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60年研究综述_赵树理论文

赵树理60年研究综述_赵树理论文

六十年来赵树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十年论文,赵树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4)06-0073-04

我国对赵树理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然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 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但对他的研究却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大体上划分为四 个时期:1943—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倡导期;1949—1966年的评介期;1966—1976年“ 文革”期间的停滞期;1978年至今的纵深期。

一、倡导期

1943年9月《小二黑结婚》发表,扉页上有彭德怀的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 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第一版印行20000册仍供不应求,可以说,除了赵树理 小说自身独具的魅力外,政界要人彭德怀的引荐,使赵树理的作品得以在解放区、根据 地更广泛地传播,为人了解。这个题词成了赵树理研究的一个导火线、生发点。

实践证明了赵树理小说形式的生命力后,在整个40年代,他的作品都受到热情的赞扬 。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将作品中反 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照,整个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学理性 较弱。批评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 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1](P23)。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 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2]。文坛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 扬,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高度评价了赵树理的作品如郭沫若《谈<李家庄的变迁>》 [2]、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2]和《论赵树理的小说》。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评论 是周扬于1946年8月2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的地位 因之得以确立。尽管1948年底和1949年初发生了对《邪不压正》的分歧,但并未对赞美 的主旋律发生多大干扰。

这个时期对赵树理的肯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肯定其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中的问题,深刻描写农村阶级斗争,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二是从艺术上肯定他塑造 了生动的农民形象,运用口语和民间文学传统,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这个时期主要是 一些评论文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回忆和评述赵树理的生平、思想、性格、文学观、创作的基本情况等。李普《赵 树理印象记》,记述了赵树理“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而想“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文 学观[2](P23);杨俊《我所看到的赵树理》[2],通过五个日常生活片断,反映了赵树 理朴素、平易近人的性格;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4],揭示了赵树理创作 的“不尽源泉”……这些文章多立足于《讲话》中有关作家论的思想来展开评述。

(二)有针对性地分析赵树理创作的特征和意义。当赵树理在解放区崭露头角,尚未得 到知识分子圈子的认可时,周扬就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 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 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4](P1),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 践的一个胜利”[4](P10)。他还较系统地从人物、语言方面作了分析。周扬以无产阶级 文艺批评家、以共产党文艺方针代言人的身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赵树理及其创 作作了评价,其结论在这一时期的赵树理评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评论产生 了深远影响。陈荒煤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中总结出赵树理创作的3个特点——“政 治性很强”、“民族新形式”、“革命功利主义”,首先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 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2](P171-175)。二人的表述为这一时期及下一时期前期 对赵树理的评价奠定了颂扬和提倡的主调。

二、评介期

1949—1966年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二个时期一评介期,基本上承袭上个时期的研究方法 和指导思想,政治倾向鲜明。但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正式建立和赵 树理仍在不断创作,对赵树理的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对赵树理在文学史上进行定位,并 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有关赵树理的资料。

(一)与上个时期一样,此期仍有许多关于赵树理生平、思想的回忆和介绍,以及对具 体作品的分析。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二三事》[2],记叙了他对赵树理的印象。另有 刘真的《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03-10)、万曼的《赵树理的生 活和创作》[5]、张瑞华的《赵树理在太行山》(《光明日报》1958-01-05)等。映白《 “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前哨》1956,5)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来 分析作品,是这个时期较为系统的一篇论文,类似的有王中青《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2]、傅雷《论<三里湾>在情节处理上的特色》[2]、唐弢《<锻炼锻炼>中人物描写上的焦点》[2]、冯健男《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2]等,针对创作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剖析。

(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文学史著作中,对赵树理的历史地位作了较 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李何林等人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王瑶《中国新文学史 稿》、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其中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赵树理视为“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6](P372)的杰出代表,其观点可作为这个时期科学公正地肯定赵树理的代表性言论。其他批评家也开始评论赵树理的历史地位,如刘泮溪的《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除文学史外,还出现了个人研究的专著,这是上个时期所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黄修己的《论赵树理的小说》,196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方欲晓的《赵树理的小说》。

(三)研究资料的建设开始起步,大量收集赵树理的作品,出现了有关赵树理研究评论 文章的汇编书籍。1950年出版了《论赵树理的创作》一书,收集了周扬、茅盾、郭沫若 等著名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评论性文章。山东大学中文系1960年编纂了《赵树理 研究资料汇编》,选取各个时期不同方面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书后还附有赵树理创作 年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赵树理选集》,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期的赵树理研究,可以用“褒贬毁誉之间”来描述:前期处于社会正轨时,有关论 述,几乎都把他作为实践《讲话》方针的典范,把他的创作视为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最 早实绩,研究较上一时期有了深入的发展。但“左”的思潮也在不断发展,渐渐地,整 个研究与政策路线挂钩,《三里湾》等作品受到批判,特别是1959年,《文艺报》组织 “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恰逢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如何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言论不久,最终导致对赵树理的否定性认识,否定的理由是认为赵 树理把社会主义农村描写得太黑暗了,武养在《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 后感》中发出的质问可视为此类观点的代表:“难道这就符合农村的现实吗?难道这就 是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吗……作者把它写到纸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2](P474)当 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王西彦便撰文《<“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愿意“充 当一名保卫《锻炼锻炼》的战士”[2](P467)。老舍、茅盾等人也一再为其作品辩护, 但未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局面。1962年8月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 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宣布1959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错误的。会上肯定他反映了 农村生活中的困难和曲折,达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但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后者的 失败。对赵树理越来越严厉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 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1964年以后,对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连会议受到严厉批评,赵树理成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标兵,问题渐渐变成了对赵 树理创作生死存亡的审定,对他的研究已无法再正常进行了。

三、停滞期

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的特殊年代,受极度夸大了的阶级斗争论和极“左”思 潮的影响,加上“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文学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文学研究遭 到空前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基本上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赵树理研 究也不例外,40年代以来的肯定性评价被全盘否定,他从忠实贯彻毛泽东文艺方针的代 表性的作家,一下子变成反对毛泽东思想的“黑作家”,作品大都成了“大毒草”,被 打翻在地。

在这个历史越出常轨的时期,“大批判”式的所谓“学术研究”铺天盖地,以当时的 文艺政策和政治观念来界定其人其文:《从赵树理作品看他的反动本质》(《山西日报 》1966-08-11)、《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光明日报》1967 -01-08)、《不许赵树理丑化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山西日报》1970-07-27)、《鼓吹 “实利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0-07-27)、《赵树理是反对三面红 旗的急先锋》(《山西日报》1970-08-05)、《<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 》(《山西日报》1970-08-17)、《赵树理是那个阶级的“方向作家”?》(《山西日报》 1971-05-24)、《赵树理鼓吹实利主义是阴谋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1-07-19 )……基本上形成了以《山西日报》为中心的批判阵地,这些标题大体反映了当时的“ 研究”内容。

所谓的“大批判”不过是政治迫害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文艺研究、文艺评论被中断, 只是为了历史发展过程叙述的完整性,姑且把这个时期称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三个时期— —停滞期。

四、纵深期

粉碎“四人帮”后,进入了赵树理研究的第四个时期,这是赵树理研究的一个中兴期 。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日益开明的文艺政策和政治氛围,以及国外各种思潮的引入, 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78年9月,赵树理得到平反昭雪 ,赵树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一阶段(1978—80年代初)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从批判“文革”的角度 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重新肯定他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如吕元明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 )。怀念、回忆赵树理生平、思想的文章大量出现,赵树理的子女及其生前好友、同学 、同事、培养的文学新人等构成此类评论文章的队伍主体,拉开了新时期赵树理研究的 序幕。作为赵树理多年的同学、同事,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 0,1),简要介绍了从1906年到1970年,赵树理一生的经历和著作。另有孙犁《谈赵树 理》[2]、赵广建《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2]、马烽《忆赵树理同志》[2]、陈登科《 忆念赵树理同志》[2]……但这一阶段的评价仍未全脱前两个时期的评述思路,带有明 显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二)第二个阶段(80年代初—)是其研究的全面、多样、深化的发展时期

1.资料建设。(1)著作辑佚方面,1980年,工人出版社和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 4卷本,1983年,又出版了《赵树理文集续集》。此后,山西省作协和北岳文艺出版社 合作,编辑出版标注本《赵树理全集》共5卷,到1994年出齐。(2)年谱考订方面,董大 中1982年出版了《赵树理年谱》,又经过12年努力,推出了迄今最为翔实完备的年谱增 订本。(3)研究资料集成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等编的《赵树理专集》,中国 赵树理研究会的3卷本《赵树理研究文集》,黄修己选编的《赵树理研究资料》,陈荒 煤主编的《赵树理研究文集》等。(4)传记方面,黄修己《赵树理评传》首开先河,介 绍了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还对其作品的历史贡献及局限作出了描述。随即有戴光 中的《赵树理传》、高捷等人的《赵树理传》、申双鱼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杨 品的《赵树理传:颠沛人生》等多部传记问世。(5)有关赵树理创作与生活的专著,如 董大中的《赵树理写作生涯》、韩玉峰、赵广建合写的《赵树理的创作与生活》、王献 忠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李士德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杨志杰的《赵 树理小说人物论》等。(6)对赵树理研究的研究,如董大中《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 顾与展望》、王辉《五十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2)、 戴光中《赵树理研究回顾》(《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等,但此类研究还不多。

2.队伍建设。1982年、1986年、1990年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赵树理学术研讨会,1992 年成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并出版《赵树理研究通讯》,首任会长陈荒煤。此前,山西 长治市已有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和该会编印的《赵树理研究》季刊。2001年9月下旬在山 西召开了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 ,最有代表性的有80年代前期的周扬、黄修己,后期的戴光中,90年代的钱理群、温儒 敏、吴福辉、陈思和等。

3.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更加重视从文学本身的特质来分析作品,研究方法不断 更新。1985年兴起的方法热打开了赵树理研究的新局面,大量西方现代批评方法被采用 。方法的兴起可追溯到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该书用“发生学批评”、“审美批评 ”、“社会学批评”、“整体性批评”、“比较批评”等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分 析,打破惯常的社会历史研究方式,实现了赵树理研究的突破。到1990年年底第三次赵 树理学术讨论会之后,形成了一个运用新方法研究赵树理的局面,将赵树理研究放到民 间文艺、全球化、文化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比较研究等领 域,找出某些内在联系。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 试性的解释》(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本)》(下),东方出版中心2003 年)中,把赵树理作为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述其创作的意义;在《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从民间立场的角度,挖掘出赵树理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裂痕。沈光明的《全 球化与赵树理方向》(《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一文肯定了赵树理的本 土化立场,也指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局限及其在全球化面前所遭遇的挑战。朱庆华在 《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文学评论》,2003,2)中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了 赵树理小说受到欢迎的“诸多有利条件”。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莱 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借助神话原型视角,重新审视《小二黑结婚》,从 中发现隐含的“才子佳人”模式。杨新敏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赵树理》(《苏州大学 学报》(哲社版),2000,7)中对赵树理进行接受美学的分析。刘洁《试论赵树理的文学 模式》(《社科纵横》,1994,1)一文从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探讨 赵树理创作的模式。周云鹏通过张爱玲和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关系的对照,以及二人 在民间立场上的相似性,将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7](P54-5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 三家论》一书中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三人放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乡土小说的流 脉中进行考察和剖析……此类评论与著作层出不穷,难以胜数。

4.对赵树理的评价出现争议,呈现出稳定深入发展中的波动性。一部分评论家仍坚持 赵树理的方向性,但另一部分则对此提出质疑。这个时期,围绕赵树理发生过两场争论 。一次是“山药蛋派”是否存在的问题。戴光中依据文学流派应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相 似风格的原则,对赵树理与马烽、西戎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质疑,从而引起山西直至 各地文艺界的广泛论争。另一次争论也是由戴光中引起的,其论文《关于“赵树理方向 ”的再认识》,作为“重写文学史”专栏的首篇发表于《上海文艺》1989年第2期,在 分析了赵树理所坚持的“问题小说论”与“民间文艺正统论”之后,认为不宜作为新文 学的“方向”加以提倡,此文受到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这两次论争,暴露出某些研究 者身上浓重的地缘感情色彩,“乡贤情结”也妨碍了他们作为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价值中 立立场。

时至今日,赵树理研究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 研究主要集中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而对他本人极感兴趣并投入大量心血的曲艺、戏剧 方面,则少有人问津,同其他作家相比较,突破较小,也没能发现新的兴趣增长点。近 年来,各种文学现象和思潮旗帜林立,让人眼花缭乱,赵树理研究大有“尘暗旧貂裘” 之感,许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别处,赵树理研究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收稿日期:2004-03-26

标签:;  ;  ;  ;  ;  ;  

赵树理60年研究综述_赵树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