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的新逻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经验_党建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的新逻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经验_党建论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的新逻辑——学习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小康社会论文,中共论文,布局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3)01-0005-07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为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必答题。因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1](P377)。而这个强大的政党之所以强大,关键是她能够在执政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勇于迎接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挑战和变迁,能够与时俱进地把握执政党建设的历史方位与基本趋向,科学揭示执政党建设的新逻辑,坚持执政党建设的灵魂,谋划执政党建设的布局,选择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政党。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证明了这一点,十八大通过的报告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报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8200多万名共产党人,科学而深刻地阐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

一、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政治品质。

党章,是一个政党的旗帜,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2](P296)。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章建设问题。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修改党的章程,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十八大党章的修改过程,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品质。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的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P8)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中共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P7-8)回顾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体现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主题,与时俱进体现在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发展理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全球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重大的社会转变、复杂的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指导意义。“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3](P8)这是实现全党团结统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需要,是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实践表明,执政党能不能把发展摆上执政活动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执政党的盛衰成败;能不能解决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对于执政党的前途命运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总体布局中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系列政党建设的战略思想,才能顺利实现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全党同志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强大力量。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着力转变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走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科学发展之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统领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意蕴丰富,标志明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破解当前党建难题的高度自觉性、实践主动性和能力全面性。

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命题来统领党的建设部分,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所在,找准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飞跃。

对于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众多的说法。据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达尔文也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定义的核心是事实与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而“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大众化。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这一解释,“科学化”可以理解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提高”的解释是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水平”就是在某一专业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使党的建设符合科学的性质或状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党在建设上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它包括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方法建设等层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把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去认识,按规律办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对党的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其本质是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人民的利益,其目的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十八大报告的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属性,而且赋予了党的建设新的更高的要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全面提高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3](P8)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更应率先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运用到党的建设全过程中。习近平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4]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一贯探索的政党建设理念。党的90多年的建设史,就是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历程,毛泽东早在1929年就指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5](P92)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建立科学化的干部管理制度,为更高的党员条件而奋斗。党的八大提出了一系列党建重要思想,为党的科学化建设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党在领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中,要采取科学态度。在新时期,江泽民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科学的制度。胡锦涛强调,党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要求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推动党的建设创新。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作为党的建设部分的总题目。

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是顺应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逻辑前提,是积极应对执政党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现实需要,是根除目前党的建设中与科学化不适应和不符合问题的紧迫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3](P49)党的十八大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问题进行战略部署,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反映了党对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高度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找到了破解当前党建难题的新钥匙,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

三、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新目标,凝聚力量,催生希望,体现了党对自身角色的历史和时代定位把握得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执政党建设目标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探索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如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一样,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问题的认识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发现这一问题并且首先提了出来。1980年2月,他提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6](P276)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时代命题。江泽民带领全党同志,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探索和阐释了这一问题。胡锦涛更是率领全党同志,从执政党建设的实际出发,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考量政党建设所处的新时代、新格局、新走向,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P50)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这一命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目标体系的新超越和新发展。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充分反映了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坐标,从理念化向具体化发展,价值导向向功能导向推进,标志性设计向制度性设计转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在理论表述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目标的确定,积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政党发展的趋势,从执政党的活动规律出发,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局之中,置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形势之下,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实践行为和发展规划作出了科学界定,使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有了新的科学方向,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既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血脉相连,又与世界政党发展的现代趋势声息互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道路探寻与选择的深刻思考。目标首先是明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目标申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决定和影响着党的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目标申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灵魂。目标申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执政党建设目标中的根本所在,是画龙点睛之笔。离开这个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就会走向邪路。

目标具体规划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三型”,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说文解字》上对“型”的解释是“铸器之法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模型”、“类型”,也可以说是“法式”和“样式”等。当组织被表述为“型”的时候,不能仅仅解释为“类型”或“样式”,而应该是组织内部愿景、机制、环境、方法、能力和全体一致的自觉行动过程。

“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工程,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关于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习近平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就是要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7]需要全党同志努力探索实践。

“服务型”政党建设,是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新概念,预示着中共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嬗变,是政党功能的新定位。“服务型政党”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来认识,就是执政党为实现对社会的科学领导,以党的群众工作体系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根本指向,全面调试整合政党的社会功能,从而有效融合自身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早在2009年11月16日,习近平曾就《遵义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调查》作出批示,认为贵州省遵义市创建“服务型”党组织颇有新意,为履行党的宗旨意识探索建立创新载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不论环境、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念如何变革,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是永远不能动摇的。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和奋斗的目标,也是党执政的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回答了党“为谁执政”的问题,表明党在根本立场、世界观和党性方面永远不动摇。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好的理念实现好,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一站式,更好地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使为人民服务体现到人民群众可感受的执政行为和制度安排中。“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就是为履行党的宗旨意识建立新的载体。要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各级党组织联系帮扶基层,推动各种优势资源投放到群众生产生活中去,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合力。要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请群众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打分,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服务效果的第一标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创新型”政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和历史的真实写照。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就是党适应形势、驾驭难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史。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和善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8]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改革创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实现科学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必然要求党在治国理政方式上实现变革;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党在管党治党方式上实现创新。没有创新精神,一个政党就会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就会失去生机活力、落后于时代社会发展,就难以长期执政、经得起时代、世界的考验。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执政实践前沿,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执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目标,这既是一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党的建设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服务和创新以及理念的先进、内涵领域的拓展、方式方法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健全等,更重要的是一次政党建设的重大转型,形成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政党发展形态,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和新高度。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与党的执政规律的内在关系,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谋划了由“两个重大课题”、“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大建设”、“四自能力”、“三型政党”、“八大任务”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执政党建设战略新布局,高屋建瓴,统领全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科学,措施更加有力。

目标已经确定,如何布局将决定目标实现的绩效。“决胜负之源于布局”。布局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是对目标整体的科学把握,也是实现目标的战略性所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新概念,并且形成了重大成果。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面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实践,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时代要求,面对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四种危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党的十八大科学地谋划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战略的新布局,选择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突破口,抓住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部署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P49-50)上述内容加上八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是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战略性总体布局的具体描绘和阐述。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系统工程总布局,把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第一,重申了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课题”。就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党同志必须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第二,揭示了党的建设贯穿的“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党的十八大把党的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表明党对保持自身纯洁性的高度警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透露出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自身机体的健康问题,反映出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考验的复杂性和多方位性。第三,强调了党的建设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特别是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纳入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表明党对保持自身先进性认识的深化,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执政党来说的确是一个重大课题,不仅仅体现在理论认识上,关键是在实践上要解决好。从严治党历来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从十四大开始作为党的指导方针正式载入党章。强调坚持这一要求,核心是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和毅力,永葆共产党人的生机和活力。第四,明确了党的建设需要推进的“五大基本建设”。党的五大建设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党的建设的“主线”建设有依托、有载体、有层次,从而保证党的建设各项举措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是一个需要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第五,提出了增强自身建设的“四自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四自能力”作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构成因素,是首次提出的新概念。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问题的高度自觉与自信,表明党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表明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而是在用坚强的党性,清除自身肌体中的“毒瘤”;用纯洁的先进性,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根基”。“四自能力”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体现,揭示了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途径。第六,确定了党的建设实现的“总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型”政党的提出,是对新形势下党建经验的总结,是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对自身组织变革、功能发展和形象塑造的目标和方向。第七,部署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四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六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是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这八项工作任务,涵盖了理想信念、党群关系、党内民主、执政骨干队伍、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倡廉、党的纪律等党建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在全面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每一项都在党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每一项都反映着党的建设规律,体现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

总之,这个总体布局,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重要方针、基本内容、方法途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等,都科学地囊括其中,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科学系统和有机整体。

[收稿日期]2012-12-11

标签:;  ;  ;  ;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执政党建设的新逻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经验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