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杨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重庆 永川)
摘 要: 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能力教育,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分析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内涵及联系,分析了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工匠精神问题,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可见,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质,毕业生才能直接顺利上岗,适应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及工作节奏。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广义来讲,既是职业精神,也是职业能力;狭义来讲,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内涵应包括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
图7(b)中墩柱均有耗能钢筋的参与,其中墩柱③,耗能钢筋部分裸露在外,墩柱的耗能能力以及抗侧力较墩柱①有明显的提升.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优异,滞回曲线中的各个滞回环界限分明,相邻滞回环的后一等级覆盖上一等级的滞回环.当加载位移达到100 mm时,局部节段墩柱间局部混凝土出现应力集中,应力迅速增加,墩柱的抗侧力稍有提升.墩柱④有现浇混凝土包裹耗能钢筋,耗能钢筋与现浇混凝土共同作用,使墩柱的抗侧力大幅提升,耗能能力明显提高.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就体现了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体魄、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
过去,令邹市明扬名的,是一种依靠灵活步伐不断闪躲,伺机击中对手的拳法。他很少一击制胜,打中就跑。“只要赢得比赛就行了,不需要击倒他。”邹总结。但“海盗式打法”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引发争议。支持者声称,在奥运规则允许下,这是一种中国人将聪明智慧发挥到极致的玩法。反对者认为,它偏离拳击的格斗本质,“电子只能够知道你这个手到这里,不能测出来你打多少重量。而邹市明又很灵,你摸我,我闪开,我又摸到你,电子计分就猛计,2分-3分-4分。”澳门的一位拳击教练说,“一些西方朋友问,你们中国拳击是拿来击的还是拿来摸的?”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全过程理念的培养体系,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增加培养人才的附加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并能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明确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其次,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独立设置的课程,主要讲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然后落实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和标准,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也推动了专业课程与职业相结合,促进了产教融合;最后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拓展环节,学生毕业达到一定的素质拓展分,并为学生职业成长建立素质档案。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
二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4G试点正稳步推进。2018年第四批试点支持4G网络建设,已于6月底前完成申报、评审、资金下达工作,后续由相关省份正式确定具体实施企业并签订合同。
(二) 学生价值取向不理智
由此可见,泰国凭借总体理想的地缘环境和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在同中国开展文化外交时采取了积极互动合作的行为,不仅合作的领域广、程度深,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也较大。泰国既通过引进中国的文化和知识成果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容,又通过积极向中国推广泰国文化来追求经济收益和积极国家形象的塑造,致力于在文化资源的互补中实现共赢。
(三) 学生职业道德不健全
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不局限为了上思想政治课而上课,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横向拓展。比如社会责任感主题教学,不仅仅讲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感,还要拓展到某全国劳动模范是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等,自然引申出了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事迹,由事迹评述,融入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
三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 工匠精神融入培养体系
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来分析,职业素质不仅包含工匠精神内容,还包含职业体魄、职业心理等。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分析自己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及自身特长爱好,盲目追求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低、工作尊重度高、工作自由等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对于机械、建筑等辛苦、环境不好的专业没兴趣,嫌弃家政、养老等服务的专业,一味追求管理类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失衡,也导致在学习道路上,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容易迷失,失去了职业兴趣。在实习就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已,很难找到自己认为合适和满意的工作岗位,往往还怨天尤人,埋怨学校人才培养不好,埋怨自己没有关系等,表现出不理智的价值取向。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企业在人员招聘、重点培养及岗位晋升等,把职业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普遍认为,职业素质是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好,通过锻炼、培训,能迅速提升技术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力再强,不能融入团队,不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不遵守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终究被淘汰。而且,企业也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职业素质差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单位,在岗位上培养的事,忽视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仅仅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未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通过举案例、讲理论等形式开展参观和课堂教学等,给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感,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理解和领悟。
(二) 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养
在教学形式上,设计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价值观主题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优质企业生产车间,观摩劳模、能工巧匠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如何攻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中的技术难关,亲临现场感受企业能人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及创新创造。工作不分贵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能以鲜活的案例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内讲授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开阔眼界;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讨论法,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融入。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师德高尚,为学生工匠精神树之表旗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刚从学校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少数来源于企业,比较缺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协同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师职业环境、职业准则及职业标准中领悟工匠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教师相关规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下到企业,体验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职业素质提高,方能言传身教。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上,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作为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促进教师要克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
当代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职业道德缺乏,自高自大,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了。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更换实习单位。在就业阶段,遇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实际问题,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出去上班的“啃老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实习就业中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高、不知感恩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培养学校,都是极大损害和伤害。
在教学方法上,比如爱国精神主题教学,可以通过播放“大国工匠”专题片,让学生先通过观看专题片同时,默默思考大国工匠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反复试验、反复改进,终于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观后感悟,通过个别学生分享,班级所有学生将多次受鼓舞,为祖国强大而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产融结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结合方向单向性,因现行金融法规限制,我国都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单向流动;二是结合方式多样性,受各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发展阶段不一致影响,我国从初级的产融结合到系统的金融控股公司均存在;三是运作主体规范性,我国几乎是大型企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先行开展产融结合业务。
(四)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充分反映了办学特色,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院校要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工作室、广场等重要地方开设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宣传栏,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宣传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感受到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才能发挥学生潜力,在自己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成绩。
(五) 工匠精神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也是培养职业素质的主要路径,更是工匠精神践行的主要阵地。首先,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技能创新组织,开展创新论坛等活动,分享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如何解决项目难题,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其次,邀请行业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质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做报告,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先进事迹等诠释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诠释工匠精神是如何修炼出来的;最后,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竞争环境中,努力做得更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四 结语
职业素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其中,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也为企业培养了“适用和有用”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伊,王继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 ,2017(06):47-49.
[2] 徐晓梅.“工匠精神”融入扬州地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新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4-5.
[3] 王华,钱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 ,2018(07):38-40.
本文引用格式: 杨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9,6(52):291-29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2.126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研究与实践(162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敏,男,汉族,四川阆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网络通信、网络安全及智能信息系统。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工匠精神论文; 职业素质论文;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