习数和数量以及运算关系就不会单一抽象地去理解,而是学会把它放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
4.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培养和积累。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要提高学生对数产生敏锐程度,遇“数”要三思,方能对所听到或所看到的“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例如张丽丽同学利用解直角三角知识求学校的篮球架的高度为5.2m,她不加思索便填上了答案。可是这个结果不需要检验就能知道明显是错了,为什么这名同学没有发现错误呢?就是因为这名同学数感不好造成,5.2m有多高不知道,学校篮球架约为多高,不能直观给予估算。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有良好数感的人,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帮助极大,在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然出现,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一日,需要教师要因人而异,结合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策略,将数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论文作者:刘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数量论文; 对数论文; 抽象论文; 情境论文; 认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