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从边缘到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理念论文,边缘论文,走向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2)04-000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起步阶级、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调整阶段和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主流渠道,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一、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两个外部基本条件:一个是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一个是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因此必然要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各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有助于打破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由政府统包统分、统一调配的传统,突破高级专门人才必然是国家干部的政策制约,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就业打开通道。近20年来,随着两个条件的逐步齐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渐入佳境。

1.高等职业教育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

在很长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各类职业性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才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主题。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以国家政策形成规定举办职业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决定》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短短的三年左右时间里,一批新型的高等学校——职业大学在全国各地创办起来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该法规指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提出了“三改一补”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即通过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不能满足可以在国家重点中专里办高等职业教育班作为补充。1998年教育部又提出“三多一改”的方针,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并在当年拨出11万人的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个教育政策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在教育部于2001年7月26日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重要主题。并在其中的“战略要点”中提出:“面向未来的挑战,努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2005年主要目标”中,提出“继续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进一步办出特色”;在“‘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中,更明确提出:“在建设好一批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的同时,促进多功能社区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市兴办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这表明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种必要的体制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但成为了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主题,而且正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2.高等职业教育正从高等教育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

20世纪80年代前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时期。期间随着各行各业建设事业全面展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出台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大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到1985年,全国先后创办了128所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初具规模。但在此后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保持持续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求的基本条件并不十分充分。1996年全国职教会召开以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旦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制做出了重大调整,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生产和社会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以广东省为例,到1997年,中心城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建筑面积达到16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高校建筑面积的22.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2.4亿多元,占全省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的23.5%;在校生约4.6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8%。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至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以湖北省为例,从1997年到2001年,高等职业院校由7所增加到21所,增长33.3%;招生数由3700人上升到44800人,增长8.3%;在校生数由10000余人增加到93000余人,增长10%以上。此外,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众多普通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纷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表1是“九五”末期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教育的情况。

表1 “九五”末期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类型学校数

毕业生数在校生数招生数

  (所)(万人)(万人)

(万人)

普通 高等专科教育

313

36.53  112.73 47.84

专科 高等职业教育

161

4.14  23.42

99.85

成人高等教育

871

78.23

  261.91

合计

1345 118.90   398.06 147.69

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

69.26 68.50  55.37

53.62

(资料来源:高职高专: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国教育报。)

由表1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快步迈向大众化。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在校生数达到1600万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在校生数达到2300万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左右。“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既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共同经验。因此,可以预料,通过发展、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办出自身的特色,形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问题。很多学校打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实际上是按照原来高等专科教育的那一套在办学;更有甚者,为了与本科教育争地位,出现了与本科院校教育相互攀比的现象。不解决教育理念问题,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树立新的职业理念、人本理念和选择理念。

1.新的职业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当解决好职业观问题,对职业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看成是某一个工种、一个行业甚至某一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术,高职院校也就围绕各种技术设计各类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只要掌握了技术,能够胜任某一工种或操作某种设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达到了。诚然,职业教育决不能脱离职业所需要的技术,但职业也决不只是操作技术,而且技术与职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把职业与技术划等号,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培训已经不合时宜,有必要建立新的职业观。

(1)动态的职业观。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的兴衰导致职业的存亡,而技术结构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职业结构的构成。有统计表明,在最近的五年中,美国有7000多种职业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8000多种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职业不断涌现,如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工程师等。可见,职业观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职业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名称上、职业种类的增减上,而且表现在职业的内涵上。很多传统职业因技术、科学和文化以及其他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职业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先进,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更加综合化。为了适应职业的动态变化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应当了解过去和现在社会职业的状况,还应当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社会职业变化的高度敏感和适应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变化多端的时代立足和兴旺的根本。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十分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不断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增强发展潜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要求,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应性。

(2)整体的职业观。工业社会过分的劳动分工使人的发展出现“异化”,人的一生往往被束缚在一个零件的制造或某道工序的操作上,与此相适应的是,职业教育也极容易使人畸形发展。职业教育的这种局限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台湾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职业训练强调适销对路,某一工作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单一地教会学生该项技术。由于这种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过细、过分职业化、办学效率低的弊端,所以,70年代以来台湾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改革过分专门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同类或相近职业的共同要求,开设群集职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适应某类职业的能力。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关键能力”实际上包含了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也就是一个人从事工作以及处理个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宽口径专业群集课程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多种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技术、忽视各种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增强学生对工作和未来生活的整体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整体的职业观,扩大教学与训练的辐射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分析、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3)人文的职业观。职业至上论和人文教育之争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由来已久,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更是特别突出。长期以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惟职业论的问题。人们以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围绕职业技术组织教学与培训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们说,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本身并不妥,但如何认识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承担完成职业使命的能力却值得更深入地思考。职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的本质不在于职业所要求的技术,而在于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技术,但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从事职业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其他社会生活能力。对于个人而言,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渠道,还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舞台。现代工商业生产与服务把各种职业有机地统和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强化了各种职业之间的联系,更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单纯着眼于技术的训练,还要从职业的人文性出发,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价值判断与审美能力、社会组织与协调能力等。

2.人本理念

(1)学生中心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都是如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心理不关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重视,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没有发言权,就连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也不倾听学生的意见。有的院校认为,只要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有的认为高职学生素质较低,容易出事,学校关心学生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不出事,为此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诚然,重视学生的就业、让学生在学校不出事都是关心学生,但学生还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有行为能力和责任的人,学生到高职院校受教育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职业技能,也不是为了平平安安。高职院校是他们开始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他们只有在这里获得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能在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在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与时俱进。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尊重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其次,应当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教学活动,一切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第三,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从学校各项制度、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贯彻学生中心思想,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深入人心并融入学校教育环境之中。

(2)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许多人心存疑虑。有的人甚至连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素质教育都不能做正面回答。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天职”就是职业教育,即使搞素质教育,也应当只是职业教育的补充。这种观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很有市场,影响十分严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绝不是哪一类教育或哪一层次教育所特有的任务,而是各级各类教育所承担的共同使命。是否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是否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把高等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经费、教师、设施等都难以满足开设各种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条件。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职业教育之外另搞一套课程,另外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当然,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可能要增加相应的教育观,就是用素质教育思想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从学生是一个“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计划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外活动的组织、师资的选配、教育设施的提供以及教育环境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3)平民教育观。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迅速走向大众化,但高等教育理念却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大众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超越精英化阶级,高等教育人才不再只是社会公民中的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再只是适龄人口中的智力超群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再只是有限的几个行业(如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管理等部门),高校毕业生也不再享有社会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如就业的优先权、铁定的国家干部身份等。这些变化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平民化,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践平民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

平民教育是为造就一般公民的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性质已经开始得到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城市和农村一般家庭的子女,就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来看,大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我国高考制度所具有的严格的选拔性,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学习上的“处境不利者”。因而,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学习基础打得不好,学习上困难较多,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补习和辅导教育,教师对他们应当更有耐心、更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学生个性发展不健全,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教育环境,感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激活他们的良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应当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3.选择理念

传统上,我国高校所奉行的教育观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不是学校适应学生。不论学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都是用一个教育标准、一套教育方案去要求和培养学生。这种固化的教育不知压抑了多少学习的渴望,泯灭了多少学习的热情,窒息了多少创造的活力。在市场体制下,高校应当树立选择理念,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以学生的差异性为基础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用弹性教育取代固化的教育。

对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弹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实践这一教育思想,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改革固化的、模式化的教育,实施弹性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大都按一个专业一份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活动,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学基本相同;学生对课程、专业、教师、学习方式等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入学,同时毕业。改革这种教育模式,就是要建立灵活的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注册后停学保留学籍;重组课程和课程结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不断扩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对于希望转学、转专业的学生,学校提供充分的便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于多位教师任教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等等。其次,制定教育规范,用以取代过于刚性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简单化、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统一性要求,忽视并限制差异性和多样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没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难以推行的。实施弹性教育,必须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要求,对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学务管理制度、学业成绩考核制度、教学信息管理制度等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增加制度的灵活性、服务性和适应性。第三,完善学生服务体系,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好学生服务是保证弹性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一种施予教育,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少有自主选择的锻炼。因此,实施弹性教学,必须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周到、全面、系统的帮助。这种服务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强迫压制,而是在保障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愿望,向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学生服务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还应当大量地安排教师负责和参与对学生的指导与关怀,把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优良的教育环境。

标签:;  ;  ;  ;  ;  

从边缘到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