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课程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可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这种专题活动通常称为研究性学习。
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则是各尽其能,各显身手。笔者的理解和做法可归纳如下:
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谈起“科学研究”“研究课题”,往往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以为那只是科学家们所做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学生也能做,即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站在学生理解水平的高度,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
深秋时节,树叶纷纷飘落,这是学生们司空见惯但很少经心留意的自然现象。从这一现象入手,教师先后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①选一块有落叶的地方,数一数正、反面向下的叶子各多少片?②比一比,是正面朝下的叶子多,还是反面朝下的叶子多?③找一找,多数叶子正面向下的原因。让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得出结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就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高深”的研究性学习也就释然了。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学生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或者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可操作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选择课题要兼顾长期性与短期性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生物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使用时,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调整。可以从教材中确定课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内容。既要有短期性课题,又要有长期性课题。
《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根对水分的吸收》的探究,可以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完成。对《叶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却需几天的时间完成。我结合安陆实际,设计的《对安陆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考察》活动的课题则需经历一年的时间。
生物教学伊始,选择短期性的研究课题,使学生们轻松及时地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使之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以后,再选择长期性的研究课题。《对安陆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考察》活动,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赴钱冲、仁和、三冲和柳林村等地考察银杏自然资源;第二阶段,参观银杏人工种植基地,了解种植、品种改良技术;第三阶段,与银杏开发的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了解银杏资源的开发情况,如产品加工流程,产品的种类和作用,市场销售和经济效益等;第四阶段,汇总资料和参考数据,写总结报告。活动开展的形式包括专家讲座、走访当地村民、请技术员示范操作,学生实际操作、写观察日记、实地摄影等。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理解银杏资源的开发在安陆农业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开展长期性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创设科学、技术和社会互动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做好课内与课外的协调工作
充足的时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短期的课题研究可以在生物课内完成。但有些课题在一节课内是无法完成的。对叶的光合作用的探究,除了对实验材料课前处理需一昼夜外,探究过程还需要两课时,这就需要将分散的课时调整为连堂两节。《对安陆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考察》这一活动的实施,则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搞好本职工作,形成生物教学的特色,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班主任的合作。在学校的统一调配下,保证学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资金,学校出面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使活动顺利进行。诸如对《根尖的生长》等简单问题的探究,在时间上让学生自由支配,但教师一定要督促他们完成。
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际,留心观察生活,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学会运用有关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
四、注重适度引导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教师应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活动初期帮助他们选定发现问题的视角,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具体的现实情境,提供材料信息、探究工具,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探究过程。安陆市素有“中华银杏市”之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开展《对安陆市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考察》的活动。活动前笔者制定了长计划与短安排。聘请银杏专家为活动辅导员,通过郊游进行考查、访问、调查。请专业技术人员演示嫁接技术,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带领学生到长生树保健品公司的生产车间参观生产流程,亲历流水线中某一个环节的劳动。走访银杏产品销售部门,统计数据,了解银杏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适度,不能包办代替,代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按统一方式去开展活动。应重视他们的个人观点和能力,鼓励他们自主选择,独立创设研究课题。对每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表示赞赏,对每位寻求帮助的学生给予帮助。对他们选定的过大而难以实施的课题提出建议,让他们分解成可行的小课题,与他们共同讨论活动方式和方法。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时,同学们都以各自的居住环境为立足点,展开对治理环境污染的研究,或就环境问题向政府和公众提出警示。住在府河边的几位学生每天目睹府河水面漂浮的白沫和翻肚在水面上的小鱼,选择以《家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为课题进行研究。我接受了他们的求助,与自来水公司取得联系。他们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在成人的带领下结伴前往,了解水质鉴定的有关知识,沿岸考察寻找污染源头与其对居民生活的危害。然后再指导他们写出整治方案。家住铝厂附近的学生则以《化学污染的危害》为课题进行研究。我鼓励学生与厂家联系,学会与人交往,再参观车间工人的作业环境,了解原料成分;提醒他们查看工厂周围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的情况;引导他们学会从书上、网上搜集、查阅有关化学污染的资料,为撰写论文储备充足的信息。
总之,开发各种层次的、小型的课题资源,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自主性发挥到极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五、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探究的生活中的小问题,似乎没有多大学术价值,也不能产生多大社会效益。如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这一内容后,有的学生,其父母开腌制咸菜作坊,这些学生想编一册《家庭腌菜制作指南》;有的学生,其家长在下岗后以自制米酒走街串户地叫卖为职业,这些学生则想以《米酒的酿制》为题写篇小论文。还有的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没能得出结论。但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突出科学探究就要强调科学过程。所以,我对学生的这些探究活动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努力寻找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巧,使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得到发展,增强自信心。这些活动的主要价值是教育价值,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是长效的。
重视探究过程并不等于轻视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理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对结果的轻视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能够得出结果的探究一定要有结果,无论结果与理论和预测是否一致。不能得出结果的决不强求。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