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之所中的“天人合一”论文_丁茂镭

栖居之所中的“天人合一”论文_丁茂镭

云南建投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在建筑学领域,“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多为人所重视。就国内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而言,学者们多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景观的营造、象征符号的韵味三个方面来理解建筑学中“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学者们多采用实地调研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一课题。从研究视角上来说,学者们基本都从中国古代典籍与传统建筑中解析“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并试图通过传统的诠释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建筑困境。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总体来说比较片面,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缺乏现代性转化的视角与技术性视角。

关键词:建筑;天人合一;综述;自然;景观;现代性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理念的之一,其具有己与己、己与人、己与物等多重含义。在建筑学领域,“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也多为人所重视。正如徐清泉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特殊性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天人合一这种审美精神所决定的。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天人合一审美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1]汪洪澜同样认为:“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2]很多国内学者都意识到,在当今现代性带来的居住环境、住房建设、城市规划等问题下,在建筑学领域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之道,显得尤为必要。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而言,学者们多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景观的营造、象征符号的韵味三个方面来理解建筑学中“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本文以下就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在建筑学领域能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应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栖居困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中的“天”可理解为“自然之天”,[3]这样一来天人关系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含义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建筑的生态观。李雪平指出,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因势利导”的节能观。传统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就近取材,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南向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4]王益研究了传统建筑空间所体现出的“和”文化意味,并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根源。[5]周霞与刘管平也认为,中国“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具有“崇尚天地”“中庸适度”“经验为本”的主要特征,有朴素的“可持续”的发展意识以及尊重历史传统的思想。在周霞与刘管平的研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含。[6]劳燕青则对主流观点进行了反思,他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了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7]

在很多学者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的分析中,“天人合一”的建筑生态观亦有着明显的体现。汤国华分析了岭南古建筑、近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体现,提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是:技术上,建筑要适应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艺术上,建筑要追求自然美。[8]胡继芳与申小红进一步指出,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有承袭中原建筑文化,吸纳海外建筑文化的一面,又有保持本土特色的一面。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岭南人民顺应自然,适度地利用自然,创造了精美的建筑,建筑保护了人,也改善了自然。通过建筑,人们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9,10]胡牧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民居与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比较,突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天人合一”的内含。胡牧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含蕴着秀美婉约的美学风格和自然、质朴、实用的艺术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11]陈念慈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12]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角度诠释“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体现出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张力关系的现代性焦虑。对此,很多学者寄希望于通过“天人合一”的建筑生态观,为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引领方向。杜玉彩指出了这一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现代性焦虑,认为中国传统民居从风水的选择,到庭院、中堂的设计及材料的运用及建筑的各种装饰都围绕着“天人合一”这一追求,寻求“理想的栖居”之地。中国民居建筑经过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污染和土地的日益减少,民居的建造也面临种种问题。[13]戴小乐与杨文伟认为,在当今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深入发掘并合理利用周易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原则以及“天地人合一”观点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问题。周易哲学思想与道家“天地人合一”思想具有一种良性的生态学的取向,成为创造和谐人居环境可供参考的基础。[14]牛彦军同样指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说到底就是要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及未来的建筑环境的再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5]韩增禄特别研究了建筑与养生的关系,指出人的健康与建筑密切相关。建筑是人为自己建造的一种人工自然环境。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16]高虎将“天人合一”视为环境与现代建筑关系的新视点,指出环境与建筑是相互延伸,相互结合及相互补充的整体。建筑,不仅需要有一个雄伟,壮丽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美丽而幽雅的外景来衬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在满足正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一个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从而实现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理想蓝图。[17]

二、建筑景观的营造

“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源远流长,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正是在“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价值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建筑营造出了独特的建筑景观。薛熙明与唐雪琼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史上的精粹,长期以来,它一直沿上下两条脉络演化发展。儒、释、道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三大代表,对“天人合一”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而园林或建筑景观的设计也深受其影响,表现出同中有变的差异化特征。[18]从景观的角度,曾志荣认为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品格,它在对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是全面而深刻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方面:对称美源于自然亦道法自然,建筑中天象数字的应用,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建筑中的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9]董睿论证了易学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他从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建筑总体空间布局之影响、天人合一之宇宙图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之影响与天人合一之月令图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之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指出天人合一思想是易学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应相互协调统一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其发展受易学天人合一思想之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明确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方向,还确立了中国传统建筑存在的方式及相关法则。[20]

高倩指出,从历史文脉角度来看,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高倩旨在通过继承中国古代楚国“天人合一”建筑观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辩证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明确室内设计的目的和内容,从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创新室内设计风格。[21]李英粉将目光延伸到了韩国,认为“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2]

在个案方面,詹鄞鑫研究了北京城礼制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北京城作为古代都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建筑群体现出来的“王气”。古代城市建筑并不仅仅为着实用目标而设计,还贯穿着某种神秘的观念。“王气”的基本原则是表达天命观念的天人合一观,由此造就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王都建筑风格和艺术。[23]黄德锋认为,江西的古代建筑在其营造过程中受到了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其村庄选址定位还是规划设计,无论是其建筑空间布局还是建筑材料取舍等,都积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江西古代民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江西古代建筑的自然境界。[24]吴罡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建筑有深刻影响:一方面是武当建筑整体的规划严密,隔而有序,另一方面是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这深刻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古建筑设计和修建的重要性。[25]田朋朋、张 漪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大量的实地调研,揭示出油坊村传统民居从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材料运用及构造技术到建筑庭院与室内环境再到建筑屋顶、立面、装饰及色彩都围绕着“天人合一”这一追求,以获得“理想的栖居”之地。人们通过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改善并利用自然,以达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26]

三、象征符号的韵味

建筑中往往包含了很多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传达着独特的文化理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文化教化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李奇辰与史启新研究指出,徽州作为一个有着独特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地方,其徽派古建筑群充分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图形能有效的传达含义,形成受众对于设计形式及其观念的合理理解,解读出图形并作出一定反馈。针对徽派建筑进行图形设计便是由建筑元素转化成符号图形来传达“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传播徽州浓厚的社会文化,充实人类的物质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极具东方人文特色的精神世界,华夏子民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27]

园林,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象征符号。李保印与张启翔认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8]黄海静指出,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有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29]孙琴与潘文明指出,在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实践中,人们自觉地追求阴阳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表现一种哲理的境界。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园林体系的深层基因,值得今天从事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人员借鉴和创新。[30]

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地方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同样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别样韵味。陈春柳认为,楠溪江古村落造型古朴,色调淡雅,坐落环境优美,在古村落选址和布局、建筑风格和用料、耕读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山水与建筑完美结合,生态与生活完美结合,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成为生态文明的代表、诗意生活的象征、耕读文化的典范。[31]郑绍江与徐钊指出,云南民居体现出尊重自然、依赖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观,主要表现在居住文化的“天人合一”、建筑形式的“天人合一”以及材质和色彩的“天人合一”等几个方面。当地民族对生命的渴求,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高度表现。[32]张晓春通过建筑人类学田野调查,对阳烂村侗族鼓楼立柱式结构、外部建筑空间语言形态以及鼓楼选择地点和朝向,作了“文化持有者”的“深度描述”,并以详实的田野资料论证了阳烂村鼓楼建筑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法则和楼桥相映的“类生命意识”。[33]刘汉懋重点从朱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知入手,指出武夷山庄和九曲花街的设计中,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设计、建筑环境及材料选用等方面顺应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一批具有武夷风格地域特色的建筑佳作。[34]

四、简评

纵观国内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多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景观的营造、象征符号的韵味三个方面来理解建筑学中“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学者们多采用实地调研与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研究视角上来说,学者们基本都从中国古代典籍与传统建筑中解析“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并试图通过传统的诠释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建筑困境。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推进。

首先,学者们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总体来说比较片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至少将中国传统的“天”分为五义: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3]与之相对,“天人合一”也至少可以引申出五种含义。而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自然与人的关系来理解“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对于“天人合一”这一丰富的价值系统来说,无疑是很片面的。当然,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学领域中独特的理论关切,因而研究者也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天人合一”。但其实,不论是“天人合一”本身的价值系统,还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它们本身所涉及的价值视域都涉及多个面向。例如,“天人合一”在儒家价值系统中往往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注重通过工夫修为与外王实践来安顿人的心灵与生命,而中国古代建筑也往往通过诸如祠堂等的设计将这些文化理念渗透入建筑符号中,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实现对人心灵的安顿。这一面向,事实上有着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今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涉及到环境问题,建筑景观对人心灵的影响与熏陶在城市化的今天显得越来突出。在这个意义上,从教化角度深入发掘“天人合一”在建筑领域中更为广博的文化意蕴,无疑是这一课题研究值得拓展的方向。

其次,学者们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缺乏现代性转化的视角。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在本质上已经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方式、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格局都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社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生长发育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如何实现现代化展现,这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诚然,学者们基本都意识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有助于克服当今的建筑困境,但如何使这样的传统理念与现代性相结合,在建筑学领域缺乏系统的探讨。在笔者看来,讨论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应当注意立足传统并开放包容,在注重对传统准确诠释的基础上,注重跨学科研究。就“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而言,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景观问题、文化问题等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唯有使传统与现代新兴学科(如环境科学、生态学、文化心理学等)进行对话,才能探讨出“天人合一”的现代性转化之道。也只有这样,“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学者们所希望的那种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引领作用。

最后,学者们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缺乏技术性视角。文化理念在建筑上的体现是要靠技术去完成的,要实现相应的文化理念,就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技术规范。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从传统的建筑中分析出“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与文化意蕴,但鲜有人从古代建筑技术的角度去探讨这一理念是如何实现出来的,而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去实现这一理念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如果学者们都期望“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那么从技术手段、技术规范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在物质性的建筑中实现“天人合一”,这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而言就是一个亟待推进的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徐清泉.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汪洪澜.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J].宁夏社会科学,2006,(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4]李雪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5]王益.“和”与传统建筑空间形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

[6]周霞,刘管平.“天人合一”的理想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观[J].建筑学报,1999,(11).

[7]劳燕青.再论“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1998,(4).

[8]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5).

[9]胡继芳.试析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岭南文史,2006,(3).

[10]申小红.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佛山为考察中心[J].岭南文史,2009,(3).

[11]胡牧.天人合一与数理和谐——云南少数民族民居与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比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12]陈念慈.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美学思想渊源探微[J].东岳论丛,2002,(2).

[13]杜玉彩.“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3).

[14]戴小乐,杨文伟.周易及“天人合一”思想与明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J].肇庆学院学报,2008,(4).

[15]牛彦军.建筑?文化?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中州建筑,1997,(1).

[16]韩增禄.建筑与养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S1).

[17]高虎.浅谈环境与现代建筑关系的新视点——“天人合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

[18]薛熙明,唐雪琼.中国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

[19]曾志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反映[J].江西建材,2006,(4).

[20]董睿.易学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6).

[21]高倩.天圆地方 人在中间——浅谈中国古代楚国“天人合一”建筑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福建建筑,2009,(3).

[22]李英粉.“天人合一”观念对中韩传统建筑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4).

[23]詹鄞鑫.北京城礼制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J].文史知识,2007,(8).

[24]黄德锋.“天人合一”——江西古代建筑的自然境界[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5]吴罡.“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建筑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6]田朋朋,张漪等.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5).

[27]李奇辰,史启新.图形设计对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诠释[J].巢湖学院学报,2013,(4).

[28]李保印,张启翔.“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9]黄海静.壶中天地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6).

[30]孙琴,潘文明.试论“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园林建设[J].宁夏农林科技,2011,(10).

[31]陈春柳.“天人合一”在楠溪江古村落的诠释[J].社会科学论坛,2012,(8).

[32]郑绍江,徐钊.“天人合一”在云南民居中的体现[J].艺术探索,2010,(6).

[33]张晓春.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通道侗族自治县阳烂村为个案分析[J].船山学刊,2010,(1).

[34]刘汉懋.天人合一思想对闽北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J].武夷学院学报,2016,(11).

论文作者:丁茂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栖居之所中的“天人合一”论文_丁茂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