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导的我国信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刘 磊1,2,孙雁飞1,韩 光3
(1.南京邮电大学科研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3.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在当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高校作为研究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将会给协同创新网络带来更大的收益。文章从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必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校主导的要素流动型协同创新模式和高校主导的战略联盟式协同创新模式。前者包括服务协同模式、知识与技术协同模式和组织管理协同模式;后者包括高校作为理论研究与智力输出者、人力资本的支持者和产业方向引领者的三种定位。
关键词: 信息产业;高校主导;协同创新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指系统中与创新相关的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协同创新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二十余年中,学者从协同创新的概念、模式、机制、要素模型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调研发现,与协同创新研究关联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几乎均与高校相关(如产学研、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等)。而且从趋势上看,这些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增长态势,不仅证实了高校在协同创新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这种主体地位在未来若干年将会继续得到巩固。
日间巡护时,周家喜会对虾笼、迷魂阵、丝网、三层网和违规建造的钓鱼浮台进行清缴。夜间是偷捕高峰期,周家喜和队员们加大了巡护执法,他们使用地锚在水底拖曳,既收缴了网片,又避免了直接冲突,有效打击了偷捕。“协巡队成立以来,共收缴网片1100余具,虾笼260余具。”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李春盛介绍,周家喜和巡护员们巡护里程达14360多公里,共发现江豚1150余头次,发现制止非法捕捞343次,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非法偷捕、非法垂钓等行为,保护了江豚的生存环境。“只要我身体还行,大家还瞧得起我,我会一如既往地干下去,守护这片江,守护江豚的微笑。”周家喜59岁了,他离不开这片水,这水也需要他。
早在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等机构为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提高知识的转化与交流,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并通过在企业内部成立技术开发机构,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产学研合作质量与效率提升的运行机制等手段,来保障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有序开展。
我国高校与产业合作是以产学研为基本表征,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学研联合。这是国家层面倡导科学技术与经济需要紧密结合的背景下所提出来的。1985年,产学研合作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被写入科学技术进步法。仅仅8年的时间,产学研合作便在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层面均实现了显著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科技攻关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1995年,“联合”上升为“结合”,进入到第二阶段——产学研结合。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国家进一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科技与教育同经济的互动、结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2000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一阶段主要以联合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中心为主要形式。到了第三阶段,继续沿用上一阶段的结合,但更加强调了实践应用,因此,此阶段可以概括为“产学研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提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重要动力。
常规管理:4月上旬播种,已灌冬水的A、B小区,青稞秸秆已翻沤的田块整平。用种量300kg/hm2。施尿素112.5kg/hm2、二铵187.5kg/hm2,播种时分层施入作底肥和种肥。苗期化学防治除草。
总体来看,高校与产业合作的内容主要沿着“信息—人才—技术”和“技术—知识—资源”两条线索展开。前者是以获取信息、推动人才培养和促进人才交流、加强技术合作为主要目的,后者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和知识管理与共享的作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两者的异质性资源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而共同进步。应该说,高校与企业合作是这两种路线的混合形式甚至是综合形式,取决于合作目的、各自优势等因素。
从发展历程和合作内容来看,我国高校与产业协同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一是强调面向应用导向的合作;二是合作的深度加深、领域拓展;三是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应用导向,上述历程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端倪,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便是直接体现。产学研联合更突显的是理念层面,产学研结合强调了落实与稳定,而产学研用则进一步将产学研带入具体的应用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愈加频繁,领域不断拓展,深度逐渐加深,甚至涉及到各自核心领域,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规范化与常态化。同时,在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在很多领域逐渐模糊了双方的组织边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显露。
二、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必需
1.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协同创新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作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驱动力来源既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也包括核心企业的知识学习与溢出效应。近些年来业界和学界逐步认识到,创新应是一种集体活动,越来越需要产业链的协同。信息产业更新的速度和风险以及各种知识溢出成本,使得单一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困难重重,迫切需要和其它类似企业或者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构建创新网络,共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协同创新不仅可以降低信息产业创新的难度,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加速知识的扩散;同时还可以加快创新研发的速度,缩短创新周期。
2. 高校在我国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具有主导地位
201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各种迹象表明,高校已成为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经济、社会产生互动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理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知识与技术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高校的知识、技术亟待通过成果转化来产品化,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价值。这些均可在协同创新中获得可行路径。此外,高校在信息产业发展中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也十分有利于协同创新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高校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规范的科研程序、丰富的研究经验,不仅如此,高校在洞察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前瞻性瞭望产业发展前景中具有十分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眼光,因此,由高校作为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主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领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①生产管理单位提前进厂费,不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按《编规》规定,它是指在工程完工之前,为生产筹备发生的人工费、办公费等费用,与生产职工培训费性质类似,笔者认为应计入“其他投资”,形成交付使用资产—递延资产。
3.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在这一联盟模型中(如图3),高校对于信息产业而言是顶点,在整个网络结构中处于政府和信息产业的中间,具有较强的“中心性”。
通常而言,创新活动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这一逻辑线索展开。其中,基础研究处于创新活动的底层,也是基础层,决定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方向与程度,基础研究一般瞄准行业的前沿领域和学科的新生长点,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应用研究位于创新活动的中间层,是将基础研究产生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实践或实验,从而一方面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验证;技术开发位于创新活动的顶层,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终目的,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用于一定的规模化实践,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高校作为主导在各个环节均起到了核心的关键性作用。首先,高校是创新型人才供给的源泉。作为创新活动的根本,人才无疑是创新活动中最具主观能动性、最活跃的要素,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高校可以为协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创新活动的根基;其次,高校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阵地。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一直在积累相关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优势,能够更容易地提供新的方法、理论与理念;最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共识。高校把自身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用于实践,与经济社会产生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1)对预制光缆传输衰耗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建议采用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对施工效率及标准设计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建议采用连接器型预制光缆。
三、高校主导的信息产业协同模式
1.高校主导的要素流动型协同创新模式
以高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双三角模式”,即以高校为核心,以服务中介机构、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政府部门为网络节点形成的网络化应用模式。其中高校除了与其他机构在组织层面产生协同外,其内部还在人才、学科与科研方面形成内部协同体系(见图1)。整体来看,协同创新模式是以国家信息产业创新为目标,协同的组织线索是以组织层面而非项目层面的协同为依据,通过组织层面的协同,将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的各协同主体进行协同创建。具体来看,各主体间的协同中,政府和中介机构主要扮演服务者角色,因此,注重服务协同模式的应用,而企业主要注重知识与技术协同模式的应用。高校作为主体,在整个协同模式应用中起到引导、组织和监督的作用,充分肯定高校在信息产业创新中的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技术咨询中的作用。为此,这种模式重点应包括三种:服务协同模式、知识与技术协同模式和组织管理协同模式。
图1 高校主导的要素流动型协同创新模型
(1)服务协同模式
服务协同模式主要包括两种服务模式:多点组合的知识协同服务和网络化的知识融合服务。多点组合的知识协同服务是指在信息产业研发中,高校、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等协同主体通过多种类、多层面、多元化、多手段的面向信息技术与设备相关的技术与方法进行的资源组合服务,实现各主体资源的优势互补、集成与整合,实现协同效应与成果最大化、资源与知识共享最大化,从而满足较复杂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设备制造需求。这种模式难点在于各协同主体之间需要衔接、协调与配合,以此来促进信息交流的畅通,这需要相关实体与虚拟平台的支持。具体而言,多点组合的协同服务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①知识套餐服务。即根据信息产业研发中的需求、市场需求等特征,以某一个点为基本逻辑起点,围绕这个点向外拓展,形成系统性支持该点的最全面的知识支持,提供一整套知识服务内容,特别是知识产权服务、理论与技术服务。②定制化服务。即协同主体根据信息产业创新需求,向协同创新平台定制自身所需的服务,各协同主体根据自身优势,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手段满足这一服务需求。③知识超市服务。即构建面向信息产业需求的知识库,各协同主体以自身知识优势为基本依据,在充分的需求调研基础上,主动向知识库提供相关知识,形成信息产业知识库。在具体信息技术研发管理过程中,各协同主体根据一定的协议和规范要求,可以自行在知识超市中提取自身所需知识。
网络化的知识融合服务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对来自于知识挖掘和领域专家咨询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聚合,形成增值性知识,从而为信息产业研发提供知识创新的源泉。这需要“信息产业科技服务网络”作为平台载体,以资源与知识供给主体(包括各协同方、领域专家)以及信息研发需求主体为网络节点,通过网络化的知识融合服务实现服务的整合与集成化、服务规模的集群化、服务内容的创新化和深层次化。具体而言,网络化的知识融合服务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①平台系统的智慧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知识进行关联性挖掘与分析,提供个性化、自动化的服务模式。②领域专家集智库服务。汇集与信息产业领域相关的专家,通过专家的智慧综合来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内容。
三是产业方向的引领者。高校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的主导,尤其是技术与理论、方法的主导者,能够有效整合多源、多类型科技资源和产业内可调度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等,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发挥在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向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可能获取最大收益的领域,一直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科技发展、成果转化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高校能够向信息产业提供从上游至下游各个环节的学科资源、成果资源、人才资源,具有技术与方法密集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在擅长领域内做精做强的基本条件,十分适于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相对于企业研发人员而言,高校科研人员视野更为开阔,更能准确把握信息行业的世界前沿,这些优势与企业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产品化条件相结合,能够极大地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方向的引领,高校一方面应紧盯国际信息产业研究前沿,通过相关专利资源、科研成果资源等分析国际信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准确定位国内信息产业的方向;另一方面,应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信息用户需求,尤其是在多媒体融合中,利用大数据方法与技术,对多来源、多类型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语义挖掘,提炼用户的现实需求、现在需求,从满足需求甚至引领需求层面开发信息相关技术。
信息企业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大多来自于基于学习过程所获取的经验,并且大多依赖于个人技术或小群体技术水平,实现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知识与技术共享与有效溢出,对于信息产业而言至关重要。知识与技术协同模式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目标,围绕该目标而实现各协同主体间的知识与技术的优势互补,尤其是建立良好的相互学习机制,由此来实现各协同主体的知识互补性、技术相关性以及研发水平的互补性和信息产品的相关性。知识与技术的系统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与技术的协同过程
(1)高校主导的联盟式协同创新模型
随着信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从传统战略联盟中脱颖而出的创新联盟形成以资源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的创新合作组织,强调技术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
以高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是一种自发的混合型、跨组织的协同。虽然以高校为主体,但高校不应也不会拥有全部的控制权。传统意义上,高校与企业的协同一般均是以项目为纽带,规模小、持续性短,产生的效应也低。组织管理协同摒弃项目制的协同模式,形成了一种跨组织边界的协同模式。比如可以成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科学园区与工业区、成果孵化器、共建实验室、技术入股创办企业、功能承担国家项目等,以此来形成更大型、更稳定的组织层面的协同,克服项目制协同模式的缺陷。
他继而向记者介绍了北医三院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背景:2006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开始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了岗位类别、等级和设置程序等内容。《“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也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员编制和薪酬制度。
2.高校主导的战略联盟式协同创新模式
(3)组织管理协同模式
第一,控制生物制品,加大打击力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抽检兽药质量力度和监管力度,执行查处兽药生产使用、经营等违法案例,加强动物防疫疫苗和试剂的订购,确保有效供应,质量符合标准,并且需要和生物安全的环节,相关部门领导应加大管理力度,有效督促检查实验室活动,及时排除隐患,确保安全,对于突出问题应进行整改。各级部门应执行控制生物制品生产和使用,防止疫苗上市出售,有违反规定者进行处罚。
历史上,信息产业中涌现出规模大小不一的创新联盟组织。如Microsoft公司与Intel公司之间以及苹果公司与AT&T之间均形成联盟组织。因此,联盟式协同创新已成为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知识与技术协同关键在于搭建信息产业研发辐射平台、优化创新链,并注重知识与技术的集成整合与时空积累。为此,首先要不断拓展信息产业研发的创新源,尽可能地吸引信息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多种类型的机构加入到协同创新中,丰富研发创新源,促进创新源的集聚。其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产业孵化园、实践基地和科研园等信息产业研发平台,以平台来凝聚研发力量,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协同。最后,充分借鉴创新传导原理,构建信息产业的研发链、设计链、生产链、产品链、商品链,形成包括材料、艺术、基础设备以及其他关键要素的创新链,以此来推动技术溢出与扩散、知识交流与共享。
目前,设施园艺景观大多以休闲农业为主要载体,在景观内容初具规模后,再不断发掘设施园艺景观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以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将设施园艺景观的设计内容展示出来。在目前农业旅游的大背景下,优秀的设计理念会涉及到观光游玩、娱乐放松、健康休闲、体验乐趣、感悟生活等方面,设计师可以围绕这5个大主题进行一些设施园艺景观的设计,将景观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出来[2]。
协同创新的模式包括:“企业—企业”、“企业—中介”、“企业—研究组织”和“企业—政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其研究组织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学院/技校,是知识创造、技术产生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源。何郁冰(2012)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Pekkarinen等(2006)指出企业同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构成的创新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网络合作风险,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非常有效的方式。Mansfield和Lee(1996)指出,企业同大学的合作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Gulbrandsen和Smeby(2005)认为,企业同大学的合作能够产生双向的知识流动,促进企业和大学的双赢。
高校在整个协同网络中的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与智力输出者。历史证明,高等院校的发展有赖于当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依赖于高校丰富的研究与教育资源。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应与高校信息产业链各要素相关的专业资源产生持久、良性互动,真正发挥高校作为信息产业理论与方法提供者的功能。为最大程度地强化高校作为信息产业理论与方法的提供者角色,在高校相关专业与信息产业协同互动策略的设计中,需以信息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需求为主体来构建一定的联动机制与策略。例如,从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追踪机制、专业设置与信息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匹配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构建联动机制;以面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问题及其预判为线索,提出构建面向高校的大专业类专业群策略。在此过程中,对专业群内的知识交流机制与方法进行研究;构建适应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需求的专业机构调整策略研究。面向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改造一批专业:将适应面过窄、过浅的专业改造为弹性强、适应面宽、后劲足的专业。合并一批专业:对相近或面向需求具有互补作用的专业进行合并;开设一批新的专业:开设一批适应信息产业需求的新专业。作为智力输出者,高校需构建合理的机制体系和有助于协同的文化氛围,以突出其在智力输出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来统筹管理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信息企业、行业发展中,提高他们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协同意识;应建立一套制度来推动信息类科研成果转化,使相关成果在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专利技术运营管理、实践与就业基地建设等;应通过管理措施营造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增强教师、学生参与到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主动服务意识。
组织管理协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①注重高校和信息企业的组织结构协同。即为促进协同的稳定发展,高校应针对协同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结构和协同组织,企业也适应高校的组织结构,使两者在组织结构上能够实现对接,方便协同中的信息交流与事务处理。②成立协同创新咨询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非实体机构,以引导、监督和评估协同过程与结果。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吸收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成员加入,从而加强委员会工作的客观性,提高委员会在管理协调中的地位和话语权。③加强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组织的“网络化”运作。所谓网络化,一方面是指克服点对点的线性协同模式,实现多方参与的并行化、网络化,在此过程中,各主体应准确定位自身在协同中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是运用“互联网+”理念,通过虚拟社区等模式,加强协同交流的虚拟化运作。
图3 以高校为主体的战略联盟式协同创新模型
二是人力资本的支持者。高校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二是人力资源的社会网络关系资源。在与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高校人力资源是以资本化的形式进入到产业中,所谓资本化即是能够需要一定的投资并获得相对的回报。信息行业吸收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人员,丰富了其人力资本的内容,从而可以为行业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高校实现在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中的人力资本支持,需从企业和高校两个层面构建一定的推进策略。在企业层面,信息企业应从人力资本角度吸引高校人力资源加入到自身发展中,这其中包括一定的投资措施,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在高校层面,高校应将信息相关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进行资本化打造,以资本的形式向信息企业输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取高校自身发展的利益。
(2)知识与技术协同模式
(2)高校主导的联盟协同过程
协同过程是在共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下,开展协同创新的流程(如图4)。与其他产业联盟不同的是,研发联盟和技术标准化联盟等技术型联盟在信息产业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联盟创建初期,各联盟成员就应该在共识基础上形成技术层面的战略性目标,并制定好分阶段实现这一目标的规划,特别是应重视技术标准化研究,由此确立信息产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上的话语权,提升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要对信息产业从区域和技术角度进行战略布局。所谓区域布局,就是指信息产业目前主要进军的区域市场,产品和技术重点投放的市场,并以此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展开,进行整体布局;所谓技术布局,就是要具有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立足信息产业前沿,以专利技术为依托,进行专利布局,从信息产业的上、中、下游进行全面布局。
图4 以高校为主体的战略联盟式协同创新协同过程
在上述规划布局中,高校应起到主导作用,是联盟的牵头单位,高校需利用其学科资料、专家资源和学术资源,瞄准前沿技术和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并提供试验产品,试验产品通过联盟企业、学科领域专家以及负责市场一线人员分别从技术、需求角度的评估,进行优化,经反馈环节,优化产品与技术,然后进行规模化生产投入市场。在此过程中,重点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各环节联盟,以此来实现知识与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特别是产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二是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共性技术能够为多个产业或者产业内许多企业提供平台性技术,这样的技术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横断性作用,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采用35 kJ/50 kW超导磁场储能系统完成微网涡流预测控制实验,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并给出整个超导磁场储能系统预测控制的拓扑[10]模型。当变流装置充磁到达电流设置值之后,则进入稳流状态。此时,主控系统发送功率交互命令,功率交互命令值与功率转换周期与交互次数则可预先设置。设置工程参数为:超导磁场储能磁体充磁达到60 A,完成约3.8 kW左右的功率转换,通过4个功率转换周期之后进入到续流与退流阶段,并将直流母线电位设定为80 V。
四、结语
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各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信息产业应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基础(如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资源和有效的政府资源)和地缘优势加强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以此提高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以高校为主导的我国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的基本结构和核心机制,它们是保障和促进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后续研究中,应重点关注这些机制的应用(比如建立机制应用模型),以及协同创新模式,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项保华.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1993(04):19-22.
[2]杨昌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意义和实施 [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04):1-4.
[3]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 [J].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4]张豪,丁云龙.论我国大学-产业合作关系的缘起、发展与嬗变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46-50.
[5]尹洁,施琴芬,李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06):33-39.
[6]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08):51-64.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8]Pekkarinen S,HarmaakorpiV.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Regional Studies,2006,40(4):401-413.
[9]Belderbos R,Carree M,Diederen B,etal.Heterogeneity in R&D co-operatio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8-9):1237-1263.
[10]Edwin Mansfield,Jeong-Yeon Lee.The modern university:Contributor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ipient of industrial R&D support[J].Research Policy,1996,25(7):1047-1058.
[11]Gulbrandsen M,Smeby J C.Industry funding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 research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6):932-950.
[12]Haeussler C,Patzelt H,Zahra S A.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igh technology new fi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2):217-233.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based Information Industry
LIU Lei1,2,SUN Yan-fei2,HAN Guang3
(1.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Jiangsu 211106,China;3.Information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the“enterprise-research organization”has a profound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feats of the enterprise.As a main constituent of research organizations,universit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led by which higher profits are attainabl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and it is also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university-dominat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highly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this paper proposes tw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s based on universities,one is element-flow type and the other is strategy-alliance type.The former includes the synergy of service,knowledge and technology,as well as organizing and administrating.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roles of universities as the exporter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telligence,the proponent of manpower capital and the guider of industry direction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y;University-dominat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1-0106-05
收稿日期: 2019-07-18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07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15YJC006);南京邮电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YS215024)。
作者简介:
刘 磊(1986-),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研究、协同创新;
孙雁飞(1976-),男,山东莱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研究;
加快推进全市基础行业和优势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百色铝产业优势,合理开发利用铝土矿资源,着力构建铝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加快淘汰冶炼行业落后产能、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整合全市矿产资源,发展铝铜深加工行业。全面提升铝加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性能、绿色环保的精细化工产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加强与贵州、云南区域间的电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工业用电成本。提升改造传统建材行业,突破发展新兴建材行业。
韩 光(1981-),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DF)
标签:信息产业论文; 高校主导论文; 协同创新论文; 南京邮电大学科研院论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 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