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正确认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马克思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正确理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被马克思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什么是“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争论,也存在着许多误解。由于这是涉及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正确涵义。

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什么是“全面发展”的问题上,目前国内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者大多强调的是两个方面,即在社会关系方面向全面性的发展,或者是人的类特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除了这两点以外,有的论者还加上了“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其实,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比人的全面发展包容更广的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在自由个性这个概念之中的。这种解释有马克思的话为证。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称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由此可见, 把自由个性的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要素是不适当的。其实,自由个性也就是自由人,它是一个最高的综合性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因而是包含在自由个性这个概念之中的。尽管自由个性也是要发展的,但这一发展的内容不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容所能完全涵盖的,因为个人的自由除了主体条件以外,还需要社会条件等因素才能实现。至于“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这一理想同样不能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中,因为,一则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就是自由人的状态,二则“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主体素质的发展,而“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则需要把主体素质付诸于生活实践的过程,是实践的一种结果。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过,仅仅把人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人的类特性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那是很不够的,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下面我们看看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他在论述人的发展的第二形态时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紧接着马克思又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由个性的基础之一来论述。〔2〕这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这个概念实际上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1 )个人之间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即个人的劳动社会化了,因此人与人的联系突破了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狭小共同体的局限,使所有人通过物这个媒介连结在了一起。(2)在人与人之间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的基础上, 形成了包括物质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文化关系等)在内的全面的、丰富的联系。人与人之间这种普遍的、全面的关系的发展,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也就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3)人的全面性还包括需求的全面性, 即马克思所说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多方面的需求,就是需要不仅仅是低级的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而且还包括各种发展需要。(4)能力的全面性, 也就是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有能力创造和享用各种价值。

由此看来,许多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者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发展。不过,情况不仅仅是这样。除了这一忽视之外,人们对人的类特性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这四层含义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个人关系的普遍性的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类建立了普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开始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这种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扩展,使人摆脱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把个人真正融入到了类之中,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尽管这种依赖在这里还仅仅表现为物质性的依赖,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扩展到人类的其它关系中。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换建立的这种普遍联系,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为交换需要发展起来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使个人有可能从狭小的地域走向世界的舞台。这必然会大大开阔人的视野,锻炼人的才能,为人的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普遍联系,个人的才能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所以,个人与类之间普遍关系的发展实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是一个自由人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特性。

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发展的主要意义是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讲,普遍性关系与血缘关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血缘关系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亲疏。而普遍性关系则强调人们之间的平等。强调亲疏就会把人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具有亲密感情的共同体内,而与其余的人类相疏远或相对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体要保持稳定还需要一种与亲疏关系相适应的固定的等级秩序,以便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特定的等级身份关系中。但是,普遍性关系是以普遍的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而凡是通过交换建立普遍关系的地方,都会使这种等级秩序受到致命的打击,使血缘感情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受到严重的削弱。交换所要求的平等和自由必然要冲破狭隘共同体的局限和等级关系的樊篱,使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伴随着交换关系的普遍性的发展而发展。虽然,这种普遍关系开始主要体现为物的联系即物质交换关系,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3〕同样道理, 这里的平等开始虽然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形式上的平等,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要比没有这种平等的等级关系要好得多,没有这种形式平等的发展,事实上的平等也就难以实现。实际上,普遍关系发展的背后的根本动因就是生产社会化(即生产力的普遍性)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交往和生产力的普遍性的发展最终会使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这种发展的桎梏。〔4〕到那时,这种普遍性的要求就会挣断资本的枷锁,使真正自由平等的劳动者的联合体成为现实。

三、个人关系的全面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个人与类之间建立普遍的关系,而且还要求这种关系是一种全面性的关系。过去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点,或者常把全面性的要求等同于普遍性的要求。其实,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并列使用的,这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

人的关系的普遍性要求,是就关系的广度而言的,而人的关系的全面性要求则是就关系的深度而言的。普遍性的关系如果仅仅是物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还不能算是丰富的;人的社会性虽然在这种关系中得到了扩展,但这种社会性还不能算是充分发展的社会性,因为它还缺乏一定的丰度,人与人的结合点还比较狭小、比较脆弱。只有人们在建立普遍关系的同时,发展出关系的全面性来,也即只有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政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才能在统一关系内形成为一个普遍而牢固的统一共同性,个人与类之间的关系,才能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化的关系,个人的类的特性或社会性才算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社会主义之所以把个人关系的全面性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和一种基本的价值要求,就是因为只有在个人和他人之间以主体的身份建立全面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质关系或金钱关系,才有可能把人从物或工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经济动物提升为真正的社会动物,从而使人的本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全面关系并没有确立自己在这些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相反这些关系还成为对自身的束缚。但是,一旦破除资本对这些关系的影响,一旦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这些关系,那么这种全面性的关系就会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体现,成为无产阶级自由的一个广阔领域。没有这种全面的关系,那就意味着被排斥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之外;但是,如果不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这些关系,那么这些关系对自身来说仍然意味着是枷锁。所以,社会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种自由的发展,就是要强调个人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这种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关系的发展。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在发展全面关系中的功劳不在于它为无产阶级栽下了自由的花朵,而在于它为无产阶级准备了播种自由的土地。

社会主义把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发展作为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蕴,那就是意味着把世界大同、世界的一体化从而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反观今天的国际冲突、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除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不够充分所造成的。但是,我们坚信,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发展要求终有一天会突破地域、狭隘共同体、文化群体、民族和国家等等传统樊篱的局限,把整个人类联结在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之中。

四、个人需求的多方面的发展

个人需求的多方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点恰恰被国内理论界所普遍地忽视。这大概是不理解多方面需求的意义所造成的。

马克思提出“多方面的需求”、或“丰富的、人的需要”、或“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等等,都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真正需要的压抑和扭曲,对它造成的劳动者需要的粗陋性和资产阶级的那种“考究的需要”的虚假性而言的。人的现实需要的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和人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在初期把劳动者的需要压低到动物性需要的粗陋水平时,劳动者的生存境况和奴隶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日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使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时,传播媒介为谋利而制造的虚假需要又掩盖了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真正的需要。资本的本性就是要攫取剩余价值,因此它既“利用考究的需要来进行投机”,又“利用粗陋的需要,而且是人为地造成的粗陋需要进行投机。”〔5〕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 “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把他置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促使他进行新花样的享乐,从而使他陷于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其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自己本身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的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随着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人越来越需要货币,以便占有这个敌对的本质,……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 ”〔6〕马克思这段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的特性,揭露了资本对人的需要的扭曲。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需要也显示出了某种表面的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的需要常常表现为花样不断翻新的享乐需要,其背后的真正需要就是对货币的需要。所以,从总的来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需求的多面性,总是要带有资本的拜物教的铜臭味,真正人的需要的多方面的发展总还要受到资本利益的种种限制。由此也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符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真正需要从资本的扭曲和压制下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作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形式,其人的需要的特点应该是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在上升。这样,所谓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就是除了物质需要(包括生存性的物质需要和享乐性的物质需要)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要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超越的自由需要等等,都应逐渐展现在人的现实的需要结构中。这样一种需要结构,才是完满的人或自由的个性所应具有的需要结构。没有这样一个丰富的需要结构,人就很难发展出一个全面的能力体系,也很难造就一个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很难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生存境界。所以,马克思说道:“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新的对象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7〕社会主义之所以把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作为目的, 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五、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不过,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误解也最多。其中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理解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干,而且是行行都要干(这被理解为分工消灭的标志)。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是越来越复杂了,而这种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分工越来越细了。且不说物质生产领域,就是单纯的科学研究领域,今天也不是能够用三百六十行概括的了。现在所谓知识的大爆炸,就是这种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在知识大爆炸面前,不仅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之间有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就是同一个学科,但不同专业的人之间,要想使学术上完全沟通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8、19世纪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再也难以产生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知识量的巨大增长以外,就是个人生命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大脑的有限性。这种局限性决定了人们在一生的有限时间内只能利用有限的信息,因而也只能活动在有限的领域内。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消灭分工思想呢?笔者认为,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指消灭旧式的分工,即导致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主要的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管理与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直接劳动的分工。这些导致阶级划分的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有一天会被消灭。恩格斯曾经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为阶级差别辩护的最新理由总是说:一定要有一个阶级无须为生产每天的生活必需品操劳,以便有时间为社会从事脑力劳动。这种废话在此以前曾有其充分的历史合理性,而现在被近百年来的工业革命一下子永远根除了。统治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样也日益成为科学和艺术发展,特别是文明社交方式发展的障碍。”〔8〕

恩格斯这段话充分说明,消灭阶级并不消灭一切分工,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什么都能干,而是指人除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以外,还能够从事科学、艺术和社会活动等。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更为明确。他说:“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社会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的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9〕由此看来,所谓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就是个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能力。

不过,从主体地位来讲,个人的能力不仅是价值的创造、生产能力,而且还应该是价值的享用能力。因为,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由于他能驾驶客体,而且还由于客体是满足他们需要的对象。如果人被仅仅看作是生产者而看不到还是消费者,那么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马克思曾经痛斥“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资产者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10〕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仅仅看作“生产力”就是把人当成了“物”,就是“用别的主体代替了真正的主体”。〔11〕当然,人的消费能力的发展也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只有在价值的创造和享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人才能成为自由人。

注释: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8页。

〔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5〕〔6〕〔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85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50—151、525页。其中的着重号是引者加的。

〔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263页。

标签:;  ;  ;  ;  

正确认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