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四毛钱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钱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那是我17年前的一段往事。
“三块,够吗?”母亲从口袋里摸摸索索掏出一沓毛票,数出三块钱,数了两遍,递给我。这三块钱,是我一周的伙食费。接钱时,母亲手上的老趼硬硬地刺了我一下,我的手背上多了一道浅白的划痕。
升入初三后,学圆,需要圆规。而我没有圆规,总得等到别的同学画好圆后再借人家的用。当时一支圆规五毛钱。我想对母亲说,再给五毛,再给五毛我就也可以拥有一支圆规了,就也可以想什么时候画圆就什么时候画圆了,然而我脱口而出的却是:“够!”
我知道五毛相当于母亲的5只母鸡一天的功劳,或者,需要母亲拿菜园里的10斤韭菜去换取。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我必须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但圆规我不能节省,相反,它在强烈地吸引着我。它,等于自尊,等于时间,等于成绩。它的巨大意义驱使我必须想办法拥有它。
那就省吧。凡是带点荤需要加现金的饭菜不吃;方便面、瓜子之类的零食,更是不敢奢想。就这样,到了周末,从家里带的馒头虽被我吃光,但粮票和钱还有剩余。我仔细数数那一张张皱巴巴的毛票,总共还剩一块四毛钱。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即使中午到食堂里吃一顿既要粮票又要加现金的饭菜,剩下的也足够买圆规。这样,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从一块四毛钱中数出五毛,跑到学校旁边的小卖部里,买了一支普普通通的圆规。
中午,在去食堂的路上,一个摆着各样书报的小摊吸引了我,里面有我早就渴望的《三国演义》下册。上册我看过两遍,那是哥哥用一本武侠小说从他的朋友那里换来的,我早被里面紧张的情节深深吸引。
我弯腰拿起那本《三国演义》,问摊主:“多少钱?”
“这些都是旧书,你给一块钱算了。”
这个价钱要比书店里的新书低得多。我摸了摸口袋里的九毛钱,很是不舍,又有些无可奈何。但我并不甘心,放下书后,我想了想,问:“九毛卖吗?”
摊主看我一脸诚恳的样子,微笑着点了点头。
我如获至宝,但是接下来的吃饭却成了问题。我在心里祈求着饭菜千万不要加钱,然而,我的愿望像许多时候一样,总是落空。因为是周末,食堂师傅怕剩饭,卖的只有卤面,一份卤面除了四两粮票,还要加四毛钱的现金。于是,我只能选择忍受饥饿了。
中午的两个小时午休我没有睡觉,饿着肚子,我睡不着。肚子饿得并不像有些文章中描写的那样“咕噜噜”直叫,而是疼得难受。我甚至有些后悔买书了。快到上课的时候,我跑向田野里的一处高地,举目眺望远在十几里外的村庄,以使我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慰藉。
走下高地后,我想寻找一块遗落在田野里的红薯或者别的什么能吃的东西,然而,秋后的田野,除了被拢得笔直的田埂之外,空旷得连一棵绿草也看不见。急切中,我扒开地头的一捆捆玉米秆,寻找出尚有点青色的秸秆,剥了皮,吮吸起来。那种景象,多么像一个饥饿的婴儿在吮吸一只干瘪的、没有任何奶水的乳房呀!
剩余的几个小时,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忍着饥饿度过的。但那一块四毛钱的价值,我却永远铭记于心。
那支圆规,一直陪伴我上完师范。后来,我有了买新圆规的能力,但那支锈迹斑斑的铁圆规,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师范毕业后,我登上了初三的讲台,当我看到一个像我当年一样发窘的贫困学生时,我把那支圆规送给了他,并向他和其他同学讲述了那支圆规的历史。讲完后,没有一个同学嘲笑我,相反,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来回应我的故事。我没有想到,当初那一块四毛钱中的三分之一部分,在8年之后,竟然还有这样的价值。
4年后,那位学生考上了大学,他给我来了信,信中写道:“老师,您送给我的那支圆规,我一直珍藏着。因为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期望,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我闭了眼,想起自己当年的困境,觉得那支圆规还应该代表更多,比如自尊,比如时间,比如奋斗……
那本《三国演义》下册,我一共读了五遍。17年过去了,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我在灶膛前捧着《三国演义》,一边烧火一边贪婪阅读的情景。
每当我把《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流利地背诵出来,讲台下的学生惊讶地报以热烈掌声的时候,我就又体会到了那一块四毛钱的价值,我总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买一本好书认真读读吧!
标签:三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