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乐中学,读中悟。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开放课堂和教材,使教学向多方延伸。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发挥自主性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变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的。
怎样进行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图文对照。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青蛙是怎样请教别人的?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2.边读边想。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骑牛比赛》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懂得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
3.以演促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教学《春笋》一课,在深读课文后,让学生在座位上表演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当读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时,孩子们个个用头顶、用手掀,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充分演绎了春笋蓬勃的生命力。读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时,学生们从蹲着到站着,又到踮起脚,再到高举双臂,宛如节节向上的春笋。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
4.以画促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画这个五彩的小池塘,结果同学们不但画画得好,而且想象也十分丰富,可谓“一箭双雕”。以演促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低年级可采用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或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或假设情境读诵,还可积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地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就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在教学《小池塘》 一课时,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进行仿说练习:( )倒映在池塘里,像( )。再鼓励学生把话写下来。
其次,还可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十二次微笑》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播放生活中的微笑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详细描写微笑的句子,及理解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开放课堂和教材,使教学向多方延伸。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何秋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师论文; 习惯论文; 小羊论文; 就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