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学徒制_意大利经济论文

史上层次最高的学徒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上论文,学徒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最初始的形态和表现形式。虽经历了兴衰沉浮,但它依然延续至今,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且不断兴盛的一个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再次掀起学徒制热,如英国的现代学徒制项目、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项目,以及德国双元制上移等事实都佐证了这一点。那么,学徒制究竟魅力何在?当代的学徒制又有怎样的发展和变革?本文将聚焦于学徒制的最新进展,史上层次最高的学徒制——意大利高等学徒制(higher apprenticeship),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种延续到大学学位及研究生层次的学徒制。笔者试图借此来透视学徒制之“魅”以及现代学徒制之“变”,并提出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意大利教育与培训的基本情况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是欧洲第一大老龄国。2008年10月29日,意大利参议院批准了政府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主要内容之一是未来的5年内削减大学的教育经费。根据意大利的基本学制(详见图1),在意大利,义务教育年限是10年,从6-16岁;然后是义务教育或培训阶段,时间是16-18岁;然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在高中阶段,艺术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其他则属于普通教育。

二、意大利“高等学徒制”出台的背景

在“高等学徒制”出台之前,有一些长期困扰着意大利政府的“顽疾”:

(一)劳动力结构中青年所占比例低,NEET比例高

同整个欧洲相比,意大利的青年人比例非常低,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仅占所有人口的10.1%,同时也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80岁以上老人占5.8%。其中18-34岁人口中仅接受过初中教育且是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在中国称为“啃老族”)的比例非常高,详见表1、表2。

我们不难看出,意大利由于福利水平较高,青年人不愿积极投入劳动力市场,宁愿当NEET。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如何激励青年人积极投入就业就自然地跃居政府议事日程上的首位。

(二)高等教育的完成率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

从整个高等教育来看,意大利的完成率在欧洲是偏低的(见表3),2010年仅为19.8%,远远低于欧盟或者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意大利的高等教育辍学率非常高,这不仅不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而且对高等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无疑成为困扰意大利政府的一个难题,也是其削减高等教育经费的原因之一。

(三)已有的学徒制吸引力不足,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意大利的法律规定,学徒制是一种以培训为目的的劳动合同。在法律上,这个“劳动合同”是赋予年轻人获得能力和资格的。在意大利,学徒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15年中,学徒制一直被认为是意大利整个国家从学校到工作过度的主要途径。因此,它一直是意大利政府降低失业率的王牌。

在意大利,目前有三种形式的学徒制,其中两种与教育体系相联系,第三种则以就业为目的。它们是:

1.针对青年人的学徒制。其对象是完成了义务培训阶段的18岁以上人员。该学徒制通过三条途径展开:(1)学校系统中的高中阶段教育;(2)参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该课程提供的是继续教育;(3)在“学徒合同”的约定下参加工作。

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当一名学徒意味着要被雇佣并获得脱产培训,以此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是全国范围都被认可的。由于参与高中阶段学校体系的学生人数增长,事实上,进入第三条路经的学徒人数极少,2010年仅为7500人,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针对已经获得文凭或者大学学位的学徒制。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这一改革效仿的是法国。在该学徒制中,个体被公司雇佣且像工人一样获得收入。同时参与教育与培训项目,最终他们可以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凭或者是大学学位。该项目最早由意大利劳动部引入,在意大利北部最大的企业中试点。可惜的是,该试点并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终参与人数不满1000人。

3.最为实用的学徒制——“职业学徒制”(occupational apprenticeship)。该学徒制是一种职业导向的学徒合同,针对18-29岁的年龄群体。该学徒制人数占到所有人的95%左右。该“合同”指向某一技能或能力证书、职业资格的获得,需要每年接受至少120小时的正规培训,这些培训是由企业的地区授权机构(regional authorities)提供的。

意大利学徒制在本质上归属于经济体系,虽然与教育体系发生了若干联系,但它绝不是该系统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如此,意大利学徒制在正规教育体系中难有立足之地,且参与的人数非常少。由此,从第三条路经培养出来的青年人尽管在素养上与企业要求契合,但数量非常有限,难以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空缺。

从1996年以来,意大利学徒制一直在经历着现代化的变革,其目标是拓展并加强培训合同的价值。这些改革取得了微弱的进展,即在某些方面修订了以往的法律,但这些并不足以改变“学徒合同”的全貌。

综上所述,面临持续“老龄化”、青年就业总量严重不足以及已有学徒制培训能力极为有限的困境,意大利政府坚定地延续1996年的改革方向,开始了一场重量级的学徒制改革。

三、意大利“高等学徒制”项目及其试点

(一)“高等学徒制”及特征

这次重量级的改革发生在2003年。该项改革取名为“biagi's reform”(意大利语,意为“不成功的改革”),它源于这项改革的主要发起者最终因为改革在通过前被恐怖主义暗杀而得名。

2004年,意大利政府启动了高等学徒制(higher apprenticeship)项目。该学徒制指向文凭、大学学位或者高等教育资格证书的获得,参与其中的学徒不仅仅参加脱产培训(可以是学校、大学或者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提供的课程或讲座),而且参加工作场所的培训(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在职培训)。为此,制定了国家课程标准,共有26所大学、400多家企业和1006名学徒参与。最近第133/2008号法律规定,该“学徒合同”同样适用于博士研究生。[1]

试点结果表明,该项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改革后的学徒制具有以下几处创新,其“魅力”和“变革”尽显其中。

1.创新学徒制度——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联手合作

传统学徒制是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术工人服务的,因此,它主要依托经济系统,以技能培训的方式出现。而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复合型、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或者直接称为“知识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对技术工人主体需求。

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并针对意大利已有的教育、经济问题,本次改革让学徒制彻底脱离了以往低层次、技能型、非正规的传统形象,与正规教育系统联手,并纳入正规学制体系,成为具有踏入高等教育权利的新型学徒制度。

2.创新培训计划——由大学和企业共同为个体度身定制

在制定整个培训计划时,特别强调工作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这两个部分有机整合成为一体,由大学和企业经多次协商达成。一般说来,至少有两次协商过程:第一次聚焦于框架的协商,第二次则是大学和企业就学习内容进行磋商,地区政府参与协调。具体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机制下,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参与者一同就某一个体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拿到的培训方案都不尽相同。这种把“度身定制”理念付诸实践的尚属为数不多。其好处显而易见,个体可以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计划,自然地其有效性将大大增加,辍学率就大大降低了。

3.创新学习内容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化工作引领学习

在高等学徒制中,所有的活动都聚焦于学习,即使工作也是为了学习而设。基于这一理念,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徒的学习,整个培训计划都采用项目化的工作和任务的形式整合所有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大学进行还是在工作场所进行。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同以往区别非常大。以往,大学中的学习总是围绕着学科知识展开的,不可能以企业的工作项目为核心展开。这一改革,事实上是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让学生能够在工作的知识结构中学习知识,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和运用。

4.创新师徒带教——双导师共同指导

由于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联手合作,在师徒带教的方式上也有条件和可能进行创新。“合同”规定一名学徒由来自大学和企业的教师和师傅共同带教,协同完成培训计划的项目工作。这种双导师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一大创新。其好处不仅仅在于多了一位导师,更重要的是,师徒带教重心的转移:传统学徒制中,学徒通常是为了完成师傅的工作而作为助手进行学习的;而该项改革中,双导师是为了促进学徒的学习而联合,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一位导师或者两位导师的工作,让学徒充当助手的角色。简言之,现代学徒制的重心从完成师傅的工作向促进学徒的有效学习转移了。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创新都基于政府的大力推进,除了政策的导向外,经费是一个重要的保障。该项目中,国家拨款的经费达到15,526,480欧元。在该项目中明确提出了增加学徒的收入,一般来说,学徒收入占70-80%的入职工资,这在整个欧洲算是非常高的,与英国相比,英国的学徒仅能获取一般工人入职工资的50%左右。可见,财政支持是增强该项目吸引力的重要支撑。

(二)项目试点

第一次试点主要集中于意大利北部工业发达的地区,覆盖了意大利10个地区,即9个地区和一个自治省(trento)。该项目覆盖了49个硕士水平的专业,9门IFTS资格的专业(相当于post-diploma证书),2个第一学位大学专业。该试点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该类学徒制合同针对18-29岁的所有年轻人。培训项目的规定和学程长短由行业工会、商业组织、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研究院所共同协商决定。每个学徒合同都必须有书面文本,包括对学徒工作类型、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资格(文凭、第一学位或者更高学位资格)的描述。学徒制结束时,该合同可以转化为就业合同。

考虑到财政供给,学徒合同还规定了给企业的经济激励。特别是招收了9个学徒以后,将在第一年获得1.5%的回报,第二年获得3%的回报,以后持续的话就可以获得每年10%的回报。

该试点项目中,到2008年6月底,一半不到的学徒完成了他们的合同,其中71%在原单位就业,21%谋求他职。该项目的辍学率极低,仅为5%左右,主要原因都是找到一份更高收入的新工作而放弃的。2/3的企业在合同履行之初就与大学建立联系,目的是协商如何提供一种更高水平的实习或者说学习与工作的整合方式。显然,该试点在探索新型合作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连接在诸如工程等专业方面非常紧密。

最终的评估结果认为,该项目的参与各方都积极投入,可谓多赢的乐观局面。它赋予学徒专项技能和能力获得的途径,并且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到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雇主有权利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参与培训项目的设计;且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

在试点中,2010年有5个地区的地方政府给予了财政资助。培训计划持续了4年,学生在企业和大学之间工学交替。平均来说,一个学生在大学的时间是工作时间的45%,4年中有3年,每月获得薪水,并且每年有13个月的薪水。学员在企业可以通过远程学习终端参与项目开发,并接受定期的检验。

有一些地区涌现出非常好的实践:例如,在Veneto地区的学徒制是为硕士学位参与者中的最高水平者和研究型博士学位参与者提供的。该地区从2010年开始连续资助2年参与第一学位培训活动者。又如,在Piedmont地区,专门颁布了法令。在2010年,通过了7个硕士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大学的讲座(大约300-400小时),企业培训,项目工作(800小时)以及自学模块(200小时)。2011年5月,该地区还通过了博士创新课程。参与者可以获得额外的活动经费,这些活动根据研究类型和企业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是三年、两年或者一年。

四、对我们的启示

从理念层面,我们必须意识到职业知识与学术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对个体而言,只是不同的组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而在以往我们总是认为,从事研究的人要接受学术教育,学习学术知识即可;从事某个职业的人要接受某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习职业知识即可。这样一来,就把二者人为地对立分割开来。意大利高等学徒制项目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学术与职业相结合的成功实践,这种实践不是针对某一类人,而是启示了每个个体都需要学术与职业相整合的方案。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并不是二选一的,而是一种组合,只有这种组合才能培养出完全的人,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因此,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看法需要摒弃。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普职融通

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分析。该报告指出,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2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6%,高职高专院校持平,为84%。报告还指出,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八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①这也就意味着青年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那么,青年就业难的本质何在?曾湘泉专家曾指出:在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双转型”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因。②

这种差距如何填补和缩短呢?笔者以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才是根本性的出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并非不需要职业训练,因为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都是构成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重要方面,两者不可或缺,只是两者的比例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

意大利“高等学徒制”项目向我们展示的正式高等学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融通范例。而在世纪之交,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我国可以在某些应用性的专业开始探索如何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并积极与企业界合作,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就业能力的毕业生。

(二)学徒制与正规教育体系整合,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育成“知识工人”

意大利“高等学徒制”项目突破的是经济系统的学徒培训和教育系统的正规教育的壁垒,且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一起。从理论上而言,是教育与培训的一体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统合化。在实践中,承认了培训和非正规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这绝对是一种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对我国而言,教育与培训仍然是相对分离的,在职培训在学制体系里也没有一席之地。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我们需要更多“知识工人”,这些“知识工人”从哪里来?如何培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难题。传统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无法培养出该类人才。根据“十二五”规划,我们正要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是否也能够考虑将教育与培训的一体化,考虑把在职培训和工作纳入到教育学制之中,通过学分认可,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在新体系下培养中国的“知识工人”。

(三)关照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创新“度身定制”的培养培训计划

“度身定制”的培训方案很显然是意大利“高等学徒制”项目成功的法宝之一。通过这一个性化的打造,使得“学徒合同”的质量提升,同时解决了高辍学率的问题。笔者把它理解为“学有兴趣、学以致用”的新型培训项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满足市场和个体的需求,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没有充分关注个体,由此导致培养培训方案可能是个体不感兴趣或不符合个体的,这样一来,“不想学”直接引发了“学不好”。因此,我们真的有必要反思当下的实践。当然,资源与人口的不对等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但在沿海发达地区的某些发展地较好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尝试开展类似的“度身定制”计划,笔者以为也未尝不可,而且这必然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未来方向。

注释:

①详见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http://www.guotuzy.cn/html/20110923/n-57396.html.2012年6月15日.

②光明网记者.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http://www.gmw.cn/content/2010-06/20/content_1155439.htm.2012年6月15日.

标签:;  ;  ;  

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学徒制_意大利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