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内容在综合社会课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地理论文,作用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课程是一门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课程。这一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实际上包括三个重要的教育目的:(1)了解社会现象的事实、概念和一般规律(认识社会)(2)公民教育(3)形成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正像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所有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在空间存在而有其地理特征。所以,历史和地理的知识与视角成为我们了解生活世界的核心。综合社会课程关注地球表面空间不同尺度的区域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与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当然必须要借助和利用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视角与技术作为实现其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可以说,地理教育对于社会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历史和地理通常被认为是社会课的基础。他们合在一起,来处理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相关事务。”
在目前国内外的学校课程中,综合社会课程与地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好几种模式。
美国的综合社会课程设置方式是至幼儿园开始,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从全美的情况看,地理教育从小学就开始统合在社会课程中。到了高中阶段,各个州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地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大部分的州高中阶段仍开设社会课,同时开设分科的地理。如果是同时开设的两门课程,人文地理的内容就统合在社会课中,自然地理部分归为单独的《地球科学》。一般来讲,地理学科和社会科都各自有专门的师资进行教学,社会课师资的培训有明确的地理内容标准。
我国的综合社会课程设置方式目前才刚刚起步,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的课程领域,还有很多有关的课程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国综合社会课程的设置方式,目前所反映出的一些主要特征是:
一、强调课程综合,突出历史教育,地理教育内容弱化
初中的综合社会课程的名称为“历史与社会”。一方面,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捏合”。也就是说十分强调该课程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根据这样的课程指导思想,特别强调“历史地”观察和认识社会。所以说,我国目前的综合社会科课程内容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课程综合,但更突出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的内容相对弱化,包括地理知识传授、地理技能特别是地理空间分析能力与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任何社会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即使仅仅从实现综合社会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这也将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本课程学习的。如果从地理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来说,这样的“整合”方式,会更容易产生新的“地理盲”,或者说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地理盲点”,这将十分不利于初中的综合社会课程与高中地理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中产生新的困难。
二、体现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整合,但地理能力的培养不足
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以及运用多种多样的地理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表达的能力,从而能够形成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这种综合社会课程与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体现了人文地理内容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整合。但是无论是我国现行的社会课程标准,还是具体的社会科教材编写,都没有能够体现对地理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比如,在我国教育部最新制定和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该文件对课程的知识目标有明确地说明“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但是在能力分目标中,没有提及地理技能的培养。即使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地理技能方面一直有极少的一点点内容,只有“在地图上查找……,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和比例尺”;活动建议中有两处与地理技能培养有关:“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比赛”,“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把地理技能只指定为“图”这一项,明显反映出对地理技能培养的忽视,这一点与其他国家是明显差异的。这样的地理技能的培养基础,必然会对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有害无利。没有小学和初中地理技能的基础培养,高中的分科地理课程的学习必定会很难开展。可以想见,我国的地理教育在这种综合模式下走向“统整之路”,很可能会重蹈美国在90年代以前地理教育水平低落的覆辙,影响我国的地理教育水平。
纵观目前各国的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地理学的内容在社会科中主要是身兼三职:
1.地理知识作为社会课程的知识载体
地理学科领域的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构成综合社会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地理学科直接作为社会课程的知识内容出现,及社会课程的“课程资源”之一。
比如: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的小学《社会》的学习内容中,第三册第一单元是“中国在世界中”,第二单元是“我国的行政区划”,第三单元是“祖国的壮丽河山”。第五册第一单元是“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第二单元是“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第三单元是“我国的旅游胜地”,第四单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是很明显的以相关的地理知识构成了综合社会课程的学习内容。
美国哈特·米福林公司(Houghton Mifflin,以下简称HM)出版的社会科教科书(1997年版)中,第三册的第二单元是“移民北美”,内容包括:(1)印第安人。(2)欧洲人发现美洲。(3)移民地。(4)英国殖民地。第二册第三单元是“不同的居住方式”,内容包括:(1)人们居住在那里。(2)埃及。(3)两大流域(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4)以往时期中的两河流域。(5)印度河流域。这些也都是很明确的地理知识作为社会科内容。
在日本小学社会教科书中也有同样的体现。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2002年版)第3、4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县”一章中,主要包括:(1)土地的样子。(2)海边的生活。(3)平原和水的形成。(4)县域环境与我们的生活。这些课程内容都是以社会课知识为主线,地理知识内容为主,进行有关社会、环境等内容的学习。
其二,地理学科知识作为综合社会课程的知识载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提供地理知识的铺垫。
所谓“史地不分家”,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在一些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学习历史离不开地理知识。可以说我们没有看过一本没有地图的历史书。在综合社会课程中,地理学科知识不仅是历史学习的知识铺垫,同时也是社会科课程中其他领域知识的铺垫。
2.地理学科内容为社会课程的学习提供空间视角
可以说每一门科学都是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视角。正如前文所述,因为所有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都有其空间存在而有其地理特征,地理知识和视角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核心视角之一。在中小学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地理视角的运用也体现了其在认识社会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核心视角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地理视角呢?目前地理学的有关权威论述认为,地理视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②地理学的综合领域:自然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人类社会动态;③运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方法进行空间表述。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空间科学,其地理学的视角是该学科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地理视角的每一个方面的应用,在社会课程的学习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是核心视角之一。
简单地说地理学作为一门空间科学,对“空间的关注”是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地理学科提供的空间视角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地理科学首先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来认识事物的“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知识首先重在说明不同的过程和现象如何在各个区域相互作用,从而赋予了各个区域独特的空间特性。比如在综合社会科课程中学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往往从“社区”、从“家乡”这样一个“地方”的空间特征开始。这就是地理学所提供的一种空间视角,以空间的变换、扩展来进行社会科内容的学习。
其二,地理学还从揭示过程和现象的区域空间上的差异性与相互依赖性,提供认识空间运动与空间变化的视角。认识世界不同区域的居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生活,了解地域差异。这种社会课程内容中频频出现的区域对比分析了解,是地理空间视角作用之一,所谓的“空间区域差异分析”。
其三,地理的空间视角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阐明不同尺度空间的相互依赖性。比如从个人生活的社区、到生活的家乡县市、到国家尺度、直至全球尺度。地理学的空间视角提供的这种尺度空间的变化视角,迄今为止是充分体现在很多国家的社会课程的内容安排体系中的。比如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认识个人生活空间的变化,即家庭—社区—家乡—国家—世界这样一种顺序编排课程结构,反映出社会课程中依托地理的尺度空间视角的变换来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课程的特点。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社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单元内容的排列依次是:“我的家,大家的家”,到“我的县”,到认识日本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到“日本的历史”,“世界中的日本”,也是依循地理空间视角和空间尺度的变化来认识生活世界。
其四,地理学科通过一套完善的空间信息表述系统——地图、文字、数字、地理信息数据等,为社会课程提供了独特的认识通道。前述东京书籍版社会教科书共三册六本,包括13章,共45节。在整个六本教材中,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现160多幅地图,平均每个章节都要运用地图达12幅以上。这些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日本地形图、日本政区图、交通图、历史地图、旅游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轮廓图、各大洲的地图、部分国家地图、省县的分区地图等等。通过地图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学习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读图从宏观的空间视角整体地把握社会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以我国小学社会科的教科书为例,江苏省的小学五、六年级的《社会》(2001年版)中,两册共有6个单元,它们是:“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我国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举世闻名的中华名胜古迹…‘我们的世界”“人类文明的足迹”“丰富多彩的世界”。两册教科书中共出现地图56幅,地理景观图100多幅。每个单元也有将近十幅地图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课程的学习。
除此以外,在以上这些社会科教科书中,还出现大量的地理统计图表、地理景观照片,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空间信息,以各种地理表述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世界。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地理学科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课程的学习。
3.地理技能是实现社会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地理技能的概念比较宽泛,传统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能够读懂地图和地理图表,比较顺利地在地图上找到需要的内容,正确解释地理图表中的数字、符号的意义;能够按照要求,正确填注地图和绘制地理图表;能够使用简单的地理教具和学具说明地理现象”。但是随着地理学科本身的发展,地理技能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新的变化。比如随着电子地图的出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以及地理多媒体和网络课程的发展,一些新的地理技能培养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能够阅读和使用电子地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信息和数据的查询、能够借助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软件设计和制作可视化或动画的地理空间要素的运动过程等。
从地理技能的含义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掌握必要的地理技能,比如学会阅读各种各类地图、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空间信息等等,是实现社会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利用地理技能,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进行空间表达和分析也是各国社会课程中目前体现较多的学习基本要求。日本《新的社会(5下)》教材的封面就表现了学生在电脑屏幕上以电子地图的形式来展示社会课程学习成果。概括而言,地理学科内容作为综合社会课程中知识的载体,学习的视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充分地体现了地理教育在综合社会科课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地理教育与综合社会科的密切关系。从理论层面看,关注综合社会课程与地理学科领域在知识、价值与意义方面的融合与整合,是形成和完善综合社会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看,随着综合社会课程在我国的实施,该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其与地理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促进社会课程与地理教育之间的统整关系,如何实现综合社会课程师资的合理培养和配备,都是我们当前应当十分重视和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