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内容适宜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宜论文,地理论文,式教学论文,中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把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通过课堂观摩等发现,目前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拿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创设的学习情景与内容联系不紧或提出的问题难度把握不好;机械照搬探究步骤,探究形式过于程式化;过于强调探究过程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的应用;等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广大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课标内容把握不准。本文从课程标准出发,探讨适宜探究的地理教学内容特征,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本质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着眼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在探究式教学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将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科学探究。那种认为只有从问题的提出、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到实验过程、解释的形成及检验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算探究,实际是将探究式教学神化而人为地抬高探究式教学模式门槛的狭隘认识。当然,我们也反对教学中随意地结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的做法。只有对适宜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适宜性分析的思维框架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否选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要视知识的特点而定。通常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表明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同样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1.探究式教学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低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比如,系统讲授法和图示讲授法、讲演法等。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学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不同地理知识探究性的强弱或适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广义知识的定义来考察,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地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地理陈述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观察、记忆为主,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
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是指“意味着什么”和“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即地理原理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地理程序性知识在地理教学目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程序性知识是为了“学会”。
策略性知识是指“怎么样学”的知识,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策略性知识是指向“会学”。地理策略知识化,是引导学生解决“学会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掌握,如果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可能会被更好地逐渐体验或内化。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3.探究式教学应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
学生的心智特点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年龄特点,二是基础知识、智能水平、操作能力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不同,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其年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譬如,初中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保持的时间等普遍不如高中学生,所以初中地理教学适宜采用学生参与较多的、形式活泼的和直观性强的方法;而在高中教学中可以经常运用局部探究法、问题性探究法和效率较高的讲授法等。
4.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从教师自身条件出发
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才能发挥作用。探究教学法虽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本身要求较高:第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采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驱动他们自主地探究和发展;第二,要知道怎样帮助学生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第三,探究式教学需要开放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密切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及时调整思考方法。当遇到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看法时,教师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要害,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索,并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具体课题的思维方法,并对问题有所理解。
5.应视教学资源的开发难易及教学设施而定
探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所用的材料、器材等。教学手段、设备等条件等也制约着探究教学的最后取舍。一般来说,凡是要通过观察现象、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的探究活动,因这些活动对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和场地等要求较高,所以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难度较大;而案例的分析、模拟游戏、问题讨论等探究活动,资源准备比较简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设计要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从地理教学内容出发,以学生特征为依据,结合教师自身的条件,同时要考虑到环境设施和教学时间的可能。需要说明的是,影响探究教学实施的上述因素中,教师、学生和设施等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地理教学内容本身对探究教学方式的适宜性相对稳定。(如下图)
探究教学适宜性分析的思维框架图
三、中学地理内容探究适宜性分析示例
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中,地理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空间科学素养。初中的“地球与地图”及高中的“地球运动”知识都是进行地理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地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比以前有所扩展,并且教学重点也有所转移。本文以初中“地球与地图”内容为例,分析适宜探究的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
1.“地球与地图”探究性强的内容及原因
关于“地球与地图”内容课标中的要求详见表1。其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这些内容的探究性较强,理由如下。
(1)具有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史教育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解科学的结果上。上述的几条内容标准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例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属于培养学生地图判读与运用能力和地理信息提取与运用能力的内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属于使学生接受相关科学史教育的内容。
其中,关于“地球是个球体”这样的结论,学生是早就知道的,因此地球形状的内容标准重在“提出证据说明”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验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即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本质有关的问题。
(2)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内容
引导学生将那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
例如,“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条标准属于典型的地理科学教育的内容。虽然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地球运动的结果,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地理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感知的,大多数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是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同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也会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现象产生兴趣。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宜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经过检验,最终自己得出相关结论,从而产生一种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感和地理学习的内驱力。
(3)难度适中的重要地理内容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的,即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已形成的基本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获得问题结果的内容。
上述内容标准都是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例如,关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对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地球的形状,但一般只能说出地球是圆的,不能准确地说出“球体”这样的术语,关于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证明的证据也是一知半解;对于“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分不清哪些现象是自转产生的,哪些是公转产生的;关于地图方面的知识,由于初中学生以前接触的较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知识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成就感,这样的内容难度是比较适于探究教学的。相反,如果探究的内容太容易,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或探究的内容太难使学生无所适从,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
2.“地球与地图”探究性中等的内容及原因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这两条内容标准的探究强度为“中等”。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达到了解、运用的水平,可以进行探究;但由于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了解的比较少,会影响探究的深度;而且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比较多,根据以往教学实际,要想使学生真正达到会灵活运用的水平,还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具有系统性,尤其对于“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常常因分不清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而造成知识的混乱,往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把这部分知识落到实处。因而,上述内容标准只能部分采取探究的方式,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应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的探究强度为“弱”。这条内容标准只要求学生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就可以了,没有更高水平的要求,并且此内容也相对容易,没有必要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了。
3.“地球与地图”不适宜探究的内容及原因
探究教学之所以成为新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因为其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这两条内容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为陈述性知识,前者是要求学生会看图描述,一般的讲授就可以了;后者只要求会看图,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就可以了。知识比较简单,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没有多大的空间,因此不适于进行探究教学。
综上可知,适宜探究的内容大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为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那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或需要相关学科知识基础,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因学生探究起来困难重重也不宜采取探究的方式;同时,因探究教学对于需要学生大量的、系统的掌握的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将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