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研究

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研究

陈欣[1]2010年在《基于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本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而言都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资本流动全球化和企业自身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现行财务报告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而不能达到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虽然如何科学有效的构建财务报告体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探讨的热点,但似乎总是找不到合理的方式解决其日渐显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全面收益理论的逐渐应用,形成的基于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模式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满足各方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体现的决策有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加快了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进程,但是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问题、财务报表间联系不紧密和披露内容不充分等;同时受到新经济环境的挑战加之传统的会计计量原则发生变化,只有推进全面收益的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才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并满足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新准则体现的全面收益思想及全面收益报告在国外的应用,为我国提供了报告全面收益的客观条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对IASB和FASB联合项目组于2008年10月推出的四大主要报表进行评价,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根据我国会计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改进的另一个方面是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具体包括非财务信息和财务预测信息、知识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信息等,同时结合ABC公司的具体案例对改进后的报表加以实践检验,并针对改进后财务报告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基于全面收益观改进后的财务报告体系更加完善。结合全面收益理念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的对四张主要报表进行改革,打破了以往关于全面收益的研究仅限于利润表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钟耿敏[2]2008年在《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已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在新准则体系下,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组成。利润表的改动以及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说明了我国在财务业绩报告方面在与国际接轨,实现会计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本论文将对新财务业绩报告体系中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相关附注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了解新财务业绩报告在企业中应用状况,探讨其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可能。本文共分为五章,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介绍国外的财务业绩报告以及他们的研究现状;第叁章介绍财务报告改进的方向和相关理论以及他们与财务报告改进的关系;第四章对新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下我国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进行分析探讨;第五章选取部分上市公司07年年报中有关财务业绩报告的数据,运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来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结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对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孙颖[3]2003年在《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企业经营活动复杂多样化,财务会计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财务报告已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报告的改革成为—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报告改革的重点放在收益报告上。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从报告受托责任到对决策有用的转变,英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着手改进传统收益报告,提出了全面收益以及相关概念,全面收益报告作为各国改革的成果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现行的收益报告是属于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为基础的传统收益报告模式,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和管理业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加入WTO以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收益报告同样也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会计收益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收益报告的改进是我们应高度重视的会计问题之一,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收益能力的报告。因此,研究收益报告改进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以收益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了传统收益报告的特点及局限性,对收益报告改进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着重讨论了全面收益报告的模式,同时也对我国收益报告的改革做出了一些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传统收益报告形成特征出发,对收益报告改进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改进的根本原因以及改进传统收益报告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简要概括了全面收益的含义及特征,对全面收益的概念、组成、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按照全面收益理论,可以使报告项目相互补充,相互对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叁章对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收益报告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各国的收益报告改革成果的比较分析,着重对收益报告内容提要发展方向以及其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进全面收益报告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针对我国收益报告的特点和现状,对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白玲[4]2012年在《全面收益观下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财务业绩报告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业绩信息。针对这个问题,国际上开展了对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研究,到目前为止,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全面收益观下的叁种报告模式的研究,而在叁种报告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我国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式仍介于传统模式和全面收益报告模式之间,存在着收益构成要素设置不合理以及对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列报混乱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利用财务报告之间的勾稽关系,在全面收益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通过对已有叁种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的国际比较,得出对我国财务业绩报告模式改进有益的启示,并以此提出我国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建议,目的在于使我国财务业绩报告在全面收益的观念下,规范反映报告主体收益的会计要素设置,将原本分散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全面收益及其组成项目集中在利润表和全面收益表中反映,以使得财务业绩报告更全面、更完整的反映企业财务业绩信息。

熊惊勇[5]201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探讨》文中认为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部分投资银行和相关利益机构把引发金融危机的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来转移问题的关键。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越演越烈,全球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联手进行会计财务报告研究,希望联合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又将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2009年财政部要求在利润表中增加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两项,这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也开始了对全面会计收益的报告。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进行探讨。本文先是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国外的文献主要提到财务报告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还应该包括其他可以帮助投资人和债权人决策的其他报告。国外文献主要认为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决策有用性不高,希望通过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和改变报表项目的列报形式来增强财务报告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国内文献也谈到了财务报告的问题,国内文献从辨别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业绩报告和公允价值叁方面对改进进行研究。虽然国内外的文献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同。因为国外的文献主要对财务报告的定义、内容和报告形式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对财务报告的改进研究显得更有一定的体系,而国内的文献主要是谈财务报告的问题、如何改进业绩报告和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缺乏一定的改进体系。所以,本文再提出改进建议时也是希望从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上分别提出几点建议,这样显得更加有体系。本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进行写作。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文献的逻辑演绎和分析,同时注重引用一些资本市场案例以便更好的支持文中的一些观点。首先,本文认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财务信息而轻非财务信息、报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报表项目分类不恰当、重利润的报告而轻全面收益的报告和时效性不强等等。同时本文也分析了造成我国财务报告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从财务报告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分别提出了几点原因。财务报告外部的原因主要有会计环境的变化给财务报告带来了挑战、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造成了对财务报告的不重视、法律制度没有深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而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是财务报告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要求较为严格,财务报告的各张报表缺乏一致性,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是主要是在说明数字的变动没有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等。其次,本文根据IASB与FASB最新的研究得出叁点的有助于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启示。IASB与FASB的最新研究主要是从财务报告列报的形式加强报表之间的联系,列报的初步意见主要是想提供有助于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预测报告主体的财务情景,而要做好这一点不仅要加强报表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分类。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作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财务报告的形式上提出建议,财务报告的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涉及它的改进方式的选择。另外,应区分不同的需求提供简易程度不同的财务报告才能更好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者。从财务报告的内容上提出建议主要是针对我国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实际情况,融合国内外改进财务报告文献的思想,结合IASB与FASB最新研究成果的启示下提出的。如: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报表项目进行恰当分类列报、增加每股综合收益的披露、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共同披露非货币性资产、增加经济环境变化对金融工具影响的信息披露、提供利润表是提供预测性信息和拓展并规范财务报告中其他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等。

周萍[6]2007年在《企业收益呈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不断产生新的、非传统的收益来源,应如何表述企业全部的财务业绩成为重要财务报告关注。而以历史成本、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为基础的传统收益报表仅对企业在某一期间内已实现的收益进行报告,严重滞后于经济事项的实际发生,因此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业绩信息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纷纷采取行动,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报告企业全部的财务业绩,形成了“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尽管如此,各国对哪些项目应当计入当期净收益,哪些项目应当通过全面收益表反映,以及是否要求“再循环”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基于有关各方对于财务报告的关注,以及各种备选的、不一致的财务业绩度量可能引起误导性使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与IASB项目协调的大好时机,2001年8月起FASB开始了关于“企业财务业绩报告(Financial Performance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项目的研究。IASB也于2001年7月启动了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实际上由IASB与ASB联合进行。为进一步实现国际上会计准则趋同之目标,IASB和FASB于2004年4月同意联合进行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2006年3月,由于这个项目已经在考虑全部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列报和财务报表的附注,2006年3月起IASB便将这个项目更名为“财务报表列报(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这个项目不再只处理业绩报告。目前“财务报表编报”项目正在研究中。所以,国际上对于收益(或业绩)报告之研究正在进行中,并未真正达成一致意见。国内一些学者十分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业绩报告的改革。但从他们的论文或着作论述内容上看,通常是对全面收益观进行介绍和评价,对收益报告或业绩报告进行系统性研究较少。我国企业现行实务中,在收益确定方面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并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与英美、IASB等国家或组织的相关准则规范存在较大差距。虽然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收益报告仍与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有关规范存在一些差别。新准则对于收益报告是如何规定的,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国际趋同,具体存在哪些差异,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如何改进,以及我们在改进我国收益报告时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英美等国以及IASB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以上这些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在目前情况下,进行收益报告的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收益的概念和作用,阐述了收益的基本理论,包括收益确定的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益包含的内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特点,以及收益计量与资本保全的关系。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全面收益的概念、特点及其组成内容,剖析了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从不同侧面论证全面收益是对传统收益的重大突破,具体是从全面收益与收益确认的原则、资本保全理论、报表勾稽关系等叁个方面来考察全面收益对传统收益的突破。最后,对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叁章,主要介绍全面收益报告。首先,对英国FRS3、美国FAS130和IASC的IAS1等相关准则所要求的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然后,分别对美国FASB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项目和IASB与ASB的财务业绩报告联合项目以及FASB和IASB对业绩报告项目的联合研究内容及结果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对FASB与IASB的财务业绩报告研究进行了评价。最后,总结出FASB与IASB的财务业绩报告研究对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研究的几点启示。第四章,对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进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收益报告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具体如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收益报告的主要特点之后,针对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剖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下收益报告的特点。此外,还对现行利润表中净收益的分类与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次,深入探讨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应是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是提供财务报表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会引出第二个问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问题。论文指出,我国会计准则为体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或国际趋同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实质上“被动地”承认了相关性的重要性。既然提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我们就不能不关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联系的可靠性问题,尤其是这些计量不能在活跃市场中被观察到和更大的信任必须建立在这些计量的估计上的时候。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笔者对如何解决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在该部分,还对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重要意义,为会计要素的设置问题的提出以及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进意见的提出作出铺垫。由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当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我国进行收益报告改革需要解决与企业收益报告有关的会计要素分类问题。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分类中优先定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资产和负债,再以这两个要素的变动来定义其他要素。FASB在SFAC No.6中对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要素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动的角度来定义的,IASB的收益和费用也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动的角度来定义的。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的规定不够全面,笔者建议,对我国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应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基本准则等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增加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利得和损失,以保证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最后,笔者提出改革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设想。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对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进行规范,条件成熟以后(如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广泛运用)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笔者赞同循序渐进、分阶段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观点。在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第一阶段,应将全面收益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或称其他利得和损失)两部分,净收益仍在利润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反映的是当期已确认的、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项目。笔者建议采用“两张表”方式进行收益报告。收益报告改革长远的目标是与现行利润表合并,将所有收益或业绩信息反映在一张报表中。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将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不断完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项目将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手段,那时,可以将所有收益或业绩信息反映在一张报表中。

郑丽人[7]2010年在《我国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传统收益报告面临着新的挑战,报告全面收益已成为改进收益报告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角度阐述了收益的概念,从收益组成的当期经营观和损益满计观、收益确定的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经济学的资本保持观及财务报告的勾稽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收益及收益报告的基本理论,并分析了会计环境、会计目标的变化对收益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剖析了传统收益确定模式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稳健原则为基础的特点及其固有的局限性,由此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阐明全面收益对传统收益的突破,并对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通过简要介绍英国ASB、美国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有关报告全面收益的准则以及IASB与FASB联合对财务报表列报研究的最新讨论稿中涉及全面收益报告内容和方式的部分,对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当前已具备报告全面收益的基本条件,但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收益报告改进,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适度地借鉴国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现阶段企业收益报告改进的建议,以及未来全面收益报告推进的总体思路。

孙园园[8]2006年在《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的已确认但未实现的企业业绩绕过损益表而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现象,使得传统损益表提供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传统损益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实现——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等方面已暴露出明显的不足,由此,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提出改进财务业绩报告的建议,改革收益表呈报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推动了会计确认、计量理论及报告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着手进行以收益表为代表的传统业绩报告的改革。英国在传统的收益表之外增加了“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美国将综合收益表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企业报告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G4+1集团”主张将企业的财务业绩列示于一张扩展的“财务业绩报表”中。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对西方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进建议进行介绍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传统会计收益问题概述及收益报告改进的动因。本部分首先介绍了传统会计收益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存在的缺陷。然后从会计的目标出发论述了传统收益报告改进的动因。 第二部分:全面收益研究的基本内容。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全面收益的内涵及全面收益要素的确定;其次着重对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最后对全面收益报告进行了理论探讨。 第叁部分:收益报告的改进及其内容。这一部分介绍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报告全面收益的规定,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介绍了G4+1对报告全面收益的建议。最后,对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我国收益报告的现状及进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首先分析了我国收益报告的现状,然后阐明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呈报的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构建。这一部分在对中国的会计环境进行了

彭宏超[9]2016年在《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报告新变化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我国2014年新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及应用指南,详细分析了我国"其他综合收益"会计核算及报告的新变化,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便更好地在对外会计报告中正确充分地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进一步增强"其他综合收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彭宏超[10]2013年在《其他综合收益报告的国际比较及改进》文中指出如何科学合理地核算及报告其他综合收益及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当期综合收益计算的正确性。对比我国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我国在其他综合收益会计报告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其他综合收益核算、报告初步改进的建议,以改进我国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处理,更好地在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中反映"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基于全面收益观的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D]. 陈欣.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

[2].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研究[D]. 钟耿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08

[3]. 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研究[D]. 孙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4]. 全面收益观下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式研究[D]. 白玲. 兰州商学院. 2012

[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探讨[D]. 熊惊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6]. 企业收益呈报问题研究[D]. 周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7]. 我国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D]. 郑丽人. 山西财经大学. 2010

[8]. 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D]. 孙园园. 山东大学. 2006

[9]. 对我国“其他综合收益”报告新变化的探讨[J]. 彭宏超.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6

[10]. 其他综合收益报告的国际比较及改进[J]. 彭宏超. 新会计. 2013

标签:;  ;  ;  ;  ;  ;  ;  ;  ;  ;  ;  

收益报告改进的相关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