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组织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枢纽论文,高校论文,共青团组织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国内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美国大学毕业生20%~30%创业率差距甚远。另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①。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社会开放度不足,高校对所在地区的社会初生创业者的总体服务能力不强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效仍亟待提高。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必要性
(一)扩大团组织在创业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共青团组织是代表广大青年利益诉求的先进青年组织,共青团组织需要扩大在各类青年中的影响,只有这样,共青团组织的生命力才能持久,引领当代青年的使命才能更好发挥。创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有重大意义③。活跃的创业活动是支撑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④。扩大共青团组织在创业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对共青团工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努力将更多富有创业意识的青年团结到自己的周围,通过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项目,使他们在提升创业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区的创业活动。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建设,构建校内外互通的长效机制,把本地区社会新生创业者的现实需求与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真实创业活动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通过吸纳本校专家教师参与来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创建机制,使项目成果反哺第一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开发建设可以有效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创业群体中影响力。
(二)激活隐性创业教育项目的活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来自于结构化的、看得见的显性教育,更接受着大量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包括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受到的教育,也包括学生在学校硬件环境及制度文化等软件环境中所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隐性教育紧贴学生,无处不在,具有与显性教育同样强大的教育作用。近年来,高校显性创业教育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已经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开发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但对隐性创业教育项目的开发深度尚显不够。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展示周边社区真实生动的创业案例,提供既有纵向的创业发展动态信息,又有横向的创业分类对比信息,便于学生近距离接触甚至直接参与创业项目。创业服务枢纽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活动将不再是以模拟为主,而是要求学生在接触和操作中自己感知、体悟、学习。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将吸纳大批教师参与其中,这些师生参与的项目将拓展高校隐性创业教育内容,丰富隐性创业教育的形式。
(三)缓解第一课堂创业教育的淤结
课堂教学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把增加创业类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本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推进这项工作中,高校大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质教材开发和优秀教师培养等方面,而对高校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创业教育是以增加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为诉求的教育,创业知识具有典型的“缄默知识”的特征。“缄默知识”具有个性化、松散性、难于抽象与言表及突发性的特征,⑤这类知识很难成批量地通过正规讲授进行传递,需要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行动、观摩、体悟。创业素质提升很难靠理性的说教来实现,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推进我国高校课堂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短期内能推出多少门创业教育类课程,而在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使高校的课堂改变“教师漠然在讲,学生安静在听”的局面;使课堂成为学生能深度参与互动的“生命场”;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在场”,而是互动的思想和灵魂的“在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开拓精神教育、事业心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如果高校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思辨意识,那么教学方法本身就具有了创业教育的功能。显然,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整体推进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新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变化,实现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在第二课堂采取灵活有效的作法,进行大胆突破,建立校内外互动机制,缓解第一课堂创业教育的淤结,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可能性
(一)团组织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号角首先是由共青团组织吹响的。1999年共青团中央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它是我国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标志性事件,这项赛事两年一届,一直持续到今天,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之一。之后,共青团中央与全国青联及国际劳工组织将KAB创业教育项目引进中国,团中央还与全国青联、全国工商联共同倡导发起青年创业教育项目,⑥这些努力切实扩大了创业理念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整合了校内创业教育资源,初步构建了校内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高校共青团组织由于目标定位清晰,紧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并有学生干部选任、入党推优、评奖表彰等诸多导向机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高校党组织的助手,具有较为丰富的行政资源。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都很高,在同外界联系合作中容易建立互信关系。这些都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突破校门限制,整合校外资源,展开互动合作,建立创业服务枢纽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教育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认同,大部分高校学子虽然对直接从事创业实践心存顾虑,但对于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创业接触类”活动却有着巨大的参与愿望,这从各高校举办“创业孵化班”、“创业孵化园”等项目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够看出。可以想象,如果高校共青团组织建立一个长期运行的平台,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多方位地深度接触本地区真实的创业者群体,深入了解创业实践,那么它一定会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社会新生创业者有广泛的潜在性服务需求
目前,对于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可能碰到的困难已经有不少研究,但主要将目光聚焦在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经验不够等方面,提出的对策主要是如何给他们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使他们创业成功。而对社会新生创业者多样化的精神性需求关注尚显不够。应当看到,创业活动除了可以满足创业者追求经济盈利性需求外,还可以满足创业者组织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的领导感需求,满足其尝试未知领域的探索性需求,满足其接触自己热爱项目的自我实现性需求,满足其被周围群体重视和肯定的尊重性需求,满足其不断克服困难的征服感需求等。成功的创业者,除了受物质性因素驱动外,精神层面的动力也非常重要。但新生创业者这方面的需求,受到的关注还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新生创业者的这方面的支持和肯定还不多。而国外不少国家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比如,2001年美国政府为感谢创业者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创造了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总统宣布2001年5月6~12日为小企业周。⑦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将赞赏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成功的企业家,而不是正在艰难前行中的新生创业者。
高校共青团组织如果更多关注本地区新生创业者这方面的精神性需求,采用项目化运作,既可以满足社会新生创业者的需要,又可以使大学生在助人过程中接触到创业者。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组建专家和教师团队为本地区新生创业者提供一些常规性的服务,使社会新生创业者感受到来自高校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运行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操作性
(一)构建社会新生创业者的吸纳和维护机制
只有当进入高校共青团组织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新生创业者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且愿意深入参与平台项目的创业者达到一定比例,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服务枢纽平台的数量和活动质量才可能得到保障,因此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对社会新生创业者成员的吸纳和维护机制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与本地区的创业孵化园、工商局、商会、青年创业者协会等组织对接,通过这些组织与社会新生创业者建立联系,向他们介绍共青团组织的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在他们初步了解后,逐步建立信任,使他们愿意加入这一平台。当社会新生创业者加入这一平台后,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安排专人定期与他们联系,深入交流平台的合作项目,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枢纽平台下设的项目组,引导本校师生为新生创业者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项目。对于新生创业者普遍感兴趣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设计、改进服务内容,安排专人督导项目实施,定期主动反馈,使新生创业者感受到来自枢纽平台的切实关心。通过这些工作,高校共青团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筛选出一批核心层成员,进行深度开发,挖掘更深入的校内创业教育合作项目。枢纽平台吸纳新生创业者成员的工作是动态的,维护工作长年定期进行,枢纽平台中的核心成员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
(二)做实校内师生参与枢纽平台活动的服务机制
高校共青团创业服务枢纽平台项目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是能为参与其中的新生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只有符合需要的服务能够高质量地提供,一种长期合作的机制才能够形成。
1.创业史记录服务项目
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自己创办企业的过程是一段凝聚自己智慧和心血、饱含亲人和朋友关爱的历史,自己的创业史也是自己生命的成长史。对于自己和家人来说,记录下创业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着特别的情感意义。如果今后企业做大,这些资料又将是企业文化的珍贵部分。所以,对于创业史记录工作,绝大部分新生创业者都需要,但限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写日记、保留一些照片和重要资料等,比较随意,不太全面。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组,为新生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细化的服务内容包括:每半年一次的企业重要文档资料的拍照留存;每两个月一次的上门访谈,将本企业发生的大事进行书面记录;在企业重要纪念日和纪念活动中进行视频记录,如企业创办周年纪念日创业者的视频感言记录,企业重大活动影像资料记录等。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创业史记录服务”项目组,通过校内招募“创业过程观察员”,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他们在访谈技巧、视频制作、光盘刻录及美工处理、文档留存、规范化建档等工作方面做到高质量、标准化。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在校内设专门的场地,建立“创业者档案馆”,存放这些企业史资料。如果参与该项目的创业者同意,这些资料在定期向创业者免费提供的同时,可在该档案馆分类留存,长期保管。
2.创业日常志愿服务项目
对大部分新生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虽然企业规模很小,碰到的各类事务和问题却很多,容易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常会碰到一些技术要求不高,但时间比较急,一时又较难找到合适的人帮忙来做的事情,比如市场调查、宣传品发放、在网络空间向特定的群体推广等工作。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设立“助推创业志愿服务”项目组,每年为加入枢纽平台的创业者提供一定时间的免费志愿服务。项目组安排专门的志愿服务工作质量督导员,全程参与跟踪志愿工作完成情况,努力做到让创业者满意。枢纽平台在校内招募志愿者,在每次项目开始前进行培训,参加该项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时间可以记入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小时数内。“缺乏创业实践机制的任何创业教育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1]。创业服务枢纽平台通过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在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机制,有助于克服目前在校大学生远离社会真实创业环境的不足。
3.专家免费咨询及培训服务项目
大部分新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碰到一些共性的常见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但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常见的问题有:人员如何招聘,重要文件如何撰写,财务如何管理等。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通过在校内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家,组成“创业初期常见问题专家服务”项目组,共青团组织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这项工作,由这些专家为初生创业者提供一定次数的免费咨询服务。为了发挥这一项目校内育人工作的价值,原则要求每次服务时,每位专家应带2~3名在校学生一同参与。通过这个项目的服务,参与的教师,可以获得大量来自社会创业一线的新鲜讯息,通过对这些讯息的分析、研究和处理,有效提升本校创业指导教师服务中小企业主的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其开展校内创业教育的水平。
4.人才招聘服务及创业计划信息服务项目
对大部分新生创业者而言,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或寻找吸纳合适的新合伙人是经常碰到的难题,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当创业者有需要时,枢纽平台可以向毕业生和其他创业者主动发布信息,为创业者寻找合适的人才或合伙者。同时枢纽平台可以定期向他们提供本校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作品信息,便于他们从中得到更多市场创业新机会的启示。
(三)创新枢纽平台资源的教学开发机制
在创业服务枢纽平台运行中,参与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够很自然地得到提升,参与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观摩创业、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参与学生对创业初期可能碰到的各类问题有了更为切身的感性认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会更加明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创业服务枢纽平台还可以将开展创业服务项目的相关资源进行专项处理,作为校内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开发工作主要有:一是对愿意公开其创业史的企业,平台可以将其创业史分类展览,让在校学生多了一个了解本地区创业企业成长史的途径;二是通过招标立项,聘请校内专家带领学生对平台中典型的创业企业或创业事件进行个案研究,组织编写创业案例集,这些案例由于就发生在本地区,而且由本校师生编写,具有鲜活、真实、可信的特点,用于教学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邀请有代表性的社会新生创业者参与到高校创业课程中,与高校教师合作完成课程教学,由于社会新生创业者现身说法的内容更贴近创业的真实情境,很容易触动学生,对提高创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将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紧贴实际且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难以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敞开校门,广泛对接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一般来说,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往往比建立在一方单纯付出基础上的合作,更容易长久和可持续。社会新生创业者、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和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互补性需求,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完全具备提供某种平台、对接这类需求的可能和条件。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构建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可以扩大团组织在创业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在服务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区的创业活动。创业服务枢纽平台需要紧贴参与各方的需求,由于高校目前的师资在服务中小企业主的能力方面还比较有限,需要共青团组织在整合资源、设计服务项目、督导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收稿日期:2013-04-25
注释:
①参见甘丽华:《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挫折》,载《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
②参见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使命》,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③参见郭新宝:《创业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及政府推动》,载《科学技术与对策》,2012年第9期。
④参见冯雅宏:《中国成全球创业最活跃地区》,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02-01/content_8192078.html
⑤参见彭松林等:《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初探》,载《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2期。
⑥参见刘帆等:《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⑦参见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