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田家炳中学 514500
互动探究教学活动的实验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互动探究进行分析:
一、探索讨论,形成猜想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证明一些现成的结论,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数学发现是说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学生听到的只是前人数学思维的结果,很难经过自己的数学探究来感受发现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途径,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不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了解定理及定理的证明之前经历观察归纳、形成猜想的重要发现过程。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而是互动式探究途径,首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我提示道:“我们以前学过有关内角和的知识,除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没有学过其他图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回答:“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怎么得到的?它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通过提示,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学生得到启发后,开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并得到初步的结论:四边形可以划分为两个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是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对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都是可以用一样的方法得到内角和。
在学生们对多边形内角和感兴趣的前提下,我再一次把刚才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刚才是如何把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的、是否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
通过提示以及上次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们分组讨论出另两种划分方法(由不同的小组得出):在多边形内任找一点并连接该点与各顶点,可以把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在多边形的任意一边上任取一点,连接该点与各顶点,可以把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
虽然三角形很快分出来,但如何把它与多边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我提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找规律。通过让学生去发现其它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更深刻了。通过以上活动,再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这样既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奇妙,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获得成功的感觉。
最后,我布置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有一张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内角和为36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锯掉它的一个角,剩下残余桌面所有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一数学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广阔性。)
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教师有效而及时的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既教“数学知识”又教“数学活动”,既教学生“证明”又教学生“猜想”,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发现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这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恰当地提出问题是把学生引导到互动探究过程中来的第一步。问题要能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发现的冲动和欲望,让学生在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建立、扩大或重组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认同,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实验、教具和多媒体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或由旧知识的探索、发现、拓展引出新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思维的全过程。
案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这种把新的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不仅让学生对诸如数学模型的来源产生疑虑,还让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形象。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从生活经验出发,我将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
在此案例中,教师首先联系学生进入教室和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是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教师也把座位图画在黑板上。这是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引导学生找座位图中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的数对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小数和负数的位置,引发学生通过数轴的类比,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状态下,一步一步地构建直角坐标系——二维欧氏空间的数学模型。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的作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思维的成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加以应用。
论文作者:廖理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内角论文; 学生论文; 多边形论文; 角形论文; 数学论文; 坐标系论文; 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