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契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契机论文,试论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问题从来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时代主题的揭示,历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应该说,在当前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整个地球日益沟通起来的情况下,时代问题更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在各国隔绝的情况下,事实上难有共同面对的时代;在集团政治的情况下,时代利益是完全分裂的,主题各不相同;人类历史进展到当代,也只有在当代,人类才第一次有了共同的时代主题,这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这一时代主题的意蕴十分丰富(参见拙文《论时代主题的意蕴》,刊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有极大的统率力和总括力。环视今日之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一切重大活动环绕的中轴,人们为维护和平、推进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顽强而持久。因此,“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论断,确实是抓住了“种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大的和小的、先进国家或落后国家所固有的现象”(《列宁全集》第23卷,第28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包容几乎所有国家愿望的时代主题,也是第一次在为时代主题的奋斗中,世界各国的利益有如此巨大的相容性、一致性。由此我们感到,揭示时代主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不单纯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与我们如何把握现在、开辟未来密切相关的。我们的理解,这种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主题的揭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准确的时代定位。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既指我们的民族特色,也指时代的开放品格,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党自觉立足于时代主题,从世界的全景中找到了中国应有的位置,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到了当代中国与以往的差别。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了这一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1978年以来的历程证明,我国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能从苏联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既将一切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坚实地立足于我国国情基础之上,又紧紧追赶着世界发展的步伐,以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开辟着未来。
第二,时代主题的揭示,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揭示,立足于对当今世界真实矛盾的分析,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把握,经得起实际生活的检验,所以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今世界性的“合唱”中有什么“基调”的话,这“基调”就是和平与发展。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所制订的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广阔的生存空间与回旋余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业绩。
第三,时代主题的揭示。为能动地“开辟未来”指明了总的思路。我们党对于当今时代主题的认识,既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反映,又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揭示。它不仅广泛渗透到我党一系列现行的方针政策之中,而且也成为我党“开辟未来”宏伟设计的壮阔背景。正是依据这样的认识,全党全国都在艰苦创业,共同努力,以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这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未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信心,正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中国人民对自己的现实发展目标,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明确;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坚信不疑。
以上这些,是从比较直接的层次上所揭示的时代主题的意义。如果更深一层思考,我们还会发现,由于时代主题的深刻意蕴及其所具有的广泛渗透力、影响力,揭示时代主题,事实上也在揭示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契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的进化,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在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问题的呼唤,因为时代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困惑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机会、动力、潜力和曙光也在这里。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⒈时代主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性进步,这是大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一种很重要的变化在我们身上发生着,却往往不被我们自己注意,这就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大大地前进了!“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顶峰论”、“两个凡是”这些说法,过去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如今听起来已是多么遥远的声音!很少有人再附和这些论调了,这是十分了不起的进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这一进步呢?追溯其发展脉络就不难发现,最根本的是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反差。正是面对这种反差,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实事求是的旗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讲:“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毫无疑问,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最根本的,莫过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马列主义“本本”所从未面对过的。
我们到达今天这样一个境界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曾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教条主义的出现,具体分析起来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从宏观角度看,这不过表明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们的童年性、幼稚性,又多半与封闭的环境不可分。在封闭状态下,容易出现“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人们一旦进入更大的时空环境,就比较容易成熟起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时代主题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若是联系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这种意义就会更加清晰。今天,不但中国共产党人有了这种认识上的跨越,实际上,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也在同一方向上前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接近于其本身的性质,态度更科学了,这是极其宝贵的。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准备了重要的思想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健康发展有了主观根据。
⒉时代主题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有了强烈的客观需要。时代由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阶段,转换到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阶段,有一系列的新现象相伴随,世界格局、国家关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等等,都有很大变化,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少困惑和难题,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前景。这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发展,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形象地表明我们面临的是全新事业,采取实际步骤时,既要敢闯,又要持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形象地表达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准备的不足和对发展理论的呼唤。客观需要是什么东西也阻挡不住的神奇力量。国内理论界的活跃,国外“马克思热”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多元化”的流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此的印证。在客观需要面前,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
⒊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为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并不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感到担心,相反,它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愈益揭示出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愈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已有的材料显示出,实践的发展并没有证明马克思主义“不对”,而不过表明马克思主义还有些“不够”。这个“不够”,既显示出某种困境,同时也预示着发展的巨大机遇。实践出真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社会生活的巨大发展,必然以其空前强大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⒋对社会主义事业曲折经历的深入反思,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新的时代主题面前,并非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作出了能动的应答。在外部影响和内部失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一些国家发生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挫折。从深层次说,这其实是时代主题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夭折。这促使许多人警醒起来。当今,在全世界共产党人面前,有四大强烈反差:即坚持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强烈反差;正确坚持与错误坚持的强烈反差;当权与丧权的强烈反差;稳定发展与动乱倒退的强烈反差。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将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如此鲜明地对照着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回顾走过的道路,思考着变化的真正意义,而这又不能不极大地推进反思的深度,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尖锐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如今,这一深入反思在我国已经结出硕果,这就是新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由此对社会主义本质、动力、任务、发展阶段等得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社会实践的巨大发展,理性反思的空前深入,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双翼,借助它们,马克思主义必将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