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水是可循环利用的一种珍贵的水资源,合理地进行雨水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提升,我国相关部门已加强了对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雨水利用率,创造更大的价值,文章提出了几点城市雨水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雨水;资源化;可持续利用
1引言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雨水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不但增添了城市用水的供给模式,降低了城市绿地浇灌水的需求量,而且可减少降水给城市造成的路面积水问题,延长洪峰产生时间,降低防汛工作压力。此外,雨水开发、利用可增添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形成雨水收集、运营管理、中水利用产业链,拉动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我国城市水资源发展的现状
相较于我国丰富的降水量,大量的雨水资源流失浪费,使得我国大部分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相较于我国大部分国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这些地区降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均衡,雨水无法在有效的时空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相较于原本的地下水资源来说,雨水资源既不稳定也不容易被收集利用。但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城市内涝与城市缺水问题,成了目前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人民群众环保意识较低的现状,许多观念和制度无法得到良好的实施和执行。节约水资源以及生态环保知识的全民普及变得尤为重要。
3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3.1制定鼓励城市雨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律
第一,规定城市新成立的住宅小区及其公共设施等,加强建设相应的雨水回收站,从而确保城市雨水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例如:北京在 20 世纪初即制定了有关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雨水利用的暂行条例,规定“凡在本市内‘新改扩’建设工程、道路、广场、桥梁、停车场等地必须设计雨水利用工程”,增强了该市雨水开发、利用效果。第二,加强资金投入。例如:南京某小区 3 年前投入近百万元的雨水回收系统的建设资金,将路面、屋顶、停车场等处回收的雨水,运输至 8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经过滤后,产生的清水广泛应用于人工湖、小区绿化换水,3 年共取代了 13 万 t 的自来水,节约水费 30 多万元,7 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当然,收集大批量雨水单纯依靠政府提倡是不够的,还需制定有关的政策法律,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地投入相关技术,鼓励大众资本的参与。第三,地方政府可酌情发放“绿色”补贴,或成立专项基金会,扶持雨水利用产业有序地发展。城市雨水利用属于环保产业范畴,政府可通过优惠政策、机制等,激发单位、开发商的积极性,促进城市雨水集约利用。此外,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让城市雨水利用更加规范。
3.2将雨水资源化利用划入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第一,综合分析城市建设、雨水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建设等问题,将集水、储水、加工、利用、初期污染控制等划入城建总体规划,有利于加快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对于提升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第二,在城建过程中,应及时更新理念,摒弃以往“重上轻下”的思想,即不可单纯关注地上建筑,而轻视地下管道网络的构建,特别是城市蓄水、排水系统。排除“重排轻用”的思想,既要将城市雨水尽快、尽可能地排出去,又要设法让雨水为城市提供服务,以缓解我国城市用水量紧张的现状。建议可修筑一个结构清晰、排蓄相结合的城市排水网,根据实际情况,修建“雨污分流”系统,最大化地利用城市现有的观赏河道、水系等,或进行改造,建成相应的亲水环境的生态景观。第三,城市雨水可持续利用工作可与“中水回用”共同进行。当雨水资源收集后,可用于城市洗车、绿化、洗车、景观维护方面,既降低了供水压力,又降低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关于暴雨形成的“雨洪”,可通过环城水系予以合理调节、蓄积及利用,将冗余的雨水排放到城郊地区、低洼处滞蓄利用,使城市的防洪压力减小,为城市储备一定量的水资源,增强地下水、生态水系的补给能力,有利于改善城市气候,强化城市的宜居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构建具备蓄水功能的城市绿化模式
第一,上调城建区的地面透水率指标,明确规定城市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应预留一定的透水面积。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现有池塘,新建小区也要将地面的透水率至少提到 50%。应提倡广泛种植根系茂密的绿色植物,且推行“下凹型”绿地,增强草坪的入渗性能。城市公路的分隔带,路缘石可设成“穿孔”状,兼安全隔离与过水功能。第二,在居民区、校区、大型公共场地,内部的道路两旁兴修“蓄洪”“滞洪”水池,将蓄积的雨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地灌溉、路面清洁、景观用水及消防领域,或者予以回灌,补给城市地下水资源,力求达到社区雨水“零”排放。第三,各城市可结合本地城区下垫面的实际,有效地选用透水型铺装,在路面、停车场尽量选用嵌草砖、透水砖等材料,且砖底设置回填的砾料、砂石渗沟、渗井等,减小暴雨径流的流量、速度及延长时间,尽量多留雨水,增强城市雨水的渗透性。
3.4制定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规范与标准
目前,虽然我国有些城市已展开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雨水可持续利用的经验,但是,雨水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雨水往流的污染控制、雨水科学化管理、屋面雨水的直接利用、生态系统建设等诸多内容。城市有关部门领导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市生态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与规划,编制相应的技术规范,强化城市雨水开发、利用,重点为城市生活区域水系统的优化设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供指导。
3.5加强城市雨水利用的管理力度
城市雨水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开发、管理的范畴,涉及地质、气象、城建、水利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还需要我国城市环境部门、建筑设计、建设部门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城市雨水利用的管理,科学规划,加强监管,可以由相关的城建机构领导牵头,负责制定有关的政策、技术指标、规划,并发挥管理职能。具体项目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提倡接受社会监督。
3.6推进海绵城城市建设
自 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后,这一概念很快被许多社会人士肯定并接纳。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水资源状况来说,发展一个像海绵一样,能够接收、储存、汲取的海绵城市,给我国许多城市的雨洪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新出路”。进一步对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升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对于现阶段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环保和雨水资源利用的意识不够全面。许多民众并没有深刻意识到保护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深刻贯彻其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理念的同时,应该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雨水资源利用。提倡全民参与收集雨水资源的利用中来,共同实现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打造美好的城市家园。
4.结束语
总之,某些发达国家对城市雨水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且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条例,禁止使用自来水灌绿地、冲洗道路等,充分利用雨水或加工的再生水,修建城市雨水池,减小暴雨带来的地面径流,降低防洪危险。提倡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危机”以及城市洪水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城市居民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观念,构建亲水型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文明。
参考文献:
[1]周吉君.基于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收集与利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3):3741-3742.
[2]徐泽林.基于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收集与利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7):148-149.
[3]陶丽芳,陶丽芳,陶丽芳,等.浅谈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收集与利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6):2198.
论文作者:张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资源论文; 水资源论文; 我国论文; 海绵论文; 透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