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卫礼贤《易经》译本初探
邓 舒
摘 要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关键词 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影响
西方传教士自17世纪起,便开始对中国文化典籍《易经》进行了研究和译介。但在卫礼贤译本出现之前,西方的各语种《易经》译本主要都是面向知识阶层,而卫礼贤翻译和解读的《易经》才真正使这一中国典籍获得了最广泛的关注,至今在西方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影响力最大的译本仍是卫礼贤的译本及其转译本。
一、卫礼贤《易经》译本的体例
《易经》的版本众多,但均包括经部、传部两大部分,由于经部和传部产生于不同的年代,早期是完全分开的,后来通行的版本为三国时魏国的王弼所撰、东晋韩康伯补注的《周易注》,该书则是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别附在经文正文中,而将《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单独附在正文之后,以传解经。卫礼贤作为翻译底本的《周易折中》则是将经部与传部完全分开。
卫礼贤认为,传部(即《十翼》)源自孔子及其弟子,其中,《彖传》有极大可能出自孔子之手,《象传》可以追溯到孔子,《文言传》和《系辞传》则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撰写[1]。因此,他的译本并没有将经部与传部分开,而是在前言和引言之后,独树一帜地将《易经》译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正文”,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大象传》象辞及卫礼贤本人的解读。卫礼贤将《大象传》附在每卦卦辞之后,主要是希望让“非专业人员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读懂这本书”[2]。在卦爻辞、象辞之后,卫礼贤都附上了他本人的解释。
下面我们以第一卦“乾”卦为例了解一下该部分中一个卦的基本结构。
人类的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我的感受与认识;对象意识是对环境的感受与认识。对象意识的产生以自我意识的产生为前提,而自我之所以称自我,是因为有对象。因此,实际上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是同时产生,并无先后的,在逻辑上他们相互为前提。
首先是卦名:“1、乾/创造者”。
她取出粉镜子来照了照,补了点粉。迟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来。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之后是卦象(,为“上乾,创造者,天”与“下乾,创造者,天”(1) 原文:“乾为天,乾上乾下。” )和卫礼贤的解释。
Zehn Jahre, dann verspricht sie sich.[11]
然后是加入每卦之中的《大象传》的象辞(“天的运动充满了力量。因此,君子使自己变得强大而不知疲倦”(3)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和卫礼贤的解释。
雪,从高空飘下,像一位仙女,婀娜多姿,娇滴羞涩,衬托了冬天纯洁、素颜的美;像一个孩童,顽皮可爱,天真快乐,毫无忌惮地释放着童年的纯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轻轻地抚摸着那一棵棵、一簇簇枯萎的草木,同时也骄傲地绽开了璀璨的银花,晶莹剔透。雪天、雪地、雪路,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交融成了一体,构成了宏伟壮丽的世界。
初九爻:隐藏的龙。不要采取行动(4) 原文:“潜龙勿用。” 。
卫礼贤的解释:“龙在中国的含义与西方截然不同。龙是灵活带电的、有促进力的强大力量的象征,并将这种力量在暴风雨中展现出来。这种力量在冬天退回到大地,在初夏重新出现,并在天空中电闪雷鸣地显现。由此,大地上的创造力再次变得活跃起来。”
…
九二爻:龙显现于田野。晋见伟大的人物是有利的(5) 原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卫礼贤解释:“在此爻中,光明的力量开始显现其影响力。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这意味着这位伟大人物出现在他的活动领域。虽然他还没有取得控制地位,仍与类似的人比肩而立。但他的认真、绝对可靠以及他不经意间对周围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就足以使他傲视同侪。这样的人注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并使世界秩序井然。因此,去拜见他当然是有利的。”
九三爻:君子每天都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晚上内心还充满忧虑。危险。没有瑕疵(6) 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卫礼贤的解释:“一个有影响力的圈子向这个重要的人物敞开了大门。他开始声名远播。群众涌向他。他的内在力量可以应付越来越多的外部活动。有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做,甚至在其他人都休息的夜晚,各种计划和忧虑还充斥在他的内心。在从低到高的转变之处存在着危险。许多伟大人物都因涌向他并将他挟入他们道路的群众而毁灭。野心破坏了内在的纯洁。但真正伟大的人物是不会受到此类诱惑的影响的。如果人们能与新时代的萌芽以及新时代的要求保持联系,人们就能够以足够的谨慎,避免误入歧途,保持无瑕疵。”
九四爻:摇摆上升飞跃深渊。没有瑕疵(7) 原文:“或跃在渊,不咎。” 。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5)16.92%,其中患肢肿痛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5)4.62%,其中患肢肿痛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2%显著低于对照组16.9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九五爻:龙飞翔于天空。晋见伟大的人物是有利的(8) 原文:“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该研究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率(%),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卫礼贤的解释:“这个伟大人物已经取得了神一样的地位。他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随处可见。每个看到他的人都可说是有福之人。”
“孔子对本爻的解释为:‘音律相同之物会产生共鸣。最内在的本质一致之物会相互找寻。水流向潮湿之地,火烧向干燥之物。云(天的呼吸)追随着龙,风(地的呼吸)跟随着虎。所以圣人出现时,众生都看向他。从天而生的,感觉自己与上面之物类似。来自大地的,感觉自己类似于下面之物。万事万物都遵循其本性。’”
上九爻:上九爻意为:骄傲自大的龙会感到懊悔(9) 原文:“亢龙有悔。” 。
卫礼贤解释:“这是转变之处,他可以自由发挥了。两种可能性摆在了伟大人物的面前:直冲云霄,在伟大的人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选择隐退,在平静的生活中独善其身:走上英雄之路,或者选择做一个隐居的圣贤,何为正道,并无定规。每个处于此境之人都应依据他内在的本性,自由地作出决定。如果他的行为完全真实且始终如一,他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这条道路对他而言就是正确的而且没有瑕疵。”
卫礼贤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想要爬得太高以至于与其他人失去联系,他就会变得孤独,而这一定会导致失败。本爻是对超越自身力量的提坦式追求的警告。其结果将是坠入深渊。”
用九(10) 用九只在“乾”卦出现,因“乾”卦六爻都为阳,阳爻为九,所以可以用九代表整个“乾”卦。 :当所有的爻皆为九时,意为:出现一群没有首领的龙。吉!(11) 原文:“见群龙无首。吉。”
卫礼贤的解释:“所有爻都为九时,整个卦就开始运动,变成了‘坤’卦,接受者,她的特征是奉献。创造者的刚强和接受者的柔和结合在一起。群龙代表了刚强,群龙无首的状况则暗示了柔和。这意为:刚强地作出决定,配以柔和的行为方式,会带来吉祥。”[3]
第二部分为“参考材料”,主要是《说卦传》和《系辞传》(也称《大传》)的内容,《说卦传》是关于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系辞传》是关于传部的整体论述。卫礼贤将《说卦传》分为3章,将原11章改为11段,按照他对文义的理解分别归入3章;《系辞传》则仍按原文的体例分为上、下两编各12章,卫礼贤又将其中第一编分为“A、基本原则”和“B、详细论述”,分别为第1、2章和第3—12章,并根据内容为每一章都加上了小标题;第二部分还有一些卫礼贤自己对卦爻辞和卦象的理解和诠释,并附上了“卦的结构”和“关于占卜”(内容为用蓍草和钱币占卜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为“评论”,重列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而且将《彖传》《小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和《杂卦传》中的相关内容拆分,按照六十四卦的卦序附在各卦之后,在“乾”“坤”“屯”“习坎”等卦中还附上了卫礼贤的注解。
经过这种结构调整的《易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内容上的重复,对此,卫礼贤认为,为了真正深入理解这本书,这样的一些重复是必要的[4]。
具体来说,卫礼贤将《易经》经部和传部的内容拆分如下[5]:
数据全面 应用广泛 共享顺畅(施继业) ........................................................................................................5-14
经文:上经 第一部分,第1页开始
下经 第一部分,第91页开始
彖传:对卦象吉凶断定的解释(上、下) 第三部分,在各卦之中
象传:卦象(上、下) 第三部分,在各卦之中
系辞传,或大传:大评述(上、下) 第二部分,第211页开始
文言传:对经文的解释 第三部分,在第一卦和第二卦之中
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大学,他只好出去打工。在武汉打工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打工妹。不久,他们结婚了,过了一年,他们又有了一个男孩。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简单、劳累、清贫、快乐。
2.肝型。常表现为慢性,病程1~3个月,多见于60~90日龄的仔兔。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况较差,厌食、消瘦、虚弱,轻度腹泻或便秘,腹围增大和下垂,肝部肿大,触诊肝区疼痛;后期口、鼻、眼黏膜见于黄染,并出现四肢麻痹,尤以后肢为甚,最后下痢,脱水、衰竭而死,幼兔常见于神经症状(痉挛或麻痹),除幼兔严重感染外,很少死亡。
说卦传:对卦的探讨 第二部分,第197页开始
序卦传:关于卦的顺序 第三部分,在各卦之中
杂卦传:卦的混合 第三部分,在各卦之中
二、卫礼贤《易经》译本的翻译特点
卫礼贤在其《易经》译本中,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国的传统注疏进行诠释,并加入自己的评介,另一方面在译文语言风格上追求传达原著的诗性韵律之美,同时尽量做到行文流畅,通俗易懂。
(一)加入大量解释和注释
卫礼贤在《易经》翻译中,注重将《易经》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西方读者。针对卦爻辞的翻译,卫礼贤追求尽可能将原文真实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同时,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卫礼贤一般还会在译文中附上解释性语句,对卦爻辞作进一步的阐释,并且在注释中大量引用诸如《圣经》、古希腊神话或者康德等名人的话对译文内容作出说明,旨在在保持原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译文的流畅性与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当然,他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使《易经》走向世界,成为与《圣经》一样的世界经典,使德国人和西方人更好地珍视它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如第45卦“萃”卦上六爻,卫礼贤在爻辞后继续加入自己的解释:“此处所说的情况是,人们愿意聚集在他们景仰的领导者身旁。但人们身处各类社会交往中,并受到这种社交圈子的影响,在作决定时会摇摆不定。他们聚集在一起时缺乏一个坚定的核心。但如果人们能将这种困难表达出来,并寻求帮助,领导人只要跟他们握一下手,就足以消除所有的困难。所以他们不应被引入歧途。紧紧跟随那个领导人毫无疑问才是正确的选择。”[6]“萃”卦上六爻的爻辞原文本有些晦涩难懂,但经过卫礼贤的诠释后,一般读者都可明白其意,当然,明白的是卫礼贤所理解之意。
又如第52卦“艮”卦“象辞”,卫礼贤在正文中解释道:“心灵在不断地思考。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心灵的运动——思想,应当限定于目前的生活现状。一切超越当下的思想都会使心灵痛苦。”在注释中,他引用了歌德在《中德晨昏与四季》中的诗句:“将你对远方和未来的向往平息,努力奋斗吧,就在今朝此地。”进一步阐释了“象辞”中“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之句。
(二)有意识地弱化历史性
仔细阅读译本,我们还可以发现,卫礼贤在整个翻译中有时会“刻意弱化卦爻辞中所含典故的历史语境”,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典故所隐含的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上,从而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7]。
如第17卦随卦的上六爻辞(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传统上一般认为,它暗指周文王被囚于羑里的困难局面;但卫礼贤的爻辞中并没有提到文王,在他的“译评”中只泛泛写道:
这是指一个人,一位高尚的智者,他个人已将世界的喧嚣置诸脑后了。但他有一个继承者,后者理解他,希望继续追随他。因此,这位智者又一次回到现世世界,帮助他的继承者完成事业。这样就产生了永恒的联系。
秦铁崖再也不看对手一眼,右手在胸前轻摇,不慌不忙褪下鞭索。见手掌上勒出了血,又不慌不忙在衣服上擦拭。随后,将挂在左肩的铁钩往上一凑,取出,当啷一声丢在青石板上。
这一寓言选自周朝的历史。周朝对功勋卓著的追随者们予以封赏,他们在西山供奉王室祖先的庙宇里也获赐一个位置。由此,一个这样的功臣就与王室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8]
以第3卦“屯”卦六二爻为例,爻辞曰:“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卫礼贤译作:
(三)运用押韵、拟声等修辞手法
《易经》不仅是一本照耀中西的智慧之书,在语言学上也极具诗性韵律之美。卫礼贤译文也采用了押韵、拟声等文学修辞手法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1.头韵
以第48卦“井”卦卦辞为例,卦辞曰:“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卫礼贤译作:
…
接下来是爻辞:
Aber kann nicht den Brunnen wechseln.
导弹高速飞行时, 其弹头部分的红外导引头和GPS等导航定位系统为其制导,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导弹的打击精度[1-2], 其头部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是目标探测和跟踪的重要信号特征, 同时也对导弹自身寻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而导弹头部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是识别、反识别、突防、反突防和红外跟踪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内容[3].
…
Aber noch nicht mit dem Seil drunten ist
于是,我把这次采访拆成了几个部分,在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和他的变化之前,我想先聊聊如题的这个话题。因为,对于曾经出走葡萄酒行业的我来说,我最好奇的,是他如何这么目标明确,从未放弃过这一路的坚持!
Oder seinen Krug zerbricht, so bringt das Urteil.[10]
卫礼贤自行断句,将卦辞分解译成了几个简单的句子,“Aber”“Oder”等词形成了句首的押韵。
2.尾韵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第35卦晋卦卦辞后的说明中,他用“强大的王侯”代替了康侯(先分封康,后来封在卫)的名字,卫礼贤在他的评论中只提到:“作为例子,本卦描绘了这样一个时刻:一位强大的王侯将其他王侯召集到王的周围,向王宣誓效忠并保证和平,于是从王那儿获得了丰厚的赏赐,并与王形成了最紧密的关系。”[9]
草害采取药剂化除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在播后苗前,要趁雨后抢墒,亩用96%金都尔乳油60-70 mL兑水50 kg,均匀喷于土表;在苗期单子叶杂草5-6叶前,亩用25%盖草能乳油40-50 mL加水30 kg,喷于杂草茎叶上,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此爻中,这种创造力仍然隐藏在大地之下,因此还没有影响力。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这意味着一个伟大的人尚不为人所知。但他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真实。他不会被外在的成败得失影响,而是以一种强大和无忧虑的方式等待时机。所以,对于占出这一爻的人来说,要以平静而强大的耐心等待。时机自会到来。不用担心坚定的志向不会实现。不要仓促地耗费力量去勉强争取未到时机的东西。”
Schwierigkeiten türmen sich.
Pferd und Wagen trennen sich.
…
接着是“乾”卦的卦辞(“创造者带来上升的通达,坚持不变促进了这一点”(2) 原文:“乾。元亨利贞。” )和对卫礼贤的解释。
第二、三和末句的三个“sich”构成了句尾的押韵。
3.拟声
以第51“震”卦初九爻为例,爻辞曰:“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卫礼贤译作:
防治:(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预防本病病原体侵入。(2)接种疫苗:国产“猪喘气病弱毒冻干苗”可用于20~25日龄健康猪只(胸腔注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料质量,保持猪舍的干燥、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4)药物预防和净化,防治继发感染。阿莫西林、支原净、喹诺酮类药、强力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
Das Erschüttern kommt: Hu, Hu!
Darauf folgen lachende Worte: Ha, Ha!
…[12]
卫礼贤用“Hu”和“Ha”两个拟声词,模拟了震动和欢笑的声音,为译文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卫礼贤的译文充满了文学色彩,用词风格简明而充满想象力,他尽力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追求一定形式的头尾韵,并运用拟声等修辞手法,以期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原文的语言风格。他的译作因此增加了相当的可读性。
三、卫礼贤《易经》译本的影响
卫礼贤《易经》德译本是其个人汉学成就的巅峰,出版后反响巨大,很快就成为西方公认的权威译本之一,被称为《易经》西译史上的“新约全书”[13-14]。被称为“旧约全书”[15]的是流传于西方的另一个重要译本——理雅各译本。但论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卫礼贤译本则要更胜一筹。如果说理雅各译本的读者群主要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的话,卫礼贤译本则不仅针对欧洲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它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向受过一些基础教育的普通大众推介《易经》等中国典籍。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自1924年后多次再版,至2000年因译者卫礼贤逝世已70年,版权保护失效,各种版本更是层出不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阅读了卫译《易经》后,就曾发出过这样的赞叹:“很可能再没有别的著作像这本书那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动气韵。”[16]
有鉴于卫礼贤《易经》德译本的巨大影响力,心理学家荣格建议他的学生贝恩斯夫人(Cary Fink Baynes)将其翻译成英语,贝恩斯夫人于1944年完成译稿,1950年以“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17]之名在美国出版,分为两卷,由荣格作序。1961年再版时将上下两卷合为一册,1967年的第三版又增加了卫德明写的前言。该转译本至1997年,销量超过百万,是西方世界最畅销的《易经》译本,也是迄今为止西方《易经》翻译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版本,在二战后的美国引发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从而推动了《易经》的翻译高潮。除英文外,该书还被转译成荷兰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西班牙文和波兰文等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时至今日仍是“学术性《易经》英译本中参引最多的两个版本”[18]之一。总体说来,《易经》卫-贝译本开启了占筮和心理学这两个解释方向,大大促进了《易经》在流行文化中的传播,也对西方的文化发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此后的《易经》译本大多受其影响。
当代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和费乐仁(Lauren Pfister)也分别在2008年3月“卫礼贤及其批评者”的讲座和4月“比较理雅各、顾赛芬、卫礼贤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及诠释”的讲座中对卫礼贤的翻译给予了高度肯定,费乐仁教授并表示,卫礼贤的译作“以文学性见长”,“译文非常出色”[19]。
四、结语
卫礼贤的《易经》译本直接译自中文原文,对《易经》的解读也具有独到之处,在中国文化典籍译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易经》此前有其他多个译本,但卫礼贤的译本显然是影响力最大、最著名的版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虽是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但其目标人群并不限于知识阶层,而是面对西方的普罗大众,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也为思想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对于我们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反思自身文化传统也很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3][4][6][8][9][10][11][12]Wilhelm, Richard.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Bd.1[M].Jena:Diederichs,1924.Ⅺ.1-6.ⅩⅢ.131.55.102.139.12.149.
[2]刘元成,张家政.卫礼贤德译本《易经》序言和引言[J].国际汉学,2016,(3):126-133.
[5]Wilhelm, Richard.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Aus dem Chinesischen verdeutscht und erläutert: Bd.2[M].Jena:Diederichs,1924. S. 265.
[7][13]吴礼敬.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14]张佩璇.论《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
[15]赖贵三.中西易学桥梓雄——德儒卫礼贤、卫德明父子易学综论[J].周易研究,2014,(2):68-75.
[16]刘耀中,李以洪.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08.
[17]Wilhelm, Richard,Baynes, Cary F.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50.
[18]Smith, Richard. The Yijing (Classic of Changes) in Global Perspective:Some Pedagogical Reflections[J].Education About Asia,2003,8(2):5-10.
[19]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讲座“比较理雅各、顾赛芬、卫礼贤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及诠释[EB/OL].(2010-01-29)[2019-08-12].https://iics.bfsu.edu.cn/info/1199/1623.htm.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0-0182-06
作者简介 邓舒(1979-),女,江苏南京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责任编辑:周 丹】
标签:卫礼贤论文; 《易经》译本论文; 体例论文; 翻译特点论文; 影响论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论文;