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性大学本科生优势分析_大学论文

我国综合性大学本科优势专业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本科论文,综合性论文,优势论文,我国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07)04-0079-05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不同专业来组织实施。因此,对高等学校所设专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由此来加强专业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建设完善的先进的高等教育系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而社会评价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P52—59)。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的大学及其学科专业教育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为全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和改进依据,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优势专业的选择、确定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RCCSE)于2006年3月份开始集中力量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高考择校选专业指南》。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887所(不包括港、澳、台的大学),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评价内容包括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192个)等,从9个角度评价得出了共200个排行榜,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排名结果和评价结论。这对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及本科教育制度,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今年新增的分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排行结果,将为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比较信息,无疑为广大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一)评价专业的确定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本科专业共有351个,目录体系繁杂,且区分度小,部分专业重复交叉,还有一些专业很难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应有的指导性。因此,RCCSE在原有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和调整,研发了新的本科评价专业目录体系,共分192个专业,它包含了教育部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而且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二)专业等级的确定

在专业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二八律)和高校专业教育的分布特点,RCCSE将各大学的专业实力和水平依次分为5个等级:(1)A[+]为重点优势专业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高校;(2)A为优势专业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高校;(3)B[+]为良好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高校;(4)B为一般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高校;(5)C为较差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高校,对其只给出等级,不列出排名。

(三)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专业

在RCCSE的这次大学评价中,被评高校667所(不含民办高校),其中综合性大学125所,占全部参评高校总数的18.74%。125所综合性高校参与评价的专业数量(每所高校每个专业为一个专业数单位,下文中全部简称为专业数量)为5263个,占全部高校参评专业数量(20089个)的26.20%,其中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专业数量为1198个,占全部高校优势专业数量(4039个)的29.66%(如表1所示)。

每所高校的平均参评专业数量为30.12个,综合性高校的平均参评专业数量为42.10个;每所高校的平均优势专业数量为6.06个,综合性高校的平均优势专业数量为9.58个。由此可见,综合性高校的总体学科专业相对其他类型的高校要更加齐全,其学科的总体优秀率也相对较高。

二、综合性大学优势专业比较分析

按前面确定的专业评价的等级划分方法,某所高校中优势(A[+]及A等级)专业数量占全部参评专业的百分比,我们称为该高校的专业优秀率。下面我们分别从学科门类、综合性高校专业优秀率、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优势专业分布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综合性大学优势专业的学科门类分析

在11个学科门类中,综合性高校参评专业数量占全部高校参评专业总数的比例及优势专业数量占该学科门类全部优势专业总数的比例(按学科优秀专业比例排列)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综合性高校的哲学学科优势专业比例最高,达到78.57%;其参评专业数量比例也位列11个学科门类之首,这说明综合性高校的哲学学科无论在专业设置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优秀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在教育学学科上,综合性高校虽然参评专业数量占有总数的27%,但是优势专业数量只占总数的13%,列于末位。教育学学科优势专业的比例比较低,说明综合性大学在教育学科的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综合性大学在哲学、历史学、法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医学和管理学学科中的优势专业比例均超过专业数量比例,说明在这些门类中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优秀水平要高于总体水平。尤其是法学学科,综合性大学以占参评专业总数的28.82%取得了优势专业总数的44.16%。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工学、农学及教育学学科上面,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业比例低于专业数量比例,尤其以农学和教育学学科为甚。

(二)综合性大学专业优秀率分析

综合分析得出:专业优秀率最高的高校(北京大学)超出第2名的高校(武汉大学)10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其在专业建设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第2名到第12名的高校(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全部为重点高校,它们构成了明显的第一梯队;从第13名到第42名的高校是专业优秀率在20%到50%之间的高校,它们由重点高校中专业优秀率较低和一般高校中专业优秀率较高的高校组成,是一个竞争相对激烈、具有代表性的中间梯队。在优秀率大于0小于10%的范围中分布着从第43名到69名的27所一般高校,是一个高校分布最为密集的区间;从第70名到125名的高校,其专业优秀率全部为零,它们占到全部125所参评综合性高校的44.8%(如表2所示)。

就总体情况而言,专业优秀率排名在前25位的综合性高校(占综合性高校数量的20%),占了参评专业总数的31.81%,却占有了优势专业总数的76.17%,说明当前我国综合高校优势专业分布呈高度集中的态势(如图2所示)。

(三)综合性一般大学与重点大学专业比较

1.重点综合性高校与一般综合性高校的专业数量比较。在参评的125所综合性高校中,重点高校为31所,约占综合性高校总数的1/4,共有2135个专业,平均每个高校的参评专业数为68.87个;94个一般高校共有3128个专业,平均每个高校的参评专业数为33.58个,不及重点高校平均专业数的一半。重点高校中参评专业最多的高校是吉林大学,有108个专业,最少的学校是中央民族大学,有49个专业。一般高校中参评专业最多的是贵州大学,有85个专业,最少的是中华女子学院,只有9个专业。这说明重点综合性高校在整体上的规模和学科专业比一般综合高校要齐全(如表3所示)。

2.优势专业比较。31所重点高校共有987个优势专业,占全部125所高校优势专业总数(1198个)的82.39%,平均每所重点高校拥有31.84个优势专业。这些重点高校的总体专业优秀率(优势专业数/参评专业总数)为46.23%。而占参评高校数量3/4强的一般高校仅有211个优势专业,平均每所一般高校的优势专业数仅为2.24个,不及重点高校平均值的1/10。从特色专业(A[+]专业)方面来看,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差距完全可以用悬殊来形容。重点高校拥有340个特色(A[+])专业,比例高达97.14%,仅有4个重点高校没有特色专业。一般高校的10个特色专业分布在8所高校中,其中河南大学和山西大学各有2个,其余6所高校各有1个。

尽管一般高校专业优秀率总体水平与重点高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河南大学、山西大学为首的一般综合性高校的专业优秀率已经超过许多重点高校的水平。而且重点高校中仍然有4所高校的专业优秀率低于全部综合性高校的总体优秀率22.76%。

三、综合性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综合性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2](P60—63):

(一)优势专业分布不均,综合性一般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不明显

具体表现在:第一,44.8%的参评高校的优秀率为零;第二,优势专业总数前10名的高校,拥有占总数47.1%的优势专业;第三,重点高校占参评高校总数的1/4不到,但优势专业却占到优势专业总数的82.39%;第四,综合性重点高校拥有特色专业总数的97.14%。这里面固然有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相当部分的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求新、求热、求大、求全的倾向严重,只重视学科点数量,忽视了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只重视申报,忽视了学科建设。

(二)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特色不突出、难突出的问题

毫无疑问,居于专业前5%的重点优势专业居于各个专业的顶尖,是在一般优势专业的基础上长期积累、沉淀、建设、发展形成的。笔者对拥有优势专业的69所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专业数与A[+]专业数作Kendall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仅为0.759,其相关程度一般,并不紧密。说明在如何把优势专业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方面,普遍办法不多,成效不显著。

四、结语

第一,高校总排名与优秀率成强烈正相关。笔者发现:专业优秀率前12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总排行榜中,分布在1到14名之间;一般综合性大学中专业优秀率前10位的高校,除中华女子学院(只有9个专业参评)之外,其他高校在一般综合性大学排行榜中也分布在1到11名之间。重点综合性大学专业优秀率后10名的高校,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总排行榜(共31所)中分布在16到31名之间;一般综合性大学专业优秀率后10名的高校,在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总排行榜(共94所)中分布在77到92名之间,在一般大学的排行榜(共548所)中分布在516到544名之间。

这说明在高校实力对比的过程中,学科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优秀率与学校在同类型高校的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专业作为支撑。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3](P19—20)。我们注意到,在专业优秀率排名前12名的重点高校中,优秀率最低的也达到近60%。这些高校在综合竞争力及其他方面的领先,最大的原因就是有这些优势的专业作为支撑。而一般综合性高校中没有优势专业的学校,尤其是专业数量也比较少的一般综合性高校,其在一般大学排行榜的位置已经接近末位。建设一流的大学是很多高校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从建设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开始。

第三,专业建设与“特色项目”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教育部正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方案中最主要的指标是“特色项目”。“特色项目”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且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综合性高校可以通过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来强化学校“特色项目”,反过来,特色项目又推动和促进了专业建设。如延边大学就是依靠一流的朝鲜语专业,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非均衡发展[4](P5—7)策略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重点科研项目和学位点立项建设、资源配置向有优势的学科倾斜、建设特色学科等方法,使学校在某个方面形成特色。同时,打破同一门类内的学科障碍,促进相近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类的学科进行跨门类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和集群效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不断提高创新的综合实力。

第五,学科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抓学科建设就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就能纲举目张地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5](P25—27)。

本文通过综合性大学优势专业的分析,希望能为综合性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一些决策依据,为综合性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提供参考。

标签:;  ;  ;  

我国综合性大学本科生优势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