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持走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南方谈话”发表后,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就贯彻落实“南方谈话”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在全国改革开放新格局下,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深圳经济特区要全面发挥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等等。“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把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带进了一个新阶段。五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步推进。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更加深切体会到它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略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对这一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给予了崭新而科学的回答。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兴办的,深圳人民对邓小平同志这些论述的体会和感受倍加深切。改革开放前,深圳的前身宝安只是个边陲小县,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后,经济迅猛发展。十几年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35.5%的速度递增,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来,深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91年的3倍多;实际利用外资24.22亿美元,是1991年的4.2倍。同时,市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深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地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探索史。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等一系列论点,成为推动深圳人民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动力。深圳市党政领导和全体人民深切地认识到:要加速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敢试敢闯;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并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始终坚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对的就坚持,不对的马上改。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带来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求速度,不讲效益。只有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讲求效益。一是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二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贸易、旅游、信息、运输等第三产业。三是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80年代,深圳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以后,深圳经济发展逐步转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模式。199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4.5%。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培植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一批名牌产品,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八五”期间,全市出口工业产品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55.5%。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深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既有力地扩展了经济实力,又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根据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的最新统计,深圳市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7.4%(全国平均为3.7%),净资产利润率为12.9%(全国平均为3.7%),资本收益率为21.5%(全国平均为3.9%),销售利润率为9.8%(全国平均为2%)等,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均占全国第一位。1995年深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4.99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这说明,深圳在创造“深圳速度”的同时也创造了“深圳效益”,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改革史。深圳的发展成就已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近几年来,深圳改革的重要突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为深圳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圳采取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策略,逐步建立起“十大体系”,即: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中介和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持“两个低于”的企业自主分配体系;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面向社会的政府管理和宏观调节体系;适应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规体系。十大体系的建立,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深圳改革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果实。

二是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搞活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江泽民同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指示,深圳加快了企业产权制度、企业领导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国有企业脱离行政级别制度、按资产数量和效益分类定级制度、以资产为纽带的管理制度、利润分类上缴制度、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产权代表报告制度和派出财务总监等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包括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企业外部市场的压力机制以及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的法律机制。同时,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效结合。从1992年到1995年底,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年均递增33%,国有净资产年均递增34.3%,实现利润年均递增21.2%。实践证明,深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既塑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营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又确保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范围。这再一次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得出的结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培育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节新机制。江泽民同志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以来,根据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多次改革政府机构。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深圳加大了改革力度。1994年8月,颁布了《深圳市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改革实施办法》,取消了政府各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这标志着政府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向宏观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直接面对市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对各家银行实行风险比例管理,促进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在财政税收改革方面,实行了分税制的新的工商税制,改革了预算管理体制和税收征管体制。通过这些改革,深圳已初步形成了运用财政税收杠杆、金融利率杠杆以及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节新机制。宏观调节新机制的建立,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避免和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是坚持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逐步建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圳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力求在企业内部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1992年5月起,深圳相继颁布实施了《深圳市社会保障暂行规定》、《深圳市基本养老保险暂行规定》、《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建立了市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统一领导、市社会保险管理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实行了覆盖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保险制度;创立了社会共济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积极筹建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为员工的合理流动提供了保障,营造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有力地证实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这一正确论断。

对于深圳的改革,江泽民同志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1995年视察深圳时说:“特区的体制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许多经济改革的举措,都是首先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和开始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行到其他地区,起到了改革的‘实验场’作用。”这是对深圳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鼓舞。

走社会主义道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还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必须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理论深刻论述了“先富”、“后富”与“共富”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国共同富裕的“大政策”的战略性措施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创建经济特区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特区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要通过特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功效。”按照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有关指示,1992年以来,深圳市通过为内地招商服务、到内地投资、培训和交流干部、对口招工、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和无偿支援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带动老、少、边、困地区发展经济。几年来,全市各单位共捐款7006万元,为11个地区援建希望小学142所,资助64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央要求深圳等地共同扶持贵州省,深圳市委及时派团前往贵州,洽商合作项目。这既是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初衷,也是经济特区先发展起来之后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深圳市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一,在横向经济联合中,实施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实现优势互补。深圳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把经济特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特区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深圳企业到内地的投资已达150多亿元,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和市场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共同开发当地的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这样做,两地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第二,在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中实现各自的比较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不能搞“一平二调”。“平调”解决不了贫困地区的问题。只有让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才能调动两地人民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按照生产力发展在地区间梯度推进的规律,深圳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内地生产,或在内地新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深圳,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使双方都能获得比较利益。

第三,通过开发式扶贫,增强后发展地区的“造血”功能。深圳市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将市、区财政收入可用财力的2%,作为合作发展基金的本金,用来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截至1996年底,这一基金已经动用6.2亿元,扶持贫困地区兴建247个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一贯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深圳不仅要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应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市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几年来,深圳开展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指针的思想道德教育。全市着重抓好“三点”,即抓教育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点,抓教育青年这个重点,抓教育农民这个难点。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广大市民对建设好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充满信心,“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深圳市委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全市改革了纪检、监察体制,加大了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和办案力度;制定了规范领导干部廉政自律行为的制度30多项,规范政府公务员行为和实行党内党外监督的制度190多项,基本形成廉政建设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网络,使深圳的反腐倡廉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几年来,深圳市人大通过地方立法79项,为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三是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深圳市委采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使深圳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大发展。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圳制定了15个法规,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模式和清除文化垃圾的管理方法,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四是大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几年来,深圳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如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军民共建,涌现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

五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整个城市文明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深圳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着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重点解决“火、水、路”和“脏、乱、差”问题,并加快环境立法和增强执法力度。当前,深圳的居民生活环境、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管理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深圳十分注重把握其系统性,努力探索其规律性。一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保证了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二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保持党政廉洁的关系,保证了绝大多数干部党员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关系,保证了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面貌;四是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保证了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